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反击
作者:梦吴越      更新:2022-04-25 06:47      字数:4112
  司礼监秉笔太监涂文辅一行抵达曲阜。

  与涂文辅同行的还有司马监宦官张体乾,工部主事周应秋。

  张体乾是魏忠贤麾下心腹,功夫了得,手段毒辣。

  万历四十七年,魏忠贤上位,张体乾出力甚多。据说他曾一日之内,手刃五个太监,吓得卢受直接投降,拱手将掌印太监宝座让给魏忠贤。

  这次朝廷派张体乾出任登州监军,节制兵马钱粮,登州府内卫所兵、战兵、水营兵,理论上都将受他控制。

  当然,只是理论上。

  周应秋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在万历朝十几年都默默无名。泰昌皇帝登基后,周应秋被破格提拔为工部主事,这次又升为登州兵备道。

  这两人一文一武,分别为皇帝和魏公公心腹,现在同时空降登州,监视平辽侯,可见皇上和九千岁已经对刘招孙起疑。

  换句话说,刘招孙的大哥魏忠贤对这个小弟不满了。

  不满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树大招风。

  刘招孙斩杀辽东经略袁应泰时,泰昌皇帝隐忍不发,没有对他采取行动。

  刘招孙却得寸进尺,不但在辽东割据自立,这次还借着平叛,把手伸到了山东。

  七八月间,济宁、临清周边府县弹劾平辽侯的奏疏不断送往京师,两地官员弹劾开原军借平定闻香教之名,兵临临清济宁,耀武扬威,觊觎运河富庶之地,有不臣之心。

  朱常洛闻之大怒,刘招孙在登州抢点银子便罢了,他还敢打运河的主意,这便触犯了皇帝的底线。

  朱常洛平日沉湎女色,然而在军国大事上,却和他老爹万历一样,容不得一点马虎。

  皇帝勃然大怒,把将魏忠贤召入宫中,狠狠训斥九千岁一顿,警告他,要敲打这个结拜兄弟,让刘招孙不要再恣意妄为。

  九千岁对开原军在山东的扩张也很不满,他只想让刘招孙留在辽东,安心做平辽侯,未来西南平叛,顶多派去一支偏师支援川兵。

  没想到这位小弟野心不小,上来就占登州,如今又兵临曲阜,接下来是不是想图谋京师?

  魏忠贤颇为恼怒,觉得刘招孙在故意为难自己。

  说到底,魏忠贤是个太监,是皇帝的人。

  在明代,太监的所有权力,都来源于皇帝,没有皇上支持,九千岁啥也不是。

  眼下刘招孙在山东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是时候做出抉择了,是跟着平辽侯造反,还是跟着皇上继续当九千岁。

  魏忠贤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在他的建议下,皇帝下令调换登州监军和兵备道,掣肘不断扩张的开原军。

  刘招孙对京师的变故一无所知。

  裴大虎他们至今未归,刘招孙怀疑这三个护卫已经被锦衣卫拿了。

  沈炼怕也是凶多吉少。

  ~~~~~

  刘招孙不认识涂文辅,对此人没有任何印象,只知道这太监不好对付。

  历史上涂文辅是魏忠贤心腹,后升为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倒台,他被崇祯谪至南京闲住,是阉党中少有能保全的大佬。

  康应乾给涂文辅送去银子,涂文辅拒收,转身向康应乾介绍了张体乾和周应秋。

  几人寒暄几句,涂公公将康监军拉到旁边,低声道:

  “康巡按,京师文官视辽东如豺狼之地,康监军却能在此坚守,实属不易。实不相瞒,咱家听皇上说,康监军功勋卓著,一直想着把你调回京师,做个主事,免得在那苦寒之地遭罪。”

  康应乾不信这些鬼话,他在辽东干的事情,足够杀十次头,而且那位泰昌皇帝能活多久还是个问题。

  “皇恩浩荡,臣感激涕零,怎奈本官才疏学浅,比之阁臣,如是莹莹之火比之日月,本官老了,就在辽东苟延残喘几年吧。承蒙涂公公抬举。”

  见康应乾给脸不要脸,死了心要和刘招孙走下去,涂文辅神色顿时变得阴沉,冷冷道:

  “咱家来曲阜,只为宣旨,张公公和周大人都是皇上信任的人,这次奉命来山东,是为彻查衍圣公遇害之事,他们以后会常驻登州,会协助平辽侯与康巡按。”

  康应乾知道这两位爷不好对付,笑着点点头。

  “涂公公放心,本官和平辽侯一定尽力配合监军与兵备道。”

  ~~~~~

  泰昌二年十月十八日,曲阜县衙。

  涂文辅徐徐展开圣旨,平辽侯率一众文武官员焚香接听。

  奉天承运皇帝

  诰曰:

  旌奖贤劳,乃朝廷之著典;名高侯爵,允推砥柱之才。尔平辽侯刘招孙,效力戎旃,立勋辽左,克共武事。久历开原,境内资其捍卫;甫登齐鲁,妖逆为之涤荡!兹以覃恩,赏银万两,抚恤三军,加封平辽侯太子少傅,领登州总兵官,携登州防务,钦此!泰昌二年十月六日。

  刘招孙接过圣旨,叩谢皇恩。

  “平辽侯加官进爵,可喜可贺!兵备道监军新来乍到,平辽侯往后需多多周全。”

  刘招孙听这老太监话里有话,康应乾说皇上已经开始提防开原,他不和此人计较。

  两人寒暄几句,刘招孙挽留涂文辅在曲阜多留几日,老太监连连推辞,阴阳怪气道:

