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论语心得》
作者:宣雪寒00      更新:2022-05-23 14:39      字数:2289
  由于没了思考这个重要环节,再加上苏曌经过体质果实改变的特殊身体。  每天没事的他码字速度达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地步!  当然,这些事情,没有人知道!  刚开始,这些文学家,作者还抱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苏曌的注解。  随着《红楼梦全解》一点点出现,整个文学界都傻眼了!  苏曌竟然真的写下去了,而且后面的注解更加全面完善。  而这个注解的出现,也引起了不少老一辈红学研究者的注意。  有几位老作家,开始也以为苏曌在哗众取宠。  但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辨认之后,这些老作家们都放下书,默默不语。  他们没话说,一个年轻人可以将红楼梦解读到这个程度,要比他们这些看书几十年的人都做的好,他们有什么可说的!  只能望而兴叹!  学无先后,达者为先。  不过,作为老一代的文学家,这些人没站出来给苏曌说话,都是默默的关注,默默地讨论。  在他们看来,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书是一定会被大众认可的。  然而,喜欢嫉妒的人什么时候都存在!  看见苏曌的《红楼梦全解》大火,不少文学作者提出了另外一种质疑。  “如此注解红楼梦究竟按得什么心?是在宣扬文化,还是宣传退步!”  “过渡解读红楼梦,带给大家的是什么样的毒果,苏曌你要承担这个责任?!”  “红楼梦究竟值不值得解读,苏曌这个大肆宣扬究竟按了什么心?”  ……  诸如此类的言论不断增加,让苏曌不胜其烦。  所谓,三人成虎。  当很多人都在说这件事情的时候,舆论就成为了另一种导向。  苏曌一阵无语!  现在的媒体就这样,总是被一些有心人绑架,让公众看不见事情的真相!  其实,《红楼梦全解》在真正的文学界是完全被认可的!  只不过有些人嫉妒苏曌如此才华,不得不利用关系,还有媒体的交情来抹黑苏曌。  苏曌看了这些,都被气笑了。  是不是没完没了了!  合着我说什么错什么!写了段子就没什么营养!  弄点有营养的《红楼梦全解》你们话说我居心叵测。  合着就你们说的对,你们都是大人物!说什么都有道理!  这不是欺负人嘛?!  擦!  既然你们做到这个地步,说不得教你们一点做人的道理了。  写完了《红楼梦全解》苏曌马不停蹄地直接开始写了一本新书。  《论语心得》  这个论语心得就是苏曌以前抽到的于丹那个版本。  这个版本也是公认对论语解读最正确的版本,其中包含了不少,做人道理,让人看了回味无穷。  苏罩子脑子里已经把这本书读了无数遍,每次都会有不少心得。  这一次,他决定把这个发到网上,好好教那些人做人的道理!  写了一下午,苏曌把《论语心得》最前面的一部分都写完了,直接就贴在了自己的微博上面。  “大家别以为说,孔夫子的《论语》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我们觉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这里面有多少奥秘吗?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再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过去,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能够相关于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以前,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篡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就是弟子们在提问,他回答的时候“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大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就是这种提问和回答之间,只言片语,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到后来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大家把这些言论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一些言辞。  学生:老师您再多说几句行不行。您总是那么三言两语的,我们怎么作课堂笔记呀?  孔子: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  学生:老师,您要是什么都不说,我们记什么呀?  那么他老师怎么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实这就是一种教育。他老师跟他说:“你看,苍天在上,噩古已然,它说话吗?它不说话,不是照样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大地上不是万物生长吗?你去看天说话。”所以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大家都知道,孔夫子这一生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贤人。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他们是把那种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但是不依赖那些连篇累牍、宏观的那种大的言论。我们说论语他终极的传递,是传递了一种态度。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他教育学生的时候,讲世间道理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声色俱厉,他一定是和缓的、因循诱导的……”  这篇东西的出现,让所有人都为之震动!  整个文学界都疯了!  你特么的还让不让人活!  《红楼梦解读》还不够!你还要解读《论语》!  你根本不给咱们文学界一点活路啊!  你这是要把所有文学界的人给得罪一个遍啊!  而苏曌的这一手儿,激起了文学界的反扑!  整个网上,关于苏曌的《红楼梦全解》《论语心得》展开了轰轰烈烈地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