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谋之道(2)
作者:曾仕强      更新:2022-05-17 00:42      字数:5017
  其实,草船借箭也没什么神秘的,不过是运用了一点天文学的知识,吹东风的时候偶尔会有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吹西风,诸葛亮准确抓到了这个诀窍,并且运用到战争中了。对任何工作都应该有充分的准备,甚至在一开始做的时候就要预想到会遇见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想好解决方案与应对方法,这样才能临危不乱。

  诸葛亮吊孝:用智慧战胜敌人

  周瑜很了不起,一直跟诸葛亮斗智,最后自己死了。司马懿的才能跟周瑜类似,但他知道应该少跟诸葛亮斗。司马懿看到周瑜的下场,就明白,在碰到诸葛亮的时候,最好保持安全距离。

  大家都说是诸葛亮气死周瑜。周瑜死了以后,诸葛亮还坚持去吊丧,刘备也劝他千万不能去,江东的将士们会杀掉他的。东吴将领没有一个不痛恨诸葛亮的,诸葛亮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但如果他不去吊丧,孙刘联盟就宣告失败了,隆中对策也没办法实现。所以他为了理想,为了抱负,非去不可。如果一开始他就躲起来,那更糟糕。面对危险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勇往直前,想办法趋吉避凶,诸葛亮完全是按照这个道理来做的。

  吊孝的时候,他人没到,声音先到。如果他直接出现,肯定立刻就被杀了,所以他哭的声音很大,大家还没看到他,就已经被他的声音感动了,从而也化解了仇恨。

  “化”是中华文化里非常宝贵的东西,这是一个日本人提醒我的,有时候我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一次我跟一个日本教授一起吃饭,他说:“你知道你们中文里最了不起的是什么吗?”我说:“不知道。”他就写了一个“化”字,他说:“中文最了不起的是这个‘化’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很感谢那个日本教授。老实说,日本人对中国文化非常恭敬。有一次我跟一个日本人一起去参观文物,我们拿起文物的时候会说“小心一点”,那个日本人则是先从口袋里拿出一副白色手套戴好,生怕手脏碰到文物,然后跪下来,把文物捧在手上仔细看。我很佩服他,能够尊重文物的生命,不像我们只是把文物当做死的东西。

  尊重所有事物也是尊重自己,我跟日本人在一起的时候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化”要有度,不要“大而化之”。这提醒我们凡事要恰到好处,否则利弊关系就协调不好。

  诸葛亮是作好周密的计划才去吊祭周瑜的,他的策略是“人未到,声先到”。如果听到屋子里有人在批评你,怎么办?你可以老远就发出声音,他们就会不再说下去了。其实这些招数大家一直都在用,只是没有归纳出来而已。

  空城计:对手也能相辅相成

  能让敌人也佩服的人并不多,而最让司马懿佩服的敌人是诸葛亮。司马懿也利用诸葛亮成全自己。周瑜那么聪明,因为跟诸葛亮斗,最后被活活气死,如果司马懿也跟诸葛亮斗,也会被气死。所以诸葛亮送司马懿女人的衣服,他还很高兴地穿着。因为他知道,对诸葛亮不要硬碰硬。

  诸葛亮死了以后,最受影响的是司马懿。司马懿最希望诸葛亮能长寿,因为诸葛亮一死他就没有用了。他的老板根本不信任他,只是因为没人打得过诸葛亮才用他。没有了诸葛亮,他也就没有价值了。

  很多人说诸葛亮真厉害,用空城计就把司马懿骗了。其实,司马懿也能看出这是空城计,只是被骗对他有利,他心甘情愿被骗。如果那时候他挥兵而上,把诸葛亮杀了,他自己也没有什么价值了。只要诸葛亮不死,他就有利用价值,这是司马懿最高明的地方。

  有一次,诸葛亮跟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并不想出战,但是他的部将都很不服气,都想打诸葛亮,司马懿没办法,只好说:“你们要打也可以,我要请示皇上,皇上同意打就打。”然后他真的向曹丕报告说,我要打诸葛亮了。曹丕心想:你要打就打,问我干什么?有人告诉他,司马懿的意思是不想打诸葛亮,一打肯定会输,但部将们一直要求打。曹丕于是就下了诏书说不能打。从此司马懿享受着最高的待遇,也不打仗,既领高薪,又很安全。

  我想我们从历史故事中可以得到很多很宝贵的东西,存在脑海里,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千万不要等到要用的时候想不出来。很多人是该动脑筋的时候不动脑筋,平常也不读书,而读书就是准备遇到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用。我们要为未来而读书,不一定是为现在读书,等到用的时候再想读书就来不及了。

