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娘子军
作者:沛土      更新:2022-05-18 22:57      字数:5060
  刘盛踌躇一番,对拓跋清怜说道:

  “殿下,当日,我确实在梁上,但你侍卫入得房内将灯火点燃,虽是幽暗,却也让我不敢挪动丝毫,生怕发出声音,因此,我那时身子早已僵硬异常,可无那般心思见你之身,何况,那灯火幽暗啊,便是想看,也看不清啊!”

  刘盛说罢,装作一副无辜的模样。

  “你仅有此言?”

  拓跋清怜冷声言问,翘眉冷对。

  “这副模样,是何意?”

  刘盛暗自嘀咕,抬头再看,若有所思,想了想,探头问道:“难不成,殿下真要再见相许?”

  拓跋清怜面色微红,斥道:“此言,是你所说,非我之言,快放我下来!”

  说罢,便是一番挣扎,想要抽出被刘盛抓住的手脚,心有慌乱。

  见其如此,刘盛心有所想,没有作声,将手松开。

  落地的拓跋清怜忙活动了下手腕,没好气的瞪了眼刘盛,面色却有些微红。

  半晌,刘盛摇了摇头,轻叹一声,他从拓跋清怜的言语中,他发现这拓跋清怜,好似对他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喜欢?不是,才见几面怎么可能,爱?更扯淡,真爱就像UFO,只是听说过,从来没见过,夫妻之间也只是相濡以沫罢了。”

  刘盛皱眉深思。

  对于这种感觉,他猜测,可能拓跋清怜对他来了兴趣。

  对,就是兴趣,而不是性趣!

  毕竟住在皇宫大院的拓跋清怜很少和宗族外的人接触,即便有,也没他刘盛那般大胆,看了人家洗澡不说,又是那一番土味情话。

  按照这么发展下去,一定会变成性趣,并且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勇士与公主的故事,嗯,被皇帝拆散的故事。

  他有自知之明,公主是谁想娶就能娶的?没有位极人臣,只是自寻苦恼罢了,别人见你和公主接触频繁,什么时候派人把你杀了,你都不知道,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这公主,是个祸害。

  因为盯着公主的人……很多,尤其是帝王,更是需要公主联姻。

  至于娶公主就和娶大爷一样,刘盛倒是没那个烦恼,他会让公主知道什么叫夫“钢”。

  最主要的还是拓跋焘,要是拓跋焘同意,他也不介意借公主之身上位,毕竟在这个乱世,唯有兵权,才能睡得安稳,其他一切都是虚的,真的,他不介意,就怕拓跋焘介意啊,更何况,他已有婚约在身?

  “哎!”

  想着,刘盛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他知道,他必须把话讲明白了,不然,他大婚的日子,对他有兴趣的公主,说不定会前来捣乱,要是成为怨妇更不得了了。

  因为自古以来就是寡妇门前桃花多,但怨妇一发起狠来,寡妇门前的桃花也得凋落,他不能不防啊。

  想罢,抬起头来,对拓跋清怜轻悠悠的说道:“虽是我言,且不说单于会不会让你下嫁与我,便是我阿娘,也与我说了门亲事,自古以来,婚姻嫁娶,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我想,又能如何呐?”

  言罢,前将一步,轻声言道:“难不成,你想做妾?”

  “妾?”

  正在活动的身子拓跋清怜猛的一愣,嘟囔一声,心中顿时有种失落感,低头不语,脸色变换,待得半晌,目无表情的抬起头来,对刘盛僵硬一笑:

  “这两日与你接触,便知你口中无甚实话,我岂能将那话当真?你……”

  想了想,拓跋清怜还是没有往下说去。

  刘盛点了点头,对拓跋清怜说道:“如此便好,殿下......”

  “我不喜此称!”

  不待刘盛讲完,仅是听到殿下二字,拓跋清怜就轻声打断。

  刘盛一顿,改口问道:“公主殿下,汉民从军一事?”

  “好,需要我如何做?”

  拓跋清怜轻声言语,这毫不推诿的言辞,让刘盛一愣。

  抬眼细看她的神色,颇有不对,但在此之际,也顾不得她了,开口说道:“需公主殿下一卷书帛,不知公主殿下可有随身名章?”

  拓跋清怜朝身上摸了摸。

  “有!”

  刘盛伸手言道:“那便请殿下书写一份书帛,盖上名章,我等好奉令行事!”

