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曹操:乱中取胜的权谋之道(1)
作者:曾仕强      更新:2022-05-17 00:42      字数:5687
  一直都有很多人很喜欢曹操,但是不敢公开说明。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伪君子的做法,但是你想过没有,一旦有人说自己喜欢曹操,就会被看成是小人,因为曹操是个世人公认的奸雄。到底要不要完全说真话?

  现在从事大众传播的人士都认为我们要说真话。但是我们有能力句句说真话吗?没有。即使再高明的科学家都没办法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更何况是一般人。大众传播者自己也没有权力说真话,他们只有资格说妥当的话。人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和立场的局限,大众传播者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人,受到的限制更多,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说的就是真话。因此,喜欢曹操而不明言也很正常。

  历史上的曹操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文学造诣也很高。但为什么很多戏剧作品都把曹操塑造成奸雄形象?一说到曹操就有很多争议?这是因为他对后代风气有不好的影响。一个人活着时的所作所为很快就过去了,死了以后对后代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我们都知道,曹操并没有篡位,是他儿子曹丕篡位了。如果用西方的观点来看,儿子的问题不关爸爸的事。但是中国人却认为,儿子做事跟爸爸绝对是有关系的。不是一家人,不做一家事,曹丕是向他爸爸学习才篡位的。其实曹操是向董卓学的,如果没有董卓做榜样,他可能还不会去想这些事情。所以有时候前后任之间是会有些影响的。

  结合历史来看现代人的事可以看得更清楚。其实曹操到底想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连他儿子都不清楚。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言行来进行揣测。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想当他肚子里的蛔虫,只是想通过他的所作所为反观现代人该如何说,如何做。

  行刺董卓:成就大事需要胆识

  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乱的时代,身处乱世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你认为是幸运,就是幸运;你认为是不幸,就很不幸。乱世造就很多英雄,也淘汰了很多老实人,可见做老实人也不见得绝对好。

  在乱世,当皇帝其实是很倒霉的事,尤其是小皇帝。可能有人觉得年纪轻轻就能当皇帝很好,但是小皇帝能做什么?如果听妈妈的话,那就是太后垂帘听政。如果妈妈不懂事,就找娘家人帮忙,也就是外戚,外戚干政也很糟糕。渐渐地,小皇帝知道不能老是听妈妈的话,不能总是受舅舅的干涉,要自己培养势力。他能培养谁?身边的人只有宦官。所以不是外戚干政,就是宦官作乱。宦官跟外戚斗来斗去,这样一来朝政就乱了,乱到不可开交的时候,只能找大臣来平息,那就更糟糕了,简直就是引狼入室。

  董卓就是名副其实的狼,一得势就把少帝废掉,自己拥立了汉献帝。这是谁都明白的招数,因为这样对他最有利。其他人一看皇帝都是他立的,谁敢不听他的话?他不用再做什么就一呼百应了。

  后来董卓的野心越来越大,就想把汉献帝废掉,自己当皇帝,大臣们都敢怒不敢言。王允过生日的时候大臣们去他家祝寿,他们痛哭着说,我们拿董卓一点办法都没有。大家都在哭,只有曹操一个人笑。大家都很惊讶,就问他是不是董卓派来的。曹操说:“哭有什么用?把他刺死就好了。我跟他交情不错,常常给他献策,可以取得他的信任,慢慢接近他,找机会把他刺死。听说王司徒家有一把宝刀,我可以用这把刀刺杀他。”王允却怀疑曹操是想趁机把宝刀骗走。

  为什么人总是要怀疑别人?站在怀疑的立场来相信别人才是正确的做法。不能完全怀疑,也不能完全信任。当发现曹操是真心真意要刺杀董卓之后,王允二话不说,立刻把宝刀给了他。

  曹操在刺杀董卓的时候的确很英勇,绝对不奸诈。他服侍董卓午休,看到机会来了,正要动手时,董卓翻了个身,他只好说自己是要献刀给董卓。董卓没有怀疑他,反倒让他以试马为借口走了。但是董卓旁边的人就怀疑了,这哪里是献刀,明明是要刺杀。又说想要知道曹操是真心还是假意很容易,现在就派人叫他过来,如果曹操欣然而至就是真的献刀,如果曹操推托不来就是假的献刀。董卓马上派人去叫曹操,发现他已经逃跑了,于是董卓就命人画了图像追缉曹操。

  误杀吕伯奢全家:做错事情该怎样处理

  曹操见行刺不成,就赶紧逃跑。逃跑的过程中,到他父亲的故友吕伯奢家里休息。吕伯奢也是老糊涂,安顿曹操休息以后,要是很清楚地告诉他,“我上街去买酒,让家里人杀猪,你好好休息,明天再赶路”,就没事了。结果,吕伯奢只知道自己是好人,是好意,不知道会丧命,什么都没说,就很热心地去买酒了。曹操休息时,听到有磨刀声,以为人家要杀他,就把吕家所有人都杀掉了。

  很多事情都是做完以后才知道错的。曹操杀了人以后也知道错了,于是他就赶紧逃跑,刚好碰到吕伯奢从外面买酒回来,曹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吕伯奢也杀了。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意思是,宁可我对不起所有人,也不能有一个人对不起我。