  诸葛亮是站在最平凡的立场的最不平凡的人,一般像他那么有才气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却没有这样想,而是用具体行动来表明他的了不起。虽然很有才气,但却表现得很谦虚。

  守荆州:谨守本分,尊重领导决定

  荆州非常重要,让谁留守荆州是一个大学问。诸葛亮的第一人选绝对不是关羽,他知道关羽太傲,很容易让人抓住弱点来攻击。骄傲其实是一个人最大的弱点,骄傲容易轻敌,错误估计对手的实力。如果赵云守荆州,就可以避免失荆州这个结局。

  守荆州关系到刘备日后的发展,如果诸葛亮说让赵云留守,那刘备会怀疑诸葛亮有私心,是不是准备自立为王?虽然赵云是最好的人选,可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诸葛亮都不能建议留下赵云。张飞是根本不用考虑的,让他守就等于把荆州白送给孙权,于是让关羽守荆州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

  刘备没有指定让谁守荆州。因为来送信的人正好是关羽的儿子,诸葛亮就以此为借口,说主公派关平来送信,意思已经非常清楚,就是要关羽留守荆州。但他还是不放心,就问关羽:“守荆州责任重大,关将军知道吗?”关羽说:“当然知道,荆州是我们唯一的根据地,不能动摇。”诸葛亮又问:“那你打算怎样守呢?”关羽说:“我把这当做重要的事情来处理,至死方休。”诸葛亮又问:“如果东吴来攻打荆州呢?”关羽说:“东吴来了我就全力抵抗。”诸葛亮说:“如果曹操也来打呢?”关羽说:“那我就分兵抵抗。”诸葛亮就知道荆州肯定守不住了,那么少的兵力再分成两路,一定都会被消灭的。

  虽然《三国演义》上写的是“大意失荆州”,其实是必然失荆州,荆州迟早非失不可。因为关羽很正直,很透明化,东吴把他当个案来研究,研究了一年以后就全部掌握了关羽的特点。一个人没有神秘感是非常危险的,这样对方就会攻击他的弱点。

  诸葛亮明知道不能安排关羽来守荆州,但是他会顾全大局,刘备不决定,诸葛亮也没有立场说这件事。此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再高明,再有前瞻性,看得再清楚,也仍然要坚守立场。诸葛亮是站在刘备的立场来看问题的,很多军师、重要干部最后跟老板关系不好,就是因为没有站在老板的立场来做决定,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问题。

  诸葛亮分配给赵云的任务是照顾阿斗,赵云对刘备的贡献绝对不比关羽和张飞小,但是所得到的待遇却不同,主要是因为跟刘备的关系与二人不同。诸葛亮想帮赵云,希望他跟刘备有更进一步的交情,所以刘备去跟东吴通婚的时候,诸葛亮派赵云陪着去,可是这对赵云反而没有好处。建议大家少去管老板的家务事,赵云因为太过深入刘备的家务事,有时候让刘备很不高兴。《三国演义》里我觉得赵云最吃亏。

  诸葛亮让张飞由陆路入川,因为陆路比较快,他想让张飞居首功。诸葛亮在这方面非常用心,处处照顾刘备的感情,而且非常细心。只用心不细心,就是粗枝大叶,很容易出纰漏;只细心不用心就成了吹毛求疵,也不是理想的处事方式。

  诸葛亮安抚刘备的亲信,自己却没有结任何党派,从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失荆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不足。北伐的时候最后廖化做了先锋,表示人才断档了。人才不够,一是都战死了,二是培养不及时,三是本来人才就匮乏。那个时代,人才的培养赶不上时代的需要。

  诸葛亮非常谨慎,非常用心,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自料理,这也受到很多批评,他也知道这样不好,但这是他在报答知遇之恩。他第一不求功名,第二没有野心,很多事情不做也是可以的,没有人能管得了他,可是他安分守己,不逾越任何本分。一般人如果处在诸葛亮的位置,也许对刘备都敢吆三喝四,诸葛亮却从来没有这样。

  实际上后来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有点疏远,刘备坚持伐东吴的时候,诸葛亮劝阻,刘备不听,诸葛亮感叹说,如果法正还在的话,就不会这样了。如果法正不死,陪刘备去打东吴,那说不定还能打赢了。刘备自己率大军伐东吴,最后被火烧联营,输得一塌糊涂。

