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图景
作者:背着家的蜗牛      更新:2022-05-21 17:38      字数:2134
  滚滚热浪从田间席卷而来。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衣服被汗水浸湿,但依然阻挡不了他们对收获的热情。

  对于刘福的话,赵煦点头赞同。

  虽然百姓要交一成的赋税,但相对于收获来说,这点真是九牛一毛了。

  即便除去吃喝,年底也是有剩余的。

  再者,之前坞堡建设中,有不少百姓参与。

  这些百姓赚了不少,现在夏收,他们又从武安县回到乡里收割麦子。

  银子也赚了,收获粮食也没耽搁。

  可以说,在当下的四郡百姓中,他们更富裕。

  只是坞堡建造毕竟只需一小部分的百姓,达不到他让四郡百姓普遍富裕,同时又兴建基础设施的目的。

  想到自己的大基建计划,他对刘福道“这次夏收完,基建的事就要提上日程。”

  刘福点了点头,基建这个词对他来说不陌生。

  政务学堂中燕王已经提及了不少次,而且和他们详细解释过。

  其作用是什么,他也一清二楚。

  甚至在学堂中,燕王还让官员们将四郡需要的基建列出来。

  “是,殿下。”刘福面色激动,这次他没有哭穷。

  他清楚燕王卖火炮赚了不少银子。

  而且现在商会每月的进项很稳定,王府的收入不断增长。

  这些银子堆在库房也是堆着,不如拿来搞基建。

  既能为四郡工商业发展打下基础,又能让百姓富裕,刺激四郡商贸发展。

  当然,这种思想的转变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和他常常去学堂听讲有关系。

  现在他懂了不少东西,比如燕王向官员解释了为什么要重商?什么是工业?基建的经济原理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燕王告诉他们大地是圆的,不是方的。

  这点当时在学堂上遭到了不少官员的非议。

  为此就在前几日,燕王特意带着官员们去了静海县。

  还令一艘渔船扬帆出海。

  当这艘渔船返回的时候,让他们用望远镜观察船的船帆。

  这时,他们发现竟然是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

  自此,再无官员质疑燕王。

  而这不过是燕王在政务学堂讲政务时候随意插入的一个小话题。

  这样的小话题燕王时不时就来一个,惊的官员们如同燕王说的那样,怀疑人生了。

  “北四郡的百姓最苦,等来殿下真是上苍的恩赐,这以后,百姓们不仅能吃得饱,穿得暖,还能有余钱喝点小酒了。”刘福感慨了一句。

  “这算什么?本王还要让他们人人都穿得起绫罗绸缎,百姓家的子弟都有钱读书,隔三差五能吃上肉。”赵煦望向田间挥汗如雨的百姓。

  在当代的一本叫《羊毛的回忆》的书有这样的记载,十八世纪的英国乡下,住的是砖建的村舍,红瓦屋顶,身着毛料衣服,足登皮鞋,吃的是白面包。

  除此之外,一位农民家庭开支中,食物类还包括,面粉、燕麦片、块根植物、蔬菜、蚕豆、豌豆、水果、牛奶、牛油、奶酪、肉、盐、啤酒、舶来品、醋、香料等。

  而十八世纪就是年。

  可见此时的西方社会通过工业和全球殖民达到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水平。

  想到这些,他只是觉得他眼前这些自己封土上勤劳的百姓不该累死累活,最终连裤子都穿不上。

  他有必要让他们也达到类似的生活水平,甚至更高。

  “若能如此,下官死而无憾了。”刘福闻言,面露憧憬之色。

  但他也只是憧憬一下,不认为四郡将来真能如此。

  毕竟自古以来,百姓就没过上这样的日子。

  赵煦看得出刘福不相信自己,他也不解释。

  毕竟刘福没见识过蒸汽机推广后工业带来的物质富足。

  他也不解释,一切用事实证明更有震撼力。

  沿着浮石村转了一圈,基本上百姓们都忙碌着。

  或是割麦子,或是扛着麦子到村里的打谷场打麦子。

  里正范正得知赵煦过来,顶着一个破草帽过来。

  正要行礼,赵煦挥挥手,令他免礼。

  “村里的化粪池建的如何了?”赵煦问道。

  这是土肥的事过后,赵煦在学堂上给刘福下的一道命令,让每个村子每户都挖一个化粪池。

  土化肥当下只能就近使用,否则成本太高,不划算。

  除非将来造出了蒸汽机,有了蒸汽船航行于河道运输。

  这土肥方能畅行四郡。

  但土肥也只是一个办法,还有一个沤肥的办法就是化粪池。

  他要求府衙官员到浮石村,工坊区提供水泥,青砖,挖土,用青砖在其中建一个方池,四周面抹上水泥。

  由于水泥的特性,这样的池子很坚固且不会渗漏。

  平时让百姓将人和动物粪,烧过的草木灰,烂菜叶,掉落的树叶都扔到里面沤肥。

  如此,每季播种之前,百姓便能给自己的土地施肥,保证收成。

  至于化粪池产生的沼气他就不打主意了,暂时利用不起来。

  现在,浮石村就是个试点,接下来府衙会要求各郡官员前来参观,推广到其他郡去。

  “回殿下,建了有一半了。”范正说道。

  这个东西府衙出人出力出钱,说能给沤肥,自然没人反对。

  每户人家都很配合。

  赵煦点点头,带着刘福等官员到了一个百姓家。

  此时,几个泥瓦匠正在百姓家的篱笆院里忙碌。

  这个化粪池建的位置介于茅房和猪圈之间,有水泥管道连接两处。

  可以通过上面的盖子再把草木灰,树叶等东西抛入。

  如此,一个完美的沤肥系统便形成了。

  当然如果百姓家没有养猪,其他动物也是一样。

  简单看了下,又巡视了其他一些人家,赵煦满意离去。

  化粪池这个东西即便在当代也不落后。

  十年代,农村尚且在推广,再者又没什么技术含量。

  在四郡推广可谓十分适宜了。

  如此一来,不但令乡间更加卫生,减少脏乱引起的疾病。

  还能给每户提供农田的肥料,基本上一举两得。

  回到府衙,天色渐渐黑了下来。

  赵煦又同刘福说了灌溉的问题。

  沤肥是为了提升亩产,灌溉是为了让更多土地能够得到灌溉。

  这样便能扩展四郡良田的数量。

  毕竟无法灌溉的田同样无法丰收。

  而这个问题,就要在基建中解决了。

  他要从四郡的大河中引水,建立水渠网。

  如此不出几年,灌溉和沤肥共用,他相信四郡的农业必将不输江南。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