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留个后
作者:梦吴越      更新:2022-04-25 06:46      字数:3590
  万历四十七年腊月十三,年关将近,辽东平原,天寒地冻。各处田间劳作早已停止,土地冻得比铁块还硬。

  从现在到明年三月,是辽地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候,也是辽人猫冬的时节,老婆孩子热炕头是辽民此时的生活常态。平辽侯很羡慕这些农户,可以如此惬意休闲,他本人就没这样的好福气。

  他已经五六天没回总兵府,和两个丫头嬉戏打闹,现在每天都冒着严寒在外面奔波。白天忙着训练战兵和安排屯堡事务,偶尔还和袁崇焕乔一琦孙传庭等人讨论辽东商贸公司的筹建进展。晚上来不及不回家,就住在城外军营,睡在他的总兵大帐。

  作为开原军统帅,尽管有心腹部下协助,很多事情还是要平辽侯自己要亲力亲为。

  每天晚上临睡前,他还要对着幅并不精致的辽东地图一遍一遍的看,在地图上标注,有很多次,他都是精疲力竭,懒得脱掉铠甲,在地图旁坐着睡着了,直到卫兵张潮上来给他披上毯子。

  “朱元璋真是精力充沛,怪不得能开局一只碗最后当了皇帝,我不如他。”

  可是老朱家的基因,为什么传到后来,都成了短命皇帝呢?

  目下只是占据辽东五城,刘招孙便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也不知日理万机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的朱元璋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好在平辽侯前世便是工作狂,不分日夜敲代码,随时都有猝死危险。

  可见穿越能改变历史,却很难改变穿越者的性格。

  ~~~~~

  戚金作为负责农兵的日常训练。从沈阳带回来三千多人,在本地招募两千多流民,北直隶、山东各地也陆续有人投奔。截止腊月十三,应募加入的农兵总数超过八千人。

  戚金敌人对这些兵源进行初步筛选,清理掉几百个兵油子青皮。人多了难免鱼龙混杂,像海滩上高高垒砌的沙子,水一冲就塌。

  戚金的任务,就是替开原军把关,把这些沙子中的水分挤掉,练出一支真正的强军。平辽侯给戚金交了底,八千人,只留下两千便可,其余全部淘汰。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当然,被刷下来的人,只要品行端正,能吃苦耐劳,也可留下,表现优异者,可做辅兵或是火兵。当然,辅兵和火兵的待遇,要比农兵差,每人只能分田二十亩田地。

  天气寒冷,屯户不能下地劳作,新兵训练却不能停。冬练三九不是说说而已。

  后人评价戚继光:“明季语将帅,具文武资,多推南塘(戚继光)。”

  《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成书较早,到万历中期,开始风靡九边内地,被很多将官奉为圭臬。平辽侯虽是刘綎义子,然而十几岁起便对鸳鸯阵耳熟能详。

  当然,他那点道行和戚金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戚金是戚继光养子,深得戚帅真传,在选兵、编组、授器等方面,要比行伍出身的刘招孙更专业。

  练兵定在开原东门的大校场,八千多人将校场站的密密麻麻,后面来的人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

  在戚金的反复劝说下,平辽侯减少了长跑的训练比例,加大了鼓号队列练习。眼下农兵暂时都不用下地干活,所以定为三日一练。

  三日一操是古代强军操练的标准,平辽侯急于求成,但也不能揠苗助长,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果然,随着训练的持续,很快有人体力吃不消,被淘汰出局。六日之后,有五百多人失去农兵资格,其中一半被驱赶出开原。

  剩余的新兵更加卖命的训练,绝大多数人终于能跟着鼓声,排成队列。平辽侯对这样的进度还算满意,于是将接下来的练兵全部交给戚金去做,他的工作重心,也从练兵转向了屯堡,从军事转向民政。

  ~~~

  除了靖安堡,开原周围还有三十二个屯堡。各堡民户人数,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两三百人,总人口超过三千人,正白旗围攻开原时,这些民户大都撤退到开原城中,所以损失不大。

  由于之前开原体系之前是军民分离,屯战各不影响,战兵作为职业军,精力只在战斗之上,而这些分到地辽民,则是一心一意好好种田。

  平辽侯不准备对这群辽民进行训练。这批人大都是从浑江开始追随自己的老人,他们中很多人刘招孙都认识。说的直白一点,这些人是嫡系中的嫡系,是可以完全信赖的人。

  凭着他们追随自己这么久,不离不弃,平辽侯也不可能做出卸磨杀驴的事。

  民政官陪同视察,平辽侯在这群辽民中威望很高,每到一处,都会引起屯户热烈欢呼。

  不过在巡视途中,一些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平辽侯对这群老兄弟向来颇为宽容,没有像对战兵那样严苛约束他们。

