第一百一十七章 蔡邕
作者:天青上宁      更新:2022-05-12 05:57      字数:4406
  这一觉,张明睡的很舒服,他整整睡了三个时辰,甚至错过了用午膳的时间,毕竟这几天在城门处,实在是太累了。

  张明前往城门处之后,除了盟军攻城期间,他会待在角楼里观看双方作战的情况,其它的时间基本上都在皇甫嵩手下部将的陪伴下巡视军营,观看将士们的训练。

  哪怕是敌军退却的那两天,张明也没有闲着,他去过伤兵营慰问过受伤士兵,去过辎重处慰问过后勤士兵,去过养马处,慰问过养马的士兵,总之整个军营里,他能去的地方都走了一遍。

  对于张明而言,这六天来,真的是超负荷的工作了,所以回到皇宫的第一顿饭自然是要丰富一点,他在军营的时候,为了给将士们留下好印象,与将士们一同用餐,吃的都是最普通的军官餐而已,一荤两素,朴实无味。

  在两个宫女的伺候下,张明很快就已经洗漱完成了,他现在的寝宫里有两名太监和两名宫女随时等待候命。两名宫女分别为婷儿和柔儿,两名太监分别为桂子和李子。

  在张明吃着回宫后的第一顿饭时,崔明走了进来,说道“陛下,高门殿之外,李侍中求见。”

  “朕立马就去,让他在那稍作休息。”张明用帛绢擦拭了一下嘴说道。

  很快,张明便用好了午膳,在宫中车辇的帮助下,他总算是抵达了高门殿,现在的他越来越习惯宫中的车驾了。

  看到陛下前来的李儒面露喜色,虽然他已经在殿外等了半个时辰了,但却没有一丝的着急,在同陛下一起进入高门殿之后,他便说起了事情。

  “陛下,真的好手段啊,现在的长安城,百姓们都在夸陛下圣明,面对城外敌军却游刃有余,略施小计,便成功摆脱了长安城的危机。”李儒躬身奉承道。

  李儒在城中有他的小道消息网,对市井发生的事情自然了如指掌。

  “李侍中,这都是诸位将军的功劳,朕只不过前去战场观望了几天而已。”张明也不加隐瞒的说道,现在的他可不会因为这点小事便骄傲起来。

  李儒内心十分惊讶,没想到陛下获得百姓如此夸赞却还够看清自己,实在难得,遍观历史,这样的帝王少之又少。

  “陛下,臣此次前来,是想要跟陛下商讨三军犒赏的事情。”李儒不再奉承,说起了正事。

  “此次获胜,功劳最大者,莫过于皇甫将军,其次便是吕将军,然后便是阎忠校尉,张猛校尉等等”

  “皇甫将军自然可以嘉奖为骠骑将军,他资历最大,而且也有厉害的军事才能,也是此次战争的最大功劳者,想必没有人会反对。”

  “只是吕将军,之前陛下拉拢他时,已经封了他为车骑将军,此次大战他连夜回京,才守住了西城门,后又破胡轸部队,现在估计又要大破牛辅部队,可陛下为何之前却想要陷吕布与死地?”

  这个问题,李儒已经想了两三天了,却还是有些困惑,当年吕布还是他亲自派李肃前去丁原处拉拢过来的,按理说,吕布连连大胜,而且又忠心朝廷,可为何陛下却不待见吕布。

  “今日的吕布非常效忠朝廷,只是因为他有把柄在朕手上,所以不得不屈膝于朕,然而吕布这人三番两次,背主求荣,先是为了赤兔马杀害了旧主丁原,后又为一美貌女子杀害了董卓,如此之人,倘若有一天,朕没了他的把柄,此人真的还会效忠朕吗?”张明反问道,他隐瞒了模拟器的事情,用把柄作为借口。

