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大和殇
作者:梦吴越      更新:2022-04-25 06:50      字数:2996
  两轮神火飞鸦覆盖轰炸后,八尾荒野被一片浓厚的白雾弥漫。

  烟幕中偶尔透射出一两点橘红火焰,夹杂着令人疯狂的炸雷鸣响。

  那是近卫第七军的六磅军步兵野战炮正在进行战场扫尾。

  历经应仁之乱(注释1)、战国乡战洗礼,再加之从荷兰、西班牙引入优良火器,战国末期,日军整体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首先,兵种多如牛毛,等级森严。

  最为精锐的是母衣众,然后是马回众、流镝马,最为下层的是足轻武士。

  优质火绳枪装备在各藩已经非常普及。

  然后是阵法和兵种的合理搭配,主要采取的战法是步兵集群作战,骑兵的数量相对较少,铁炮运用,三段式射击已经颇为纯熟。

  当然,实际对阵之际,武将单挑还是普遍存在的。

  这个阶段,日军战术很大一部分依靠的是武士的勇敢。

  比如桶间狹突袭、小豆坂之战、姊川之战等,都是比谁勇猛、谁敢突袭、谁坚持住死斗不退。

  这或许是几百年后神风特攻,一亿玉碎的根源所在吧。

  当然,在整体实力存在悬殊差的情况下,武将个人意志的强弱,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妈的,要送死就一起来送死,骑着个小马驹把自己当成关云长,跑得比裹小脚女人还慢!浪费老子炮子!”

  一杆迎风飘扬的黑熊大旗下,近卫军第七军长朱河指着方阵前面零星冲来的倭国骑兵咆哮怒骂。

  “百十号骑兵就敢来冲锋,给他三千人就敢打北京了!告诉后面炮手,别乱打炮了,老子的兵好不容易上战场一次,要见血才行!火铳兵上刺刀!维持阵型追击!”

  这位性情暴躁的近卫军军长,本是骑兵出身,最喜近身格杀。

  两年前,赫图阿拉攻灭后金之战时,朱河还是个小小骑兵营官,短短两年时间便从基层提拔为军长,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破格提拔在开原各军中颇为常见。

  凭借完善的战兵代表制度和考成制度,整个军队体系贯彻“能者上,庸者下”的淘汰机制,一切看战绩说话。

  除了邓长雄王二虎戚金这几个元老位置基本不会变化,开原军中,上至副军长,下至伍长,都会面临淘汰出局或者破格升迁。

  近卫第七军组建于泰昌二年八月,全军九千人编制,士兵主要来自辽东、山东、河南、蒙古(马兵)。

  其中火铳兵三千,长枪兵两千,刀盾兵弓手共计两千,另有马兵炮兵两千——开原最新编制,炮兵混合于各军团中——眼前这个空心方阵,便是第七军火铳兵之全部。

  由于不是主力军团,组建又晚,战斗力在全军之中排名垫底(倒数第一为刚刚组建的近卫第八军)。

  所以东征以来,近卫第七军一直被作为辅助存在,今天使他们第一次单独出现在战场。

  这两个月来,眼见得主力军团在九州、四国所向披靡,攻城拔寨,自己却天天和一群辅兵混在一起,修桥铺路,监督朝鲜兵运粮,干的都是些让人瞧不起的破事儿,全军上下早都憋着一肚子火。

  当倭寇百十号骑兵——而且还是骑着马驹的骑兵——高喊着板载奋勇冲阵时,前排火铳兵都傻了。

  据他们所知,即便是在广宁城下,祖家最精锐的家丁,也没见如此猖狂,如此不把开原军放在眼里。

  万历朝鲜战争的总指挥官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曾如是评价过女真和日本的实力:

  “贼(努尔哈赤)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

  日本乱世结束后最精锐的十万士兵,由那些在单机游戏里被吹的神乎其神的战国英豪全明星阵容指挥,装备着当时东亚最先进的轻火器火绳枪,乍看起来战力无双。(游戏只狼中大反派即为明军将领)

