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缺氧的爱
作者:梁小惟      更新:2022-05-15 09:45      字数:2300
  关于西南地区,我们都听过许多关于那些城市的歌曲。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你会挽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玉林路的尽头,走过小酒馆,的门口……”

  他们轻轻哼着歌,高音不分不禁吼出,这高空里,他们多大的声音都会被云海埋没。

  郝芊:“有一首歌,挺高的。”

  “阿刁,住在西藏的某个地方,秃鹫一样,栖息在山顶上;阿刁,大昭寺门前铺满阳光,打一壶甜茶,我们聊着过往;阿刁,你总把自己打扮得像,男孩子一样,可比格桑还顽强;阿刁,虚伪的人有千百种笑,你何时下山?记得带上卓玛刀……”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听说在风和日丽的阳春三月,点苍山顶晶莹娴静,像一个冰清玉洁梦幻般的水晶世界,山上的云变幻多姿,时而淡如青烟,时而浓似泼墨。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夫云“和“玉带云“。

  夏秋之交,时常有玉带似的白云横束在苍翠的山腰,长亘百里,竟日不消,妩媚动人。经夏不消的苍山雪,在阳光下晶莹洁白,蔚为壮观。是素负盛名的“风花雪月“之最。

  郑晴:“传说……”

  方亿阳:“郑大讲堂,开课了!”

  郑晴:“被打断我!”

  方亿阳故作礼貌,与尊敬,殷勤地说:“行行行,郑老师,您请讲。”

  郑晴清清嗓子,开始:“”

  有一年苍山脚下瘟疫流行,有两兄妹用学到的法术把瘟神赶到山顶上,埋在在雪里冻死了。”

  萧羽皓听见死亡,也忍不住打断了她:“说,怎么一开篇,就死了?”

  郑晴:“你管我!又不是我瞎编的故事,就是一个传说。”

  郝芊:“继续吧。”

  郑晴又继续讲:“他们为了使瘟神不得复生,妹妹变成了雪人峰的雪神,永镇苍山。”

  方亿阳纳闷,故事特别短,又问:“结束了?”

  郑晴:“嗯,就这样啊,一个小故事,不长。”

  郝芊附议:“额,那确实,有点短,没有了?后来呢?后人呢?”

  郑晴:“也有啊,大理山河壮丽,与苍山积雪的景观息息相关嘛!古今文人为其留下了许多诗文佳作。”

  他们侧耳倾听着,她又清清嗓子,试图背诵那些诗句。

  明代杨升庵说:“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显其技。”

  元代黄华老人的诗碑中写下:“桂镜台挂玉龙,半山飞雪天风。”

  明朝,送无极和尚回大理的翰林学士张来仪又形容它:“阴岩犹覆太古雪,白石一化三千秋。”

  方亿阳对郑晴这文学功底发出赞叹:“你脑子里装的,都是逼格啊!”

  郝芊不屑地说他:“对啊,哪像你,脑子里装的都是啥玩意!”

  方亿阳淡淡说:“你啊!”

  郑晴笑了,问郝芊她自己是什么玩意。

  郝芊欲言又止,说方亿阳一天不犯浑,心里都不舒服。

  苍山雪景的宏博壮丽,堪与阿尔卑斯山媲美。

  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

  他们怀着憧憬来到鼎鼎大名的洱海之珠,可惜这时节早已没有了浪漫的气氛。人潮拥挤,旅游商业繁华,交通堵塞。

  几条大公路正在建设,车辆、行人纷纷绕道。大部分巷弄都在开挖、埋管,村子喜欢做民宿,接待游客,也不太清净。

  “洱海小普陀又称观音阁,位于挖色乡海印村西。岛由一块巨大的石灰岩构成,高出海面约四米,面积约七十平方米。岛上建有重檐方形木构建筑一座,称为观音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历代重修过,该岛四面临水,石崖错落,环境优美,登阁远眺,苍洱风光尽览,是洱海中别具一格的名胜景观……”

  这是某块石碑上的简介,他们早已在旅游册上看过无数次了亲见这字眼,仍是被它的美丽震撼。

  萧羽皓:“你们看过张嘉佳的书吗?那本《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郝芊:“我看过啊!我记得还是你叫我看的。”

  萧羽皓:“是啊,里面提到过稻城亚丁,我就记得特别清楚。”

  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它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境内,主要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神山和周围的河流、湖泊和高山草甸组成。若是说香格里拉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么稻城亚丁则是天堂里的蓝色星球。

  它的景致保持着在地球上近绝迹的纯粹,因其独特的地貌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被誉为“中国香格里拉之魂”,被国际友人誉为“水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

  将心绪扳回眼前的洱海。这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湖泊,圆圆的瞳孔里,狭长形状的它,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泛起微波。

  他们端坐在这湖边,萧羽皓还是时刻抓拍那云彩的变幻,还有那天空,他一直在等天空最蓝的时刻,他捕捉那一瞬间,那一瞬,定格。

  干净透明的海面也如他喜欢的纯净的蓝天一样,宁静而悠远。

  郑晴:“传说……”

  萧羽皓:“姐姐?又来?”

  郑晴:“闭嘴!听我说!”

  方亿阳、萧羽皓齐声回答:“好好好!”

  郑晴:“天上有一位仙女羡慕人间生活,所以她决定下凡,她来到洱海边,遇见了一位渔民青年。

  萧羽皓:“他们相爱、成婚。”

  郑晴:“嗯,对!她看到渔民打鱼困难,就把自己带来的一面宝镜放入海底,把鱼照得一清二楚,好让渔民打到更多的鱼。”

  方亿阳:“开外挂啊!得有惩罚吧?”

  郑晴:“没有!后来,那面宝镜在海底变成了金月亮,这就是洱海月。”

  郝芊:“你的,传说……故事,都挺短啊!”

  郑晴:“别急,还有呢。”

  夜晚月出时,在洱海之滨,仰望天空的时候,它就像明镜一般,高高悬挂在那里,那月亮俯视着洱海。水光接天,发出万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