  张明之所以重用吕布,只是为了度过长安的难关,如今长安危机也解,吕布已经失去了最大的作用,他虽然看重将军才能,但身为帝王的他,更看重的是忠诚。

  身为臣子的李儒跟身为帝王的陛下看似是同一利益关系,但实际上两者的视角却完全不一样,臣子希望上位者绝对信任自己,而上位者却对臣子抱有怀疑之心,董卓也好,历史上的袁绍,曹操也好,他们都是疑心很重的人,因为上位者看不到下属的忠诚度,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一个都不相信。

  若张明不是皇帝,也许和李儒有着同样的看法,他以前读史书时,也觉得为什么很多皇帝的疑心那么重,包括汉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也是如此,登基之后,几乎除去了所有的异姓王,以前所有的承诺都是一堆屁话。

  等张明掌握皇帝权力之后,才知道属下的信任是看不见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制度,分化手下的权力,然后再集中到皇帝手中,当然对于那种三番两次背主的人,可以用,但最好不要大用。

  李儒默默无言,他自然是能听懂陛下的意思,吕布是否忠诚,他不会在乎,毕竟吕布不是他的下属,但这个问题对于陛下可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很明显,陛下不愿意重蹈丁原和董卓的情况。

  “陛下,臣明白了。”

  “陛下虽然不打算重用吕布了,可毕竟吕布在此次战争中立了大功,若不加以犒赏,想必也难以说服三军将士吧?”

  “朕自然会加以犒赏,现在还不是处理吕布的时候,接下来还需要用到吕布。”

  张明暂时还没打算处理吕布,毕竟没有战争的帮助,他也找不到理由处理。

  现在吕布的地位和官职实在是太高了,尤其是这次犒赏之后,一旦吕布的忠诚度恢复正常之后,恐怕在想要找理由处理就变得及其困难了,到时候一个拥有数万精锐士兵的将军还同时位列高位,对朝廷只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接下来的五天内,朕需要你为朕想出分化吕布手下军队的方式,无论用哪种方式,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行。”

  张明重用李儒,就是看中这人做事不择手段,足够狠辣,有些事情,皇帝明面上没法做,需要有人替皇帝去做。

  “是,陛下,臣一定为陛下分忧。”

  随后,李儒和陛下又继续讨论起来其余将军的犒赏情况,围绕着这一话题,讨论了两刻钟左右,当然,这种讨论是不作数的,只是为陛下提供一个方案而已,具体的情况还要留待明天早朝时解决。

  “臣还有一事,需要陛下处理。”

  “说”

  “三天前,牛辅监军贾诩来到了长安,托臣的关系,才进了长安城,若不是他在敌军之中擅用离间之计,此次战争不会这么快结束。此次他托臣的关系,想要单独面见陛下。”

  李儒隐瞒了贾诩的献计,但还是夸赞了贾诩一番,毕竟,为了长安城守军的胜利,贾诩可是做了不少事情,这些事情贾诩都与李儒细说了。

  张明早已经知道贾诩进入长安城的事情,毕竟城门校尉伍琼可是派人传信将此事告知了他。

  “那你回去便跟他说,让他明天下午前来皇宫,朕自会派宦官去接应他。”张明轻描淡写的说道。

  贾诩既然有意前往皇宫面见自己,那张明自然不会拒绝,不过他也不会着急,虽说他求贤若渴,可他现在并非一无所有,他是大汉的皇帝,拥有七万的军队,所以自然是需要拿出皇帝的架子。

  在半年之前,张明曾经派过杨彪接触过贾诩,试图拉拢贾诩,可并没有成功,如今,贾诩身为敌军的监军,离间盟军,只为给自己铺路,的确够狠。

  张明现在最需要的是那种可以治国的谋士,类似荀彧,诸葛亮的那种,毕竟战事已经结束,短期内,想必也没有人会对长安城再有想法。

  所以张明迫切需要可以治国的人才,王允,杨彪等人年过半百,都是老臣,让他们维持大汉的旗帜不倒还是可以的,但想要锐意改革,使大汉王朝重获新生,需要的绝不是一群老人。

  李儒看着眉头不展的陛下,他也不知道再说些什么。

  “陛下,臣告退。”

