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全民打蚂蟥
作者:宣雪寒00      更新:2022-05-23 14:47      字数:2235
  人们对此众多纷纭,不过,却有一个共同的观念。  那就是写文不能教,只能说是经验交流。  因为三百六十五个作者,有三百六十五个想法,能架构三百六十五个哈姆雷特的故事。  没有谁是天生就能写文的。  每一个成名的作者几乎都是多看,多写,多想,才渐渐成长起来的。  天赋固然很重要,但勤奋和努力更是重中之重。  一时间,好多人因为苏曌的帖子纷纷跑到龙空来看事情经过,也有的人直接在龙空各种调侃,嬉笑怒骂,更有人直接表示可以免费帮助新人成长。  这些都是一个作者或者说文人发自内心一点点心意。  随着热度越来越高,渐渐地开始有媒体也关注这件事情。  最先发布新闻和评论的居然是湖东卫视和津门卫视。  “惊现网文培训班的黑幕!”  湖东卫视就是这么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不但完全表达了苏曌的想法,更是根据不少网络上的内容,对这件事情进一步分析,句句在理。  最后湖东卫视的一句总结,更是惊现点睛之笔。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短短的十四个字,却道尽了所有文字工作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寒窗苦读的原因。  当然,这句话最后的末尾标注了作者的名字,赫然就是苏曌!  津门卫视,却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了事情的经过,并且结合公安人员的分析和一些事实,将事情做了一个完成的呈现。  顿时,整个华夏一片哗然!  蚂蟥的事情,引起了不少有关部门的注意。  事情的关键不在于蚂蟥收了多少钱,儿在于他对这些网纹作者的糊弄,还有类似传销的教学模式。  甚至有人直接说下,长此以往,恐怕这些跟着蚂蟥学些小说的人,全都废了。  所谓的废了,也是网文圈的一句行话,意思就是指这些人只会写开头,不会写后面的长期剧情。  这对哪个网文作者来说,都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甚至需要大量时间来遗忘对方教导的东西,才能恢复以往的水平和灵性。  仅仅只需要一天的功夫,蚂蟥在文学圈几乎就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苏曌一直都在默默关注事情发展,还是不是搜索一下关于那些高级培训班的存在状况。  当天晚上,他发现在QQ群里,再也搜索不到,任何关于蚂蟥培训班的聊天群。  与此同时,央视也针对真件事情,做了一个专题节目。  跟湖东卫视和津门卫视不一样,央视作为国家的喉舌,对这件事情的报道做的更加详细。  报道里,不光加入很多安庆的资料,甚至还有蚂蟥培训班一些学员的真实采访。  其中一些情节,让苏曌看了触目惊醒。  果然,根据不少学员表示,大家能来蚂蟥这里学习网文,主要是因为苏曌的名气。  一看见苏曌曾经跟蚂蟥学习过,他们才会选择报名的。  当记者问他们,有没有发现蚂蟥的教学水平与收费不符时,很多人的回答都是早就发现了。  可是,因为他们大部分人都通过分期,借钱,或者神吃俭用才教的学费。  两千块对他们来说据对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不想让这笔钱白白浪费了。  记者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找蚂蟥退学费的时候,大部分人回答曾经受过蚂蟥的威胁,表示在京城地区很有人脉,可以分分钟全国各地找人PK。  更何况他们在交钱的时候,也曾经签署过一个类似的霸王条款,其中条件很苛刻,甚至有点封建时期的学堂味道,让人看了触目惊心。  央视对这份合同做了一个文字化处理,将其中内容真实地放在屏幕上,让人们看了不禁一片哗然。  这那是一份不同的合同,完全就是一个霸王合同,其中什么必须配合宣传,什么必须叫师傅,让人作呕!  央视的做的是一个专题,时间大约在二十分钟,放在了央视新闻后面一个关于社会焦点的节目里。  这个节目收视率非常高,可以说百分之八十的人,看完央视新闻都会选择看看这个焦点节目。  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文化部门责成京城文化监管部门,马上对蚂蟥事件作出反应,公安部门立即立案侦查!  一时间,蚂蟥成了一个代名词,很多人甚至直接比喻骗子,“你很蚂蟥啊!”  看见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苏曌心中肯定,蚂蟥算是完蛋了。  浏览上关于马欢赶到新闻,苏曌忽然接到了一条QQ信息。  是黎明前的黑暗,发来的短消息,苏曌记得对方是黄天的朋友,或者说女朋友更贴切一些。  “苏先生,谢谢你。”  只有短短的六个字,苏曌却感受到了一个女孩子的心意。  “客气了,这都是我该做的。”  苏曌客气,这些东西对他来说都是自己该做的。  “您客气,我听黄天说,是他跟你反应蚂蟥培训班的事情,然后求你去看看的。”  黎明前的黑暗发过来这句话,苏曌迟疑了一下,觉得还要帮帮黄天树立一个高大形象,才开口道:“嗯,是的,他对我说你是她很重要的人,所以我才过去看看的,么想到事情比武想想的要复杂。”  过了好半天,对方才发了一句。  “真的??”  “骗你干什么!不信你看看。”  苏曌将自己和黄天的聊天记录截图发给对方。  很快,对方就发过来信息。  “谢谢您,我懂了!我明白了!”  “客气,我还有事儿,先忙去了,网文上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教人不敢说,只能是互相交流经验吧。”  苏曌客气了一句,关掉了QQ,继续关注蚂蟥的事情。  不多时,网上终于有人发布了关于蚂蟥的有关信息,甚至住址,电话都历历在目。  苏曌一直等的就是这个,他想亲眼看一看这个蚂蟥就经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将资料上的电话和主治都记录下来,苏曌决定明天早上就过去看看。  巧合的是,这位蚂蟥居然真是京城人,还距离苏曌的明成大厦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