  其实,在交过手的明朝边将看来,十万倭寇的威胁还不如努尔哈赤手下七千部落勇士。

  而努尔哈赤的部落勇士,早已是开原军的手下败将。

  倭兵百十骑矮马就想冲破开原三千人的燧发枪方阵。

  不得不说山口真他娘的是个人才。

  朱河忘了提醒后面的炮兵,所以当火铳兵射击之前,分散在方阵四周的炮兵已经提前开火。

  结果把本来就松散的敌军骑兵打得七零八落。

  两百支神火飞鸦升空后,接下来战局就很无聊了。

  “哒哒哒”

  火药燃起的浓烟渐渐散去,哒哒的马蹄声穿过倭兵撕心裂肺的嚎叫,来到在第七军火铳兵方阵前。

  在三千多人的注视下,一匹肩身矮小的奥宇名马一瘸一拐穿过三百步宽的死亡地带,侥幸活了下来。

  小马身后,拖着个同样矮小的倭国马兵,马兵一时没死,估计是让火炮震晕后,被缰绳缠住,任由爱马将他拖到开原军阵前。

  “咔咔咔”

  四周响起一阵卡咔嚓嚓类似甲叶摩擦的的古怪声响。

  怪哉!

  昏迷多时的牛久藩武士藤井一郎在古怪的声响中苏醒过来。

  这位久经战阵的倭国勇士不慌不忙摸了摸自己脑袋,确定它是否还在它应该存在的位置。

  作为一名优秀的武士,战场逃生乃是必备技能。

  藤原向四周打量一番,然后解开缰绳,准备逃走。

  “啊!”

  眼前忽然出现的一道寒光引起藤原注意。

  映衬着地上皑皑白雪,寒光让武士顿生寒意。

  “这是?”

  他这时才终于看清,寒光后面,整齐站立着一排排手持火枪的巨人。

  他们身材高大,队列严整,仿佛密不透风的墙!

  让藤原感到震惊的当然不止是蛮夷令人恐怖的身高。

  还有,他们手中握持的火枪。

  火枪铳口处竟带有锋刃!

  约有两尺多长的利刃,快要接近藤原的身高!

  三千多支刺刀几乎以同样角度斜斜刺出,随着火铳兵整齐步伐,快速向前推进。

  锋刃在冬日阳光下反射出淡淡的寒光。

  “原来如此!”

  藤原终于想明白寒光从何而来,然而为时已晚,三把刺刀同时刺向牛久武士。

  锋利的刺刀轻松突破武士华丽的板甲,刺入他矮小的躯体。

  来不及喊出一声板载冲锋。

  藤原一郎睁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无数军靴踏过自己尸体。

  朱河命令炮兵停止炮击。

  在急促有力的步鼓声中,各旗队长吹着竹哨,指挥战兵齐步向幕府军队推进。

  蛰伏多时的开原骑兵此时越过山丘,出现在了战场上。

  他们列成冲锋阵型,一边警戒方阵两翼,一边从身后劈砍崩溃的五百足轻。

  作为实验,第七军全体配备最新式22式燧发枪。

  该枪用核桃木制作枪托及枪身护木,使用大量黄铜用来制作枪身配件加强火枪坚固度及耐久度。

  新设计的枪口滑动式卡榫刺刀及刺刀座,使得刺刀更加紧固不脱落并且不影响射击。

  相较20式燧发枪,22式废除了阻铁,改装一个大型保险锁扣牢牢的扣住击锤,在发射时扳机联动放开保险扣,比之前的设计更为安全可靠。

  该枪最大射程由150步增至200步(约280米),超过大多数步弓有效射程。

  火枪重量由9斤减轻至7斤(不包括刺刀),最高射速可达每分钟5到6发,实战射速约为每分钟3到5发,综合命中率可达七成。

  现在,检验新武器实战作用的机会终于来了。

  注:

  1、应仁之乱(1467年—1477年):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封建领主间的内乱,在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任期内幕府管领的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等守护大名之间发生争斗。它开启了日本战国时代。战乱后,幕府将军、守护大名和庄园领主贵族的力量更加衰弱,日本由此进入大名混战的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