  李儒很快便离开了高门殿,但张明还不打算离开。

  自从张明前往东城门处之后,公车司马令移交的奏章数量却已经堆积如山了,虽然这些奏章的数量只有尚书台总数量的十分之一,但毕竟七八天没有处理,所以数量还是多的可怕。

  张明随手拿起一份奏章,这是长安令的奏章,说长安城官吏俸禄很长时间没有发放了,需要朝廷拨资,而这已经是十天前的奏章了。尚书台的批复是给予拨资。

  奏章上面的字还挺多的,张明只从密密麻麻的字缝里看出了两个字,要钱,尚书台的回复却极为简单,总结起来就两字,同意。

  随后张明又拿起了几封奏章,这些奏章不外乎就是要钱,要粮,要人,当然也不是每一个奏章,尚书台都是同意的,比如长安太史令,居然索要一群士兵,说占卜需要维持秩序,这多少有些令人无语。当然,这份奏章还是被尚书台否掉了。

  张明看着这些奏章,越看越生气,有很多奏章全是废话,毫无内容,即使这样也呈上来了,还有请安的,告老还乡的,总之什么乱七八糟的奏章都有。

  张明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才看完了这些奏章,其实比起奏章的内容,他更烦的是奏章的字。

  汉朝的时候,字体格式还普遍使用的是隶书,张明看一会儿还好,但看久了之后,就显得头疼,隶书格式下很多字都过于复杂,这些字他都不认识,不仅如此,最重要的写起来也麻烦,尤其是东汉的毛笔,写几个字就要沾一下,麻烦的很。

  张明想要改革字体,不过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多少有些困难,所以他在想谁可以帮助他完成这个任务。

  很快,张明便想到了一人,那便是蔡邕。他暗自庆幸,还好董卓死的时候,他保下了蔡邕,否则他还真不知道现在要任用谁。

  蔡邕,是这个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他也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亲,他博学多闻,喜欢文学,数术,天文,还擅长音乐,在桓帝和灵帝都曾经在朝廷任过官职,可惜遭人诬陷,最后逃命江海,在吴地待了整整十二年。

  后来董卓擅权期间,强征蔡邕,蔡邕出任朝廷官职之后,很受董卓的重用,他屡次劝谏董卓,阻止了很多的残暴行为。不过董卓被诛杀之后,蔡邕为死去的董卓流泪,张明迫于百官压力,虽然保住了蔡邕的一条命,但不得已罢黜了蔡邕的官职,逐出了长安。

  现在的张明大权在握,也不用在担心百官的压力,毕竟他现在连李儒都能强行保下来,更何况只是一个曾经为董卓哭过的蔡邕。

  “来人”

  “陛下,臣在。”崔明答道。

  “朕需要你打听一个人,蔡邕,曾经在宫中担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等职,他擅长文学著作和音乐,是一名大才子。”张明解释道。

  “陛下,你所说那人是不是蔡伯喈?”崔明小声问道。

  “你认识?”张明有些意外。

  “陛下,臣知道,蔡伯喈极其受董卓的重视,所以经常来宫中,当时,臣虽然只是一个小黄门,但还是知道的。”崔明解释道。

  “那就好,你速派人去打听蔡伯喈的下落,一旦有了蔡伯喈的下落,便立马来告知朕。”

  “是,陛下。”

  崔明默默的走出了高门殿,如今的他和南军统领,北军统领,禁军总统领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想要在城内打探个消息,凭借着禁军势力,简直轻而易举。

  蔡邕虽然不在长安城,但他毕竟是文学大家,依旧与长安城的王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段时间,因为长安城被围攻的事情,所以蔡邕和王粲的书信交流才不得不中断。

  所以通过王粲,很容易便能够打听到蔡邕的下落,

  王粲此人,年龄虽小,但极其被蔡邕所看重,甚至蔡邕不惜倒履迎接,并和王粲结成了忘年交,两人经常在一起学习,互相激励。

  当然这都是后话,现在的张明哪里知道蔡邕和王粲的故事,他要早知道的话,直接找王粲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