  虽然见拓跋清怜大变模样,又言语轻柔,但刘盛也顾不得深究,这人头都要不保了,裤裆得管好,要是其他时间,知道了拓跋清怜为何寻他麻烦,这一条青云直上的路,他可能会尝试爬一爬。

  显然,他没那个时间了。

  “随我来!”

  拓跋清怜看了他一眼,转过身,朝书房走去,

  刘盛见状连忙跟上。

  待二人入了书房,拓跋清怜摊开一卷书帛,持笔书写。

  看得刘盛是啧啧称奇,他想不到这拓跋清怜还会写字,不禁朝那书帛上看去,只见清秀文字缓缓落在书帛之上。

  待得片刻,拓跋清怜收笔入筒,毫不避讳的从怀中取出一方小印,让眼尖的刘盛文明的看了次球,但大战在即,他可没那种心思。

  待拓跋清怜将印盖在书帛上,吹了吹墨迹,将其拿起,递给刘盛。

  “拿去吧!”

  “谢公主!”

  面色怪异的刘盛拱手作辑,伸手将书帛接过,扫视一眼,见文字无误,点了点头,持帛作辑,再言道一声:“如此,盛先告退!”

  看过球的刘盛抬脚就走!

  “且慢!”

  拓跋清怜出声唤道!

  刘盛回头望去,问道:“公主还有何事?”

  拓跋清怜笑了笑,这笑容让刘盛微微一愣,这是她从刘盛说出那番话以来,第一次露出笑容。

  “我再送你一副字,需看你悟得悟不得了!”

  “哦?”

  刘盛心有疑惑,:“猜谜语?”

  想着,抬步前来。

  拓跋清怜转身取出一卷书帛,持笔书写,但却仅在书帛上写了一个字,便持笔而立,抬头看向刘盛:“拿去吧!”

  “正?”

  看着书帛上的字,刘盛眉头一皱,不知何意,抬头看了眼拓跋清怜。

  想了想,伸手取过书帛,既然拓跋清怜说需看他悟得悟不得,他岂能再去问她?

  待将书帛取来,对拓跋清怜说道:“若无他事,盛还须布防,不便多待了,公主保重,在下告退!”

  说罢,刘盛便作辑退去,这一次,拓跋清怜没有再唤他。

  刘盛离去。

  “正!刘盛,刘缚之,你悟得出来吗?”

  看着刘盛大步而去的拓跋清怜念叨一声,嘴角露出些许笑容,也不知,她是对刘盛的哪句话当不得真了……

  ......

  出了院来,刘盛就看到十数位女卫正在窃窃私语,隐约中可听到些许对话。

  “你们说,殿下与朔州伯是不是有私情?”

  “你这奴子,怎敢言殿下之事?不过,殿下来到此地的言行,却比以往有所不同!”

  一位女卫伸手戳了戳那女卫的脑门。

  “好了,诸位莫要言此,让殿下得知,还不扒了我们的皮?”

  “哼,阿姊,你莫要说我等姊妹啊,前些日子,是谁在问呀?”

  “正是,可是上了战场,便将此事忘了?”

  “莫要说了,莫要说了,朔州伯出来了!”

  一女卫见刘盛出来,正侧头看着她们,忙对众人小声说道。

  众女卫闻言,忙站直身来,朝刘盛看了眼,面带些许尴尬,纷纷言道一声:

  “朔州伯!”

  “朔州伯!”

  刘盛对她们点了点头:“嗯,尔等去吧!殿下尚需尔等守卫!”

  “是,朔州伯!”

  众女卫言罢,纷往院内走去。

  “嗯?”

  看着一身甲胄的女卫从他身边过去,其中一个让他觉得有些面熟。

  停步、侧头、转身、看去,眉头一皱,唤道一声:“娘子且慢!”

  “啊?”

  前头行走的女卫们惊疑一声,各自对视一眼,回过头来,看着呼喊她们的刘盛,心有不解。

  问道:“朔州伯唤我等何事?”

  刘盛对其中一人笑问:“娘子可是盛乐城外的女将?”

  女卫眼睛一瞪,问道:“朔州伯记得我?”

  刘盛笑了笑,心道:“险些把我砍了,能不记得你?”

  笑道:“记得,那迎面而来的马刀,便是你的吧?”

  女卫尴尬一笑,“初上战场,一时情急,不曾分清乃是朔州伯!”

  “无妨,战场之上,瞬息而过,娘子有男儿不当之勇啊,不知,各位娘子是否都是这般?”

  刘盛笑问众人。

  “朔州伯廖赞了,我辈女郎,打小便是弓马娴熟,若非男儿才是征战主力,我等却也可上阵杀敌的!”