  没想到离开短短两个月,三十二屯长便滋生各种问题,主要还是贪腐和渎职。

  其中,在开原东部一处屯堡,一个屯长从浑河血战到现在,足足两个月时间,治下两千亩田地还没丈量完,更别说给新流民们分田。

  还有一个屯长谎称屯牛病死,从孙传庭那里冒领一百两买牛银。按照大明律耕牛“倒死者著令买补”(注释1)。领到银子后,这位屯长没有去买牛,而是把钱挥霍一空,临末又向屯户募集买牛银。

  若不是平辽侯亲自视察,这事还要被继续隐瞒下去。

  那头病死的耕牛是半年前熊经略从沈阳调拨过来的,回忆往事,熊廷弼不遗余力支持自己,不由一阵感伤,按照开原军律,刘招孙将这名屯长斩首示众。

  问题不止这些,还有屯长听闻正白旗大军压境,以为开原必然沦陷,竟不顾屯堡百姓,自己先逃走。逃跑路上被夜不收擒获,乔一琦没来得及给两人定罪,将他们关在牢里。

  当着几百个屯户的面,林宇操刀斩杀两人。

  一日之内,斩杀三人,立威已经足够。与此同时平辽侯奖励了五个办事得力,护卫百姓的屯长。

  五人被作为典型,每人获赏白银三十两。其中有个叫胡全的年轻屯长,在开原之战中,率屯户伏击截杀建奴哨马,截获情报,立下大功。

  平辽侯当场提拔胡全为开原城民政官员,负责协助民政主官管理后勤。开原屯长职位,虽然卑微,连品级都没有,不过若是做的好,就能直接提拔为民政官。以后成为刘总兵的左膀右臂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须知这可抵得上读书人的十年寒窗。

  所以屯长职位是很多人激烈竞争想要得到的。

  腊月二十这天,刘招孙带上康应乾袁崇焕等官员,宴请五位杰出屯长,在靖安堡共进午餐。桌上摆着都是些家常菜,并不怎么丰盛,然而这顿饭对在场的五名屯长来说却是意义非凡。

  接下来几日,刘招孙又提拔一批年轻人上来,顶替空缺位置。

  一番恩威并施操作后,平辽侯威望空前高涨,同时,也将民政权力更牢固掌握在自己手中。

  ~~~~~

  诰命夫人隔三差五派人送来些参汤和虫草,要夫君保重身子,叮嘱刘总兵少在外面跑,有啥事开春后再去办。平辽侯把滋补汤药都给了伤兵,每隔两日跑到伤兵营一趟,亲手给伤兵喂汤换药。

  康应乾一路走来,从萨尔浒时,便见刘招孙照顾伤兵,才知他不是演戏,而是真的爱兵如子。

  正月底的一天,康监军早早来到平辽侯府邸,避开金虞姬和杨青儿,劝说道:

  “布木布泰就不说了,再养几年,那诰命夫人和朝鲜丫头,都是能生养的,尤其是金虞姬,看她身段······早些确立子嗣,大家也才安心啊。”

  刘招孙无语。

  不知康应乾脑子里想的什么,自己天天忙得快要猝死,哪有闲心风花雪月。

  康应乾知他不喜女色,眼珠转动,又道:

  “刘总兵,你现在贵为平辽侯,钱粮皆有,兵强马壮,朝廷有人,真正算一方诸侯。十年之后问鼎天下也非难事。两位诰命夫人,不论是谁,若能生下个小侯爷,才算锦上添花。杨夫人都十六了,正当·····”

  穿越者对古代宗法礼教没什么认识,也听不懂康应乾说什么。只当是老爷子又要推销他的金刚散,他转身便走,去找袁崇焕商议朝鲜贸易,听说金大久又派人来了。

  “刘总兵!”

  康应乾忽然提高声调,平辽侯被吓一跳。

  “看看底下这些官民将士,哪个不想跟你搏出个前程!都是冒着诛九族的风险,担着天大的干系!可不只是图你那几两饷银!你以后造反也好,当辽东王也罢,若没有子嗣,众人如何能安心?!”

  刘招孙疑惑的望向康监军,细细品味这话。

  “老夫说句难听的,若你今日被锦衣卫刺杀,后继无人,开原半月之内便分崩离析,到时不知要死多少人。老夫和袁崇焕,必定被押回京师,凌迟处死!你忍心这样?”

  刘招孙摇头。

  康应乾露出孺子可教的表情,上前拍拍刘招孙肩膀,不知从哪里掏出个花花绿绿小瓶。

  “刘总兵,你天天不回总兵府,那怎么成?快过年了,这几日留在府中,别出来了。外面的事,交给老夫和袁大人就够了,你回去专心陪你的娇妻美妾吧。”

  “来,接着,这是老夫常给你说的金刚散,入寝前服两粒,杠杠滴,早生个小侯爷,安了大伙儿的心,底下人造反的劲头才更足!你说是不是?若不喜正妻,让小妾生也可以的,先纳妾再娶妻,咱大明又不是没这规矩。”

  注:(1)《大明会典》,202,《工部》22,《屯田清吏司·牛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