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人头
作者:不戒赌      更新:2022-05-19 06:18      字数:2981
  79

  祝为民让几个队员把张生宝抬到自己家里,放到自己穿上,然后打法队员们离开,他自己找了块干净的毛巾,用开水打湿后,轻轻的擦去老张嘴边的不停喷涌而出的血沫子。

  他和张生宝没啥交情。

  老张和徐发树是在他去广德送“青春素”时候来的。

  等他拿了委任状之后没几天,又摇身一变成了瘌痢头阿三。

  虽然他们来了快两个月了,但真没啥深交。

  而且张生宝性格沉默内向,不像徐发树,徐发树的性子介于祝为民和王静斋之间,能说爱笑,也不是灵活,很受大家喜爱。

  张生宝日常不大说话,但指导大家训练极其严格认真,不少队友看到他都有点吓丝丝。

  但接触久了发现这个人面冷心热,老张不知道在哪儿学的好手艺,擅长推拿正骨,训练时有人做动作受伤,他第一个着急跑来关心,还用自己的手艺帮着治疗。

  在队伍里,他不吭声,可威信却一点都不低。

  眼看老张危在旦夕,不少队员都急眼了,纷纷表示就应该直接送周浦去。

  祝为民好说歹说,才把他们劝走。

  自己和徐发树两人留下来照顾这个病号,同时在心里祈祷,希望王静斋能早点回来,带着好消息回来。

  胜利所带来的喜悦也被张生宝的受伤冲淡不少。

  整整二十多支崭新的中正式步枪啊!

  这在眼下不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还是可靠的武力保证。

  尤其让人惊喜的是,这些步枪都配有刺刀!

  相比之下,五支队现在有三十条枪,但刺刀只有四把……

  这让王静斋非常不满意。

  老王只能让村里的木匠帮忙做了十几杆木头枪-枪管特别长,算是模拟装上刺刀后的尺寸。

  然后教大家练习拼刺技术。

  对于刺刀白刃战,大家一开始都满不在乎。

  一派以祝为民为首,觉得能开枪为啥要拼刺刀?

  另一派的带头人叫赵根,赵根是练家子,祖上开过武馆,到了他这儿虽然已经败落,但毕竟是从小练的童子功,真动手起来,三两个棒小伙子近不了身,他就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这种刺杀技术没啥用处。

  直到有一天,被王静斋客客气气的邀请下场“玩两手”。

  赵根不屑一顾,带着练习用的铁片刀就上了场。

  结果上去就被王静斋一枪捅在肋条上而倒在地上抽了半天凉气。

  赵根不服气,换了根齐眉棍,这回倒是不错,抢先出手,拨开了王静斋的突刺,却被对方反手一记,锁骨上结结实实挨了一枪托。

  这还是王静斋手下有分寸,否则这一枪托就得砸他脸上,那不吐出半边牙齿才怪。

  这次之后赵根才服气,老老实实的跟在王静斋屁股后面练习刺杀技术,毕竟是有家传武功的底子,很快就在五支队里脱颖而出,有时候王静斋们偷懒,就让赵根负责教导其它队员,他倒也干得有模有样。

  至于为什么要拼刺刀,王静斋倒是没多费话,而是用了一句老毛子的谚语来总结,子弹是蠢货,刺刀是好汉。

  然后又告诉他们,真正的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子弹打完了,来不及换弹夹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没有一手过硬的拼刺技术很可怜命就稀里糊涂的丢了。

  王静斋上课的本事当然是一流的,很快队员们就跟着练习起来。

  但……最大的问题依然没解决……

  才四把刺刀……

  别说王、徐、张一人一把外交老冯倒是正正好好。

  祝为民一开始以为这也不是什么难事,村里铁匠的手艺有口皆碑。

  不就是刺刀么,让他打就是,多给钱,给足钱。

  结果,还真不行。

  刺刀是现代军事工业的结晶之一,看起来简简单单,但因为要考虑卡口接榫的配合度,以便快速装卸,同时安装后还要异常坚固,这样才能在沙场建功。

  其工艺要求完全超过了乡村作坊的能力。

  而某日王静斋一时兴起的表演,则让众人对刺刀越发渴望。

  那天王静斋心情不错,便邀了徐发树和张生宝结成一队,又随便点出12个队员算另一队,大家都是人手一支木枪,王静斋放言“你们一起上”