  曹操说的是真话,结果却害惨了自己。他不说这种话,大家还会为他找理由,觉得他误杀了人情有可原,说了这句话,从此恶名昭著。

  如果你是曹操,犯下这么大的错误会怎样应对?思考这些问题才是读历史真正重要的方面。人的头脑就像蓄水池,把所有历史知识都放在里面,准备用的时候把“水龙头”打开,那些方法就会流出来,我们就知道该怎么去选择。否则我们研究曹操干吗?当一个人犯下大错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收场,这是一种处世艺术,蕴涵着一种人生智慧。谁都会犯错,但是怎样洗刷罪名才是最好的办法呢?

  以退为进:推举能力不及自己的人为领导

  曹操逃出去以后,就开始招兵买马,联络各路诸侯一起清除董卓势力。到这时,他一直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他要去讨伐董卓的时候,推举袁绍当了联军统帅。这是他非常聪明的地方,如果他自己当统帅,那谁也不服他。年纪轻轻,势力又单薄,就想号召大家,大家凭什么要听命于他。这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势力单薄的时候你可以做发起人,但不要当头儿。

  我如果有钱,想要办一本杂志,可以让真正懂杂志的人来办,我只出钱,其他的事我都不管,这就对了。如果我凡事都要自己作决定,那就糟糕了。有钱的只出钱,有能力的只出能力,才是正道。但是选的人都要有品德,招人首先看看品德行不行。怎么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品德?可以看他对父母怎么样,这也是忠臣出于孝子家庭的道理。

  曹操在反董卓联盟里的很多做法是别人不敢用的。董卓的大将华雄很厉害,联军连连吃败仗,关羽请战。可是袁绍不认识关羽,听说关羽是刘备部下,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他认为,刘备已经那么不值一提了,他的部下就更微不足道了。派这种人出战,等于表示联军无人可用。那时候地盘就是身份的象征,没有身份想做事都没有机会。还是曹操求情,袁绍才让关羽出战的。因为曹操很爱才,所以给很多人提供了机会,这是他很了不起的一面。但是爱才,也要看理念对不对,干部选择老板,往往会慢慢了解老板的理念,从而判断老板值不值得他投入心血。

  我经常说,如果一个班要选个班长,不用每个人都举手。有实力的人举手就行了,没实力举手干什么?不过,你想要当选的话,可以先推举一个能力不如你的人,之后马上会有人来推举你,这样你就能当选了。这和曹操推举袁绍为反董卓联军首领的道理是一样的。

  冒犯长官:意气用事造成无人敢用

  有的人要从基层做起,有的人一开始就在高层工作。曹操因为是官宦后代,所以认识很多官场的人,从小对官场也很熟悉,这种人多半年轻气盛。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人有魄力,那个人没魄力,其实都是环境造成的。如果一个人是从基层做起的,一般不会年轻气盛,年轻气盛有好处,也一定有坏处,因为太冒险,容易得罪人。

  中国人常常鼓励别人有意见就要说,其实这是一个很危险的陷阱,因为一旦你把意见说出来,就会得罪很多人。曹操年轻的时候敢作敢为,一方面他得罪了很多人,使很多人怕他,对他敬而远之;另一方面他的确也改变了社会风气,他执法非常严格,曾经制造一种有颜色的棍子专打贪官污吏。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动用私刑。任何人犯了罪,都应该交给司法机关审判,不能自己想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可是当时的人却觉得这样做很了不起。

  曹操说话也经常冒犯自己的长官。长官通常都不太喜欢听真话,因为忠言逆耳。如果每个人都天生耳顺,就根本不需要任何修炼。古人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耳顺就是好话、坏话都能听得懂,听得进去,六十岁以前很难做到这一点。

  我有很多企业界的朋友当了总经理,我问他们公司的干部:“你们觉得老板怎么样?”他们说:“老板很好,不过常常把坏人看成好人,把好人看成坏人。”我觉得这个毛病就很大,这就是耳不顺,不能分辨好人坏人。遇到这样的领导大家要格外小心,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人的嘴巴可以控制,想不说话就不说话;眼睛也可以控制,想不看就不看;耳朵是无法控制的,耳朵没办法过滤对错,没办法过滤好坏话。喜欢听的话得听,不喜欢听的话也得听。

  曹操对长官总是不服气,这种人非常危险。大部分这样的人是很难闯出一番事业的。年纪轻轻敢说敢做的人,前途几乎都很坎坷。我劝年轻朋友们走三步:第一步,先了解环境。第二步,适应环境。适应环境以后再去改善环境,这样会很受欢迎。但是很多人都死在这一关,一适应环境就变成了同流合污。第三步,改变环境。适应环境以后,才知道怎么改变环境,很多人对环境不适应,也就没办法改变环境了。先了解,后适应,最后改变,这样目标就会慢慢实现。