  “罢了罢了,曲阜刚遭乱民祸害,连衍圣公都被奸人害了,咱家命贱,没孔圣人硬。还是先回去复命吧。”

  当日涂公公便带上小太监回京师复命

  刘招孙安排康应乾与蒋正接待新来的监军、兵备道。

  周应秋和张体乾也是油盐不进,送银子都不要。加上说话又难听,刘招孙失去了收买他们的兴趣。

  两人派出心腹家丁,在曲阜城中探查了两日,没有查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周应秋与张体乾还要去孔府孔林查看,想找到衍圣公被害的蛛丝马迹。

  得到刘招孙允许后,康应乾派人陪同张公公和周大人,情报局暗中密切监视。

  战兵早就将孔府搬运一空,除了大门口的两个石狮子实在搬不动,府上万件文玩宝物书画古董,刘招孙一件也没给衍圣公留下,全都运回文登。

  孔林的遭遇就更惨了。

  从秦汉时期开始,历代文人骚客在孔林种植树木,用以缅怀圣人,其中不乏松木、楠木、柚木等良木。

  历朝统治者对孔林都采取保护措施,到了满清时期,我大清为了彰显尊儒的优良传统,更是在孔林周边建筑围墙,派兵驻守。

  对于胆敢闯入孔林的百姓,轻则杖打,重则砍头。

  总之,在历朝各位皇帝的保护下,孔林之中,巨木参天,莽莽苍苍,林木资源极为丰富。

  而良木,正是明代极度匮乏的资源。

  皇宫修建尤其需要良木。

  皇宫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极易发生火灾,有明一代,宫殿被烧毁的记录比比皆是,当然,其中很多都是人祸。

  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第二年),奉天殿大火,大火延及谨身殿,华盖两殿,三大殿同时化为灰烬。

  嘉靖三十六年夏,三大殿又发生火灾。大火沿着三大殿东西两廊一直烧到午门外。

  万历二十五年,这次不但烧了三大殿,还烧光了乾清宫、坤宁宫,紫禁城中路成了废墟。对这些宫殿的重建工程进行了35年,到天启六年(1626年)才全部修完。

  ······

  明初兴建武当山,发十万军民,采伐良木无数。

  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各地大建道观。

  华北楠木资源很快枯竭,接着是湖广江南。

  最后,皇帝不得不派人前往云贵等地伐木,由于楠木生长之处山高水深,采伐代价惨重。(注释1)

  史书这样记载明代采木的官员:

  采木之官,风餐露宿,日夕山中,或至一年半岁。(注释2)

  当然,即便如此,也没人敢打曲阜孔林的主意。

  刘招孙已经把衍圣公宰了,顺便砍几根木头也在情理之中。

  战兵们将巨木切割成块,夹藏在运往文登的粮草中,秘密往威海卫港。

  这些优良木材将乘船浮海,运至朝鲜皮岛,为平辽侯的造船事业提供最核心物料。

  孔林中的石碑更是价值连城,碑林中多有历代书法家的真迹,在书画专家乔一琦的建议下,刘招孙安排工商司谢阳,让工商司通过辽东商贸公司将这些石碑走私卖到南方,卖给江浙、福建那些大财主,换取茶叶丝绸。

  刘招孙拖欠乔大嘴的八千两银子,终于可以还了。

  乔一琦粗略估计,即便按照当前最低行情价,五百多块唐宋碑,至少得卖个五十万银子。

  加上从孔府缴获的百万两银子,以及上万件古董。

  现在说平辽侯是富可敌国,也毫不夸张了。

  挖坟盗墓,开原军没有参与,并非平辽侯不愿意,只是因为运力有限,搬不了那么多东西了。

  盗墓基本都是周围佃户自发干的。

  当然,平辽侯给这些愤怒的佃户提供了作案工具以及必要的粮食。

  曲阜孔家世代欺凌压榨周边佃农,不顾百姓死活敲骨吸髓,攫取巨额财富。

  现在,也该偿还了。

  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应该就是这样的。

  不仅如此。

  平辽侯还宣布,孔林周边的三十万亩的佃租,今明两年都不用交了。

  考虑到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孔子后人来继承衍圣公,短时期内,曲阜孔林只会成为无主之地。

  无论是伐木还是盗墓,只要在孔夫子头上动土,都是杀头大罪,佃户们心知肚明,自然都和平辽侯站在一起。

  周应秋四处查访,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个愿意举报平辽侯的佃户。

  周大人赏赐此人一百两银子,安排佃户待在曲阜大牢,派家丁严密保护。

  次日,还没来得及录口供,两个家丁和佃户便一起暴死狱中。

  平辽侯交出三十多个闻香教乱民,把砍伐林木、盗墓偷碑的罪行都推给了他们。

  几乎佃户出卖刘招孙的同时,曲阜周边民意汹汹,上千名佃户堵在县城门口,挡住道路,不让人出城,说是要给衍圣公报仇,还要去京师告御状。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监军和兵备道才终于意识到事态严重,刘招孙的实力已经远远超出他们意料。

  皇上给了他们尚方宝剑,他们去不敢拿出来用。

  现在考虑的是活命的问题。

  眼下只能对孔府惨案草草了结,否则,又会有一场民变发生。

  张监军和周应秋知道这背后都是刘招孙指使,他们心中愤恨,却无可奈何,曲阜卫所兵不堪用,兖州战兵不是开原军对手,两人前思后想一番,只得草草结案,不再追查下去。

  注释:

  1:采木之役,自成祖缮治北京宫殿始······(万历年间)三殿工兴,采楠木于湖广、四川、贵州。——《明史·食货志》

  2:《广志绎·江南诸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