  大家一看这未免也太欺负人了。

  何况那时候也已经不是新丁,对于拼刺的基本要领已经掌握,所缺的就是大量的训练和实战。

  十二人把他们仨教官围在中间,三人不慌不忙背靠背结成小阵,五分钟后,队员们全部倒在地上大呼小叫。

  这次三人没有隐藏实力,虽然枪头上都包着厚厚的棉花,但百战老兵的出枪力量速度依然不是这些新兵蛋子所能承受的。

  经此一战后,大家才明白刺刀的威力竟可以大到如此地步,于是训练更加卖力,但……就是每刺刀……

  这回,算是补足储备了。

  而且背枪巡逻依然略显威慑力不足,可多了那么截明晃晃的白刃,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可以说蔡家桥一战,简直让五支队脱胎换骨。

  除了武器弹药外,竟然还拖回来六个愿意跟着五支队干的前税警。

  这说明五支队的名声已经打出去了。

  当然,这六个家伙眼下被临时分开关了起来,等待他们的是进一步的审问和甄别,以确实是真心投降而不是放过来的倒钩。

  事情不少,颇为杂乱,主事的王静斋不在,祝为民在守着张生宝,好在镇有一老,如有一宝。

  周得同不知道从哪儿钻了出来,开始接手指挥,热汤热水的送来,让大家吃完后赶紧休息,至于武器和人犯都由他负责接受处理,将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

  最有意思的是,老狐狸做事情卖力,但却一改往日乐呵呵的样子,嘴巴抿着,决口不问他们昨晚干什么去了。

  好像这三十支步枪和成箱成箱的子弹手榴弹以及机关枪不是威力巨大价格昂贵的军火,而是田里刚收下来的花衣……

  六场镇的早晨就从这忙忙碌碌中开始。

  虽然有些杂乱却也透出人气和烟火气来,只有这时候,大家才会觉得日子似乎还能过下去的样子……

  ……

  然后,在隔壁奉贤县城却闹出了大乱子。

  奉贤也靠海,所以历朝历代都重视城墙建设,以防止寇由海登陆,但最终还是没有防住东洋人。

  但也因为国军转进速度太快,日寇的重火力优势没有发挥,所以城墙大致完整,就连城墙上的万佛阁也依然如故。

  是的,这是奉贤一景,这座始于元代的庵堂就建立在城墙上,一年四季香火旺盛。

  时间一长,守城的兵丁也懒得管事,每天早晨倒是由这些尼师负责打开城门,放城外乡农进城。

  至于守城的伪军,多半还在营房里睡觉。

  今天老尼姑带着三个徒弟,照例去开城门,顺便打扫城门入口。

  此刻不过是四点多光景,夏天亮得早,太阳虽然还没完全升旗,但霞光初现,能隐约看清路上事物。

  打开城门后,四个尼姑拿着扫帚开始清扫路口。

  此时尚早,城门口一个人都没有。

  老尼姑忽然脚下一滑差点摔了跟头。

  小徒弟眼疾手快连忙一把搀扶住。

  老尼姑抬起脚看看鞋底,湿漉漉的一大片,这天气没露水也不曾下雨,哪儿来的水?

  随即小徒弟脸色大变,她个字矮分明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血腥味。

  众人连忙四散寻找,终于看到在城门上吊着个脑袋,旁边还贴着一张写满字的白纸。

  起首四个大字《告汉奸书》。

  顿时四人吓得魂飞魄散,连滚带爬的跑进城里的警察局……

  不久后,一小队鬼子兵气势汹汹的开到城门口,开始严加盘查每一个行人。

  此时,老冯已经又躺在那条乌篷船上慢悠悠的往六场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