  董卓也想重用曹操,一个有才能的人是老板非常重视的。老板重视的人,要么是给老板留下了好印象,要么是给老板留下了坏印象。如果老板开始注意你了,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曹操很得董卓信任,但后来他却要杀董卓。只要他有了这个动机,其他的老板就都会怕他了。其他老板会想:这个人以前曾经想杀他的老板,到我这来,会不会又想杀我?所以,一个年轻气盛的人很可能会把自己逼得找不到老板。找不到老板了,只能自己当老板,所以很多人也是无路可走才当老板的。

  料事如神:初出茅庐看法独特

  曹操看到董卓开始逃跑的时候,觉得要趁势追击。有人说董卓到无路可退的时候,反过来抵抗的力道可能会更强,不能追。两种说法都有道理,要视当时的状况来决定,怎样根据当时情况找到最合理的策略是最难的。每种策略都有优点和缺点,用得恰当就是好策略,用得不好就会带来惨败。

  世界上本来没有固定规律,所谓固定规律其实也是变化的。有例行一定有例外,有定案就有特案,这才是宇宙真相。曹操慢慢知道了行军作战的规律,他是个好战的人,好战的人有时候很任性,这也让他吃了很多败仗。人可以率性,绝对不能任性。率性是顺应自然,人都有七情六欲,过分压抑自己就成了伪君子,就不自然了,所以要率性。但任性可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曹操一生料事如神,他的权谋很厉害,他曾经给《孙子兵法》作注解,有很独到的看法。他脑筋非常灵活,但那不叫智慧,叫小聪明。因为曹操只会在小事情上灵活,大事情却很糊涂。有些人是小事糊涂,大事灵光,这才是有智慧的人。把小事情当成重要的事情来对待是没智慧的表现。遇到小事情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人缘会比较好,这样遇到大事情他一说话,人家才会听。如果小事情都斤斤计较,遇到大事情人家也会认为是小事,那就会耽误事情了。

  曹操预料何进必败,果然被他料中了。曹操预料董卓必败,预料袁绍无能,预料刘备会成为他的敌人,通通命中。料事如神,很多情况他看得很清楚。

  当何进说要把董卓招进来平定宫乱的时候,曹操说董卓更可怕,不要引他来,但是何进不听。结果忠言逆耳,何进自作自受,最后被几个太监围起来杀了。

  曹操知道刘备迟早会与他为敌,其实他也有机会把刘备除掉,刘备投奔他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杀了刘备。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因为有人劝他说,这时候杀刘备一点都不英雄,他觉得的确不英雄,于是就没有杀刘备。

  其实什么话都对,因为都有一方面的道理。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得罪了上天,就不能再向上天祈祷了。其实曹操当时没有杀刘备也是天意,曹操的做法是顺应了天意。

  几捧刘备:自己塑造强劲对手

  曹操一生最无可奈何的人是刘备。刘备有什么了不起?刘备有号召力,很会做广告,还抓到一个非常好的招牌--匡复汉室。这个金字招牌一分钱不用花,作用却很大,不但行事可以名正言顺,还吸引了一些忠义之士。曹操几次吹捧刘备,一直想把他拉到自己的阵营。其实,刘备所有的机会都是曹操给的。

  刘备一生专门跟曹操对抗,走投无路时还要投奔曹操。刘备很聪明,在曹操那里的时候,他种菜、编席子,一本书都不看。如果刘备投奔曹操以后,拼命看《孙子兵法》,那曹操早就把他杀了。所以人有时候要伪装,不伪装很可能保不住性命。当时关羽、张飞对刘备的表现都很生气,觉得大哥这是没有志气的表现。

  刘备掩饰自己的野心,希望能够逃过曹操的法眼。果然,曹操派了很多人监视刘备在干什么,一看到刘备这样,曹操就放心了,觉得刘备没什么志气,可以利用,于是就请他去喝酒赏梅,然后问刘备天下谁是英雄。当时跟曹操一样割据一方的人很多,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像袁绍、刘表,曹操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曹操说,天下英雄就他跟刘备两个人而已。这句话把刘备吓得要死,刘备觉得曹操可能要杀了他。他没想到这句话带给他的好处。因为当时曹操很有势力,他赞扬一个人,等于那个人得到了丰厚的无形资产。所以这给我们也提了一个醒,如果你在社会上是很有声望的人,千万不能随便赞美谁或者随便批评谁,你的意见可能会使对方受到很大影响。我们买什么书没人注意,但是领导人买什么书就不一样了,有很多人关注。曹操当时也没料到他这么一捧,竟然把刘备捧成了很有实力的敌人。

  曹操取得荆州以后,北方基本统一了,于是他调遣百万雄师要向东吴进攻,这又给了刘备一个机会。没有赤壁之战,刘备一点根据地都没有。刘备的声望是曹操给的,根据地也是曹操给的。因为曹操要去打孙权,诸葛亮趁这个机会把孙权和刘备拉到一起,让孙权去打仗,刘备则占领了荆州。

  曹操最怕的是刘备,却偏偏每次都在无形中帮助了刘备,这是天意。很多大事往往都是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的。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你想把它做好就可以做好,想把它做坏就可以做坏的事情都是小事。真正的大事是你怎么想都没用,它要好就好要坏就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