  善意提醒庞统:为公事不掺私心

  诸葛亮曾经向刘备推荐过庞统,但当时刘备没有重用,后来鲁肃又出面推荐,刘备终于重用了庞统。

  有人说是诸葛亮害死了庞统。庞统跟刘备入川,就让他去好了,诸葛亮偏要通风报信说这一天对庞统不利。庞统自己也会算,用得着你操心吗?可见诸葛亮根本是不怀好意,想整死庞统。其实不是这样的。诸葛亮的确是夜观天象,知道庞统有难,既然知道了,就不能不说。该说的都说了他也算尽到了责任,听不听是庞统的事。很多人老是觉得自己知道某件事,一定要告诉别人,而且要别人一定听他的意见。其实,你的责任只是把知道的事讲出来,如果不讲,可能将来会内疚。至于对方听不听,要看对方的想法了。诸葛亮派人告诉庞统有难。如果庞统问刘备该怎么办,刘备肯定会说先休息几天吧,这样就没事了。偏偏庞统以为诸葛亮怕他抢了首功而故意这么说,不相信诸葛亮的话,结果就死在落凤坡了。

  有句话叫“无巧不成书”,如果诸葛亮不来送信,庞统自己也会算,那他可能就会跟刘备说,这几天诸事不顺,这不涉及面子问题。但是诸葛亮送信来了,如果庞统接受了诸葛亮的意见,就等于承认他的才能在诸葛亮之下,诸葛亮算得比他准。其实,他完全没必要这样想,很多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都是看别人的事情很清楚,自己的事情反而看不清。

  我祖父是个中医,大家都知道他医术很高明。有一次我妈妈生病了,我告诉他:“爷爷,我妈妈生病了。”他说:“你去请王医生过来看。”我问:“为什么你不看呢?”他说:“自己人不方便。”中医一般不太喜欢给自己人看病。我长大以后就问他:“为什么妈妈生病你不看,邻居生病你都看?”他说:“邻居来看病,我会专心看病,没有那么多顾虑。但是给自己人可能会不客观。”

  有时候会好心做坏事,我们也不需要太过热心,要彼此尊重。相信诸葛亮绝对没有恶意,没想到庞统不听他的,结果那么年轻就死了。

  诸葛亮再三强调,一个人要大公无私,我心如秤。心像天平一样不能有轻有重。同样的秤,西方人用的是天平,从四方八面来看,平衡就是平衡,不平衡就是不平衡;中国人用秤砣,秤砣高一点是够了,低一点也是够了,只要秤砣不掉就都是够了。中国人比较圆滑,做事的弹性也很大。西方人认为你有、我有、他有是很公平的。而中国人拿到奖金的时候,一看有2000块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就问别人有没有。如果你说你也有2000块,他就会觉得,怎么你也有2000块,连你都有2000块,那我也太委屈了吧。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去吃饭,想坐在某个位置。服务员说那个位置已经预定出去了,我们说:“他们还没来,你把桌号牌换一下就好了。”服务员说:“人家已经定了,怎么可以换给你?”我一个朋友还是老顾客,但是服务员说:“我们对待所有的顾客都是公平的。”服务员说得很对,顾客本来就应该是公平的,但我们亲疏有别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于是就不在那里吃了。

  白帝城托孤:获得领导绝对信任

  223年,刘备死了。刘备的生死对诸葛亮的影响太大了。17岁的阿斗继任,就是个小孩子,而且没有经过磨炼,刘备打仗的时候很少将他带在身边。一个企业家如果经常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个孩子将来做继承人的时候会比较有把握。如果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反而容易搞垮企业,因为他没有经过磨炼,不了解企业的情况。

  刘备伐东吴一败涂地,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开始托孤。从此以后诸葛亮要当家,虽然名义上是别人的江山,但他要扛起责任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扛着别人的江山,还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最初的想法是把事情做完以后,就退休还乡。他还承诺当初有多少财产,将来一点都不会增加。诸葛亮领的薪水不少,但是他把钱全部用在公事上了。这一点左宗棠也做到了,左宗棠把薪水通通用到士兵身上,自己却很节俭,从来不把薪水拿回家。白帝城托孤以后,诸葛亮退休的愿望没法实现了。

  刘备托孤的时候实际上是托给了两个人,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李严本来也是好人,刘备托孤以后,他跟诸葛亮地位相同了,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于是就开始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有一次北伐的时候,李严延误了押运粮草,使得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可是诸葛亮没有斩了李严,而是将李严贬为庶人。后来诸葛亮死了,李严非常伤心,也心怀激愤而死。他觉得诸葛亮如果活着,总有一天会恢复他的官位,诸葛亮死了,他这辈子也就没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