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历史无法改变
作者:午正月      更新:2022-05-16 23:44      字数:3396
  天启皇帝的死,对于文启东来说,是有影响的。

  在别人看来,他的凤山真人是天启皇帝封的,在京师时,又是和九千岁靠的比较近,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把他归类到阉党之列的。

  没有人死抓着不放攻击他,是因为他不是阉党的主要助力,参与的事情不多,另外皇帝封其为凤山真人,也算是给他披上了一层皇帝自己人的外衣。

  如今天启皇帝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忠贤的九千岁怕是也要当到头了,作为和九千岁有交集的文启东,该何去何从……

  这样的担心,只有葛知事。何知客他们才会有,因为他们都是在皇权之下,不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

  这也是葛知事,一听到皇帝驾崩,犹豫了一段时间后,还是回道观告诉文启东的原因。

  如果文启东和凤山观受到了牵连,作为凤山观的知事,他也好不到哪去。

  作为官绅之家出身的葛知事,他可是知道官场的黑暗,以及为了打击异己抢夺利益,那些官场中人手段有多卑鄙。

  葛知事的担心,对文启东来说不算是多大的事,他的命运是由他自己来掌握的,不要说死一个皇帝,就是改朝换代,也影响不到他的根本。

  “新皇是谁?,是他弟弟朱由检吗?”

  “是,新皇登基已经十几天了,定下的年号是崇祯,明年就是崇祯元年了。”

  听到崇祯这个年号,文启东不禁心里感叹,“历史的惯性还真是大啊!。”

  看葛知事那忧心忡忡的眼神,文启东道:“不用担心,只要你还是凤山观的人,本座就保你平安,没人能动得了你。

  你年后还是要常驻县城,外面的俗务,最好直接在县城解决,养生丹不要在大量出货了,就说几味百年以上主药材缺少,今后要定量卖。

  另外,京城来送书的车队,以后就不用进山谷了,你在县城做好交接,告诉那几个掌柜的,历代史书道观也高价收购,这事你一定要亲自把控做好。”

  得到了‘神通广大’的观主亲口保证,葛知事立即就感觉心里安稳了。

  他可从新来的流民哪里得知,自家的观主不光会五雷大法,还能‘腾云驾雾’的,有这样的‘真仙人’保证自己的安全,自己还怕什么。

  “观主,您放心,这些事我会亲自盯着办好,能加入凤山观,是在下的福分,对这份机缘,老朽是很珍惜的。”

  对于葛知事的表忠心,文启东不置可否,葛知事加人凤山观,原本就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用不着讲究忠不忠心,只要他不出卖道观的利益就行。

  想到了忠心,文启东想起了原时空的单位福利,给手下的员工在节日时点发福利,是比发小钱更能让员工对公司有认同感。

  自己这个小山谷,总共一百来人,算是一家小单位,小单位的管理,制度是一方面,主要还是要有人情味。

  “对了,葛知事,你今天到县城去采购一些年货,给山谷和道观里的人员发一些过年福利。”

  能有福利领,是一件听了令人高兴的事,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好事。

  葛知事当然不会反对分发福利,但福利应该怎么发,这个需要请示到位:“观主,这个福利是怎么个领法,您看有啥章程?”

  对于发福利,文启东也是兴之所至随口而出,具体应该怎样发,发什么,他还真没仔细考虑。

  想了想,文启东说道:“你和何知客两人,按二十两银子的标准,其他的基层管理人员每人十两,山谷的民户以家庭为单位,每户三两银子,一个人一家的也是如此,道观里的人就按每人五两吧。

  具体发什么东西,不外乎就是粮油及用品,这你就看着定吧,明天就把东西发下去。”

  知道了具体的标准,葛知事就好办了,记下了文启东的指示,由于时间紧,葛知事没有再耽搁时间,转身出了道观,到县城采购去了。

  文启东在山谷忙着过年,京城皇宫内的新皇帝朱由检,也在忙着巩固自己的皇位。

  朱由检作为亲王继位,可以说没有一点自己的班底,继位大半个月来,在皇宫中过得是小心翼翼。

  刚进紫禁城的那几天,连皇宫中的食物和水都不敢吃喝,只敢食用自己王府太监偷偷带进宫的食物。

  这样的情形,要是正常的太子继位,就不会如此,因为太子在宫内和宫外都有自己的班底,不会有朱由检这样无人可用的窘迫。

  十几天后,随着朱由检带进宫内的太监渐渐掌控了皇城,朱由检才松了半口气,至少不用睡觉时还睁着一只眼了。

  马上就是崇祯元年了,想把另外半口气松下来,那就是要解决阉党的问题。

  想彻底解决阉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的阉党,可是遍布朝野上下,上有内阁的大臣、六部尚书,下有各部科道官和地方官员,几乎半数的官员都是阉党。