  女卫虽然口中说廖赞了,但脸上却是笑语盈盈,显然对于刘盛说她们有男儿不当之勇,很是受用,不禁对刘盛多了些好感。

  刘盛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劳烦诸位娘子了,诸位请!”

  回过神来,对众人伸手示意。

  众女卫面带笑容的欠身言道:“朔州伯请!”

  ......

  回到府衙前厅,刘盛将书帛遣人给秦无殇送去,坐在胡椅上回想着那女郎的话。

  “我辈女郎,打小便是弓马娴熟,若非男儿才是征战主力,我等却也可上阵杀敌的!”

  “你们也可上阵杀敌的!你们也可上阵杀敌的......”

  深皱眉头的刘盛喃喃着,心中一时犹豫不决。

  他在想着,他要不要让部落内的女子也上战场?半晌,

  “平阳公主!”

  刘盛呢喃一声,原是他想起了历史上的第一支娘子军,记载于《唐会要》的平阳公主,不禁念出了声。

  其上记载的是: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义兵起,公主于鄠县庄,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略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

  每申明法令,禁兵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间使以闻,使者至,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公主引精兵万馀,与太宗会於渭北,与其驸马柴绍,各置幕府。营中号为娘子军。

  “娘子军!娘子军!西北之地,不就这朔州吗?看来,那平阳公主极为强大的娘子军,就是以她们组建的啊!毕竟距离现在,也只有百余年,胡人风气还没完全同化!”

  想着,刘盛站起身来,对外大喝一声:“悉令各部,遣各落五人来此!”

  “是,将军!”

  门外护卫应道一声,大步而去。

  不多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

  刘盛抬头看去,却不是各部人马前来,而是一个侯人。

  “报,将军!门外有人求见!”

  侯人作辑言道。

  “何人?”

  刘盛抬头问道。

  “回将军,名叫,叫......”

  侯人回想一番,接上话茬:“姓崔名骧字元龙!”

  “崔?莫非是清河崔氏?”

  刘盛站起身来,嘟囔一声,问道:“可有问其郡望?”

  侯人低头言道:“不曾!”

  刘盛想了想。

  “且唤来吧!”

  挥了挥手,让侯退下。

  侯人应道一声,作辑连退三步,便要转身而去。

  “慢!”

  突然,刘盛唤住侯人,说道:“我随你一同前去,前面带路!”

  “是,将军!”

  侯人言罢,躬身做请,待刘盛迈过其身,才站起身来落后刘盛一步,为其引路,深知礼仪。

  二人一路前行,待出了大门,便看到一身粗布褐衣、年约二十来岁的青年。

  这青年虽是穿着破旧,但纶巾束发极为端正,有一股特别的气质,那是一种饱读诗书的博学之气,其头上还有一簪,见其簪,刘盛就知道这是个读书人,而且,这个人也一定和崔氏有关。

  因为刘盛知道,这时候有一个词叫做满门簪缨,是指世代做官的人家,其中的簪缨,簪为文饰,是书生文官所戴,缨为武饰,是习武的武官所戴,而这能戴簪缨的,也一定是官家中人。

  见此,刘盛不敢耽搁,连忙上前招呼,作辑言道:“在下刘盛刘缚之,见过崔兄!”

  “崔骧崔元龙,见过刘使君!”

  崔元龙见刘盛颇有礼节,也连忙作辑回礼,自报姓名,却是没报郡望!

  “崔兄快入内!”

  刘盛连忙招呼崔骧入内。

  有人说,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而人才,对于现在来说,更重要,因为现今能读起书的,不多,这有人才自来,刘盛岂敢待慢?

  路上,刘盛告罪说道:“崔兄,今日来得不巧,那南岸大檀正欲来袭,我不便久待,我暂且为崔兄寻个落脚处,待我击退大檀,你我再畅言可否?”

  崔骧笑道:“元龙来此,正是助将军破此贼也!”

  “哦?”

  刘盛惊疑一声,看了看崔骧,心道:“助我破贼?”说道:“不知崔兄郡望何处?为何助我破贼?”

  却是刘盛对他起了疑。

  “郡望不敢,清河弃徒尔,我来此已有数日,见将军治下与民秋毫无犯,现将军有难,理当相助!”

  “哦?崔兄可是清河崔氏之人?”

  刘盛再问!

  “日前是,现今不是!”

  说着,崔骧笑了笑,抬头往南方看了看,眼睛一眯,那是,清河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