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赏五百户
作者:静海流云      更新:2022-05-15 22:17      字数:2549
  本书已全部重新写,内容改动之大,完全等同于另开了一本新书,还希望各位兄弟朋友能够从头再看一次!

  ===============================================

  VIP章节将在明后天陆续解禁免费,所以,为了保护您的财产,本人不建议订阅VIP章节。

  ==========================================

  由常胜来出任左屯卫翊府中郎将这一职位,用一句歌词来形容的话会非常的贴切,那就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喜的自不必说一定是东宫这面,这忧的则是蜀王李恪一党。

  别看左屯卫翊府中郎将只是一个官阶只有四品的小官,可这毕竟是管着拱卫京师长安的左屯卫军的官职。有了军权在手,哪怕到最后真的落个竹篮打水,不也还可以学习自己的老爹李世民,再来一次什么什么门之变。

  只不过现在圣意已决,李恪此时又远在塞外与颉利和谈。少了主心骨的蜀王一党,一时间倒也拿不出什么应对的办法来。好在,蜀王殿下已经差人提前送信回来。这次出使颉利一切顺利,不日即可返回长安。

  李恪能派人通报自己的党羽,自然更不会忘了派人专门向李世民禀报这次出使和谈的结果。

  “皇上,好消息,好消息,天大的喜事啊,蜀王殿下仅用了一千石粮食、五百匹绢就把和谈的事情给办成了。”在中书省坐堂的岑文本,手捧着李恪差人送来的文书,兴高采烈的向李世民报喜。

  “皇上,这可是奇功一件啊,理应好好的嘉奖蜀王才是。”还没等李世民从这个喜讯中回过味来,长孙无忌就先一步帮着李恪向李世民讨赏了。

  “恩,是的好好的嘉奖蜀王啊。”此是还沉浸在仅用如此小的代价,就成功救回绥州三万军民,逼迫颉利退出绥州这个喜讯中的李世民,完全没有注意到一个针对李恪的阴谋正悄悄的展开。

  在大殿中来回踱了几步,经过一番思量和权衡后,李世民作出决定道:“朕看,就赏他两百封户作为嘉奖好了。”

  “皇上,两百封户怎么行,臣看起码应该五百户,而且要诏令天下旌表蜀王的功绩才是。”今天的长孙无忌,似乎有些一反常态,竟然在朝堂上公开帮着与他甚少来往的李恪说起话来。

  如果说李世民及几位大臣此时喜悦蒙蔽了双眼,暂时没能分辨出长孙无忌肚子里的坏水的话,作为蜀王李恪老师的岑文本,却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冷静,自然能够看明白许多事情。

  “长孙大人,这与颉利和谈本就有损朝廷体面,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我看就不易在诏令天下了,至于那三百户,现在朝廷也不富裕,我看也甭加了。”

  经过长孙无忌和岑文本这一番拉锯,逐渐冷静下来的李世民,也渐渐的察觉到,在这其中似乎别有一番风味。只不过,看明白在这其中另有所图的李世民,到是并不急于作出表态。他想要看看,他的这些臣子们,还能在演出什么戏码来。

  至于李承乾,他起初也有些弄不明白长孙无忌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仅仅就因为这么一丁点的小功劳,这个老小子就倒戈相向了?

  好在,现在的李承乾已不是当初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懵懂少年,实际年龄已经三十多岁的姚兴华,只是略加思索,便明白了长孙无忌这么做的真实意图。

  逐急忙开口附和道:“儿臣也认为,三弟这次干的实在是漂亮,理应得到重奖,虽诚如岑大人所言,出使颉利议和并不是一件什么光彩的事情,可是仅仅付出了这么一点代价,就逼迫颉利签下合约,实乃是我朝对颉利不可多得的胜利。”

  早已品出味道的李世民,见李承乾都加入到这场拉锯当中,着实是感到有些意外。他一直认为自己所立的这个太子,仁孝有余但却智谋不足,有的时候还会显得优柔寡断不够刚强。没想到经过短短几年的历练,竟然也有一双洞若观火的眼力。

  在心中为太子的成长而欣喜的李世民,虽然明白这些人明着是要嘉奖李恪,实际上是在对付李恪。可是现在不但那些朝廷重臣,如长孙无忌、魏征主张嘉奖李恪,就连太子也表态赞成。作为一个君王的李世民,自然是再无法反对。

  “既然连太子也认为应该嘉奖蜀王,我看这件事就这么定,诏令天下的文告就有文本来拟。”李世民借着把李恪呈送来的奏章交给李承乾,李承乾低头接过去的时候,饱含深意的看了自己这个长子一眼。

  皇上决定重赏蜀王李恪的消息一经传出,那些或明或暗亲近蜀王的人,一时间就好似被注射了杜冷丁,走街串巷上串下跳,就好像皇上不日就将改立太子为蜀王一般兴奋异常。

  尤其是在蜀王返回长安这一天,早早的就有数十名大小官员齐聚玄武门外,恭候他们的主子蜀王李恪归来。只不过从这些人所穿官袍的颜色可以看出,这些人当中竟然没有一个中枢重臣,当朝二品以上。

  早有人回报皇上要对他重赏的李恪,此时正是意气风发的,自然不会在乎这些前来迎接自己的人,官职其实并不高。

  就在李恪与诸位官员相谈甚欢的时候,作为蜀王的老师,同时也是李恪在朝中唯一有分量的支柱,岑文本来到了玄武门外,将正在兴头上的蜀王拉到一旁,当头浇下了一盆冷水。“殿下见好就收吧,否则的话就要大祸临头了”

  “不知先生此话怎讲?”对于岑文本,李恪还是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尊敬,所以他并没有因为岑文本的不识时务,不识时宜而恼羞成怒。

  岑文本见李恪在这种时候,还能静下心来问自己一句为什么,心理甚感慰藉,单从这一点来说,这个蜀王就值得岑文本为之谋划。

  “试问蜀王殿下,哪汉初的韩信本事大不大,功劳高不高?”

  李恪虽然不明白岑文本在这个时候,怎么想起了韩信,可还似乎老老实实的回答说:“我以为,如果没有韩信的辅佐,汉高祖未必就能够荡平天下,坐的江山,他的本事当然大,功劳当然高了。”

  “那蜀王殿下知道他为什么早早的就被诛杀了呢?”

  被岑文本这么一问,多少抓住了一点头绪却又有些不得要领的李恪,恭声问道:“还请先生指教。”

  “殿下,做臣子的如果叫人看出来他的本事比皇上还大,功劳比皇上还高,封地比皇田还多,那这个人离死期就不远了。做亲王也是一样,如果让人看出来,他的本事比太子还大,功劳比太子还高,封地跟太子差不多,那不仅太子及周围的近臣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有朝一日,皇上也会转过头来对付他,殿下,你可要记住了,这太子毕竟是皇上自个儿亲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