  朱由检提心吊胆的入主皇宫,做了大半个月的皇帝以后,发现,皇宫中并没有想象中的毒酒、刺客,也没有跋扈不听命令的太监,朝堂上的文武官员,也没有拦驾逼宫,举旗造反的……。

  其实,朱由检的小心谨慎,寝不成寐,都是他自我想像的被迫害妄想症。

  如果他能看透事情的本质,能够看清各色人等的真面目,就会发现,从宫内的大小太监,到内阁朝臣,在他当上皇帝那一刻起,已经名义上服从于以他为代表的皇权之下了。

  能够拥有这样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形式,不是朱由检拥有王霸之气,而是明朝的权力架构决定了,皇宫中不会出现能废立皇帝的太监,朝堂上不会出现决定皇帝更替的权臣。

  连最具有权势的高层,都不能抗拒这种权力制衡架构,那些小太监,低级官员,更是只有服从了。

  这样的大小相制权力架构,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就是怕后代子孙昏聩无能,败了他打下的江山。

  以太祖制定的权力架构,只要皇帝不是傻子,不乱折腾,哪怕皇帝天天呆在后宫睡觉,朝堂也能正常的运行下去,偶尔出一两个名臣,还能给朝廷回回血续续命。

  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也的确在他的几名后代子孙皇帝身上体现了出来。

  不论是皇位上坐着的是喜欢斗蟋蟀的皇帝,还是一心修道的皇帝,哪怕是干脆不上朝的皇帝,都没有把朝堂搞垮。

  这些看起来不合格的皇帝,不但没有把朝堂弄垮,其在位期间,还很出现了几位名臣。

  这些名臣,也确实帮着大明回了回血、续了续命……。

  但是,这种相互制衡的权力架构,最怕的是从内部把它破坏掉,而有能力和权力,从内部瓦解这种组织架构的人,就是皇帝。

  一般受过储君培训学习的皇帝,他就是再瞎胡闹,也不会去破坏这种架构,因为这些皇帝知道,一间房子可以砸破门窗,但不可刨了框架承重梁。

  只要房子的基本框架在,自己是房子的主人,被破了门窗的屋内,就是进了几只硕鼠、出了几只臭虫,这都不是多大的事,拿起棍棒和扫帚挥舞打扫一下就行了。

  像九千岁这样的权阉和阉党,是抵抗不了房子的主人皇帝,行使权力的。

  可这样的道理,朱由检不知道啊,他也没有受过相关的教导,从小到大,又一直生活在皇宫和王府里,有限的知识还是东林党的腐儒教导的。

  东林党人给他灌输的,都是儒家那些死板迂腐的,君明臣贤就是尧舜之世哪一套。

  至于怎样才能君明臣贤,东林给朱由检的解释就是,消灭阉党,禁止太监干政,把都是一身正气的东林党官员们提拔起来,当众正盈朝时,天下就大治了。

  东林党光给朱由检灌输‘口号’,影响他的思想,却不教他具体的办事能力,使得朱由检当上皇帝大半个月来,一直再自导自演的安排试探除阉大计。

  但他自我感觉严密的除阉安排,看的宫内太监都是一头雾水,连‘反正’支持他除阉的掌印太监王体乾,都搞不明白朱由检的行为。

  作为皇家的家奴,太监的权力再大,也是一道中旨就能解决的事。

  而一道中旨就能解决的事,到了朱由检这里,他无决断还很自我的性格,在处理阉党的事情上就显露了出来。

  宫内宫外都在等待着新皇帝的施政方针,和人事安排,这事不早定下来,谁还有心思去干工作。

  可朱由检一直在私下里,干着他认为是在巩固自己皇位的事。

  安排自己的亲信太监接管了皇城后,朱由检又通过原王府的教习先生,私下里不停地会见东林党官员,寻找拉拢他认为的助力。

  这就是没有作为储君培养教导的结果,作为皇帝,应该堂堂正正的从上往下发号施令,绕过内阁六部堂倌,私下里拉拢那些中低层官员,你让内阁大臣和六部堂倌如何自处。

  到了崇祯元年二月,朱由检自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私下暗示自己拉拢的官员,弹劾阉党的几名朝中大臣,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倒阉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