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垂帘听政
作者:梦吴越      更新:2022-04-25 06:53      字数:3929
  武定元年六月初,大齐王朝上下都在忙着准备太子刘堪的登基大礼,沈阳内外秣马厉兵,各地被抽调回来的开原兵都做好了战斗准备。

  东皇后杨青儿在逃往天津的路上失踪不见,寻觅不得,金虞姬事实上已经成为准皇太后,各顾命大臣出于稳定人心,也一致拥护这位年纪轻轻的皇太后,恳请金氏秉承武定皇帝遗训,垂帘听政。

  五月底,消息灵通、反复横跳的朝鲜国王李綜最先反目,朝鲜各地王军驱逐大齐驻军,他们收回矿场,诛杀大齐使臣及金党(金虞姬一派)。

  六月一日,统制公李舜义(姜弘立好友),借口巡视皮岛,率三千朝鲜兵突然发难,袭杀留守皮岛的齐国水兵三百余人,俘获新式战舰三艘,朝鲜随即宣布拨乱反正,正式与南明朝廷联手,反抗暴齐。

  金应河金大久等人仓皇出逃,他们带着两千多齐国战兵,辗转数百里,终于返回沈阳,与辽东驻军汇合,齐军兵力终于接近万人。

  金应河等人全力支持金虞姬,这样以来,西皇后地位更加稳固,将以太子刘堪养母身份,母仪天下,垂帘听政。

  兵凶战危,六月初二日,卧薪尝胆,隐忍六年的建州首领杜度,以“八大恨”起兵,诛杀齐国监军,宣布改国号为大清,定都赫图阿拉,六月中旬,清国遣使者赴海西、蒙古、朝鲜、弘光朝廷,约定五方同时起兵,围攻暴齐,诛杀刘招孙余孽……

  一时之间,辽东风云变幻,形势危急。

  ~~~~~

  六月六日,沈阳东郊,暑气蒸腾,红尘漫道,金虞姬一身素服,率千代子德川千姬等女眷来到大清宫,来到刘招孙曾为她祈福的真武神大殿,为武定皇帝和太子祈祷。

  “玄天上帝、佑圣真君、三清上圣,诸天高真,一切大神,悯念垂慈,鉴纳祈祷,愿赐惠泽,普佑世人,愿赐恩光,拯危救苦。武定皇帝为抵御流贼,拯救苍生,不幸被围,遭遇天灾,而今生死未知,下落不明,不知所踪。”

  “皇帝勤政爱民,谨慎宽仁,与民同乐霈恩均,为何落得这般下场?!天可怜见!求真君救下我夫君!让他返回人间,若得生还,小女愿皈依佛门,青灯黄卷,了此余生····”

  金虞姬双手合十,跪倒在神像前,虔诚跪拜三次,取出把锋利匕首,割破手指,血一滴滴落在香案铜炉。

  远处的千代子和德川千姬咬着嘴唇,也跟着朝鲜女子祈祷。

  这种萨满巫术的血祭,在整个东北亚都非常流行——后来传到泰国东南亚都是分支——朝鲜国与倭国尤其信奉,金虞姬自幼在汉城长大,母亲还在世时,便经常这样祈祷父亲早日归来,她救夫心切,也顾不得疼痛。

  “太子刘堪父母都已不在,孤苦可怜,再过三日,他便要在沈阳登基继位,继承他父皇未尽的大业,庇佑天下苍生,恳求真武神庇佑大齐,保佑我们孤儿寡母,保佑刘堪做个像他父皇那样的好国君····”

  金虞姬扬起匕首,又要给自己放血,这时大殿上空忽然响起空灵之音。

  “女施主,且慢。”

  众人循声望去,不知何时,鹤发童颜的张道长忽然出现在真武神前,手持拂尘,遗世而独立,身后还跟着两个神采奕奕的小道童。

  张道长抬头望金虞姬一眼,抚须点头道:

  “怪哉!怪哉!七年前,有人在此跪拜祈福,说什么愿舍去五十年阳寿,刚才女施主所说的祷词,和那人几乎一模一样,也不知那人现在在哪里?”

  金虞姬听了一半,眼圈已是微红,声音颤抖道:

  “啊,五十年阳寿····此人所求为何?”

  “求药,求真武大帝赐药,救一朝鲜美姬,他说他愿用自己五十年阳寿,换那女子性命。”

  金虞姬如五雷轰顶,茫茫然站起,她从未听刘招孙提起此事。

  想起夫君短命,竟缘于如此!

  眼前的神像仿佛有了生气,充满慈悲俯视这个命运多舛的美丽女子。

  张道长挥舞拂尘,继续道:

  “冥冥中自有天注定,巾帼英雄,用情至深,你和那人一样,也是心怀苍生,也来了此地,返璞归真,好!好!好!果然是得道了……对了,先付些香火钱吧!”

  见金虞姬还是神情恍惚,身后跟着的千代子连忙取出银两,交与张真人。

  张真人上前一步,手指在金虞姬额头一点,念出十六字箴言:

  视履考祥,其旋婴宁;履道坦坦,幽人虞姬。

  金虞姬仿佛得了神通,一双大眼睛渐渐恢复神色,脸上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意。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山去,明朝复更出!”

  张道长挥舞拂尘,仰天大笑出门去,跨过大殿门槛时,回望金虞姬,盯着她握着的匕首,皱眉道:

  “你这萨满邪术,还有你夫君那什么大主教教义,以后不可再胡乱施行,不伦不类,会损阴德的。还有,这里是道观,不是寺庙,什么皈依佛门,罪过罪过,阿弥陀佛!”

  ~~~~~~

  五月底,入关参与京师保卫战的开原军伤亡殆尽,有极少部分战兵在爆炸时侥幸躲在地下,大难不死。

  五月十八日清晨,辽南金州州城。

  靠近北门的一处僻静衙署,金州兵备道宋应星照例早早来到衙门,打开窗户,临近窗户坐下,借着黯淡的晨曦,提笔开始誊写书稿。

  他写的颇为认真,不时停笔揣摩一下,若是不能确定,还要起身去旁边的书架上查阅古籍。

  衙门里冷冷清清,宋应星办公的门口,连一个卫兵都没有,唯一一个卫兵昨晚被调去金州兵营协助收纳溃兵,最近辽东形势微变,即便是宋应星这样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边缘人物,也听到了一些风声。

  这位开原曾经的第五号人物,位置仅次于康应乾乔一琦袁崇焕,在放逐五年后,早已远离大齐权力中心。

  开原叛乱事件后,他先被发配到清河做基层民政官,两年后被康应乾打发到更远的库页岛远征,几乎九死一生,据说差点被饥肠辘辘的罗刹鬼大卸八块煮了吃。

  直到去年杨镐得势,彻底扳倒康应乾,杨首辅为收拢人心,特意提拔了一批康应乾的死对头,宋应星因为人畜无害,也被提拔到金州佥事位置,负责防备山东明军。当然,只是个虚职。

  在经历大起大落生死离别,宋应星对权力争斗早已看淡,来到金州后把军务民政都丢给一个辽东派来的监军,自己则忙着整理书稿,写他的旧书稿。

  以前那些想要落井下石,置宋应星于死地的政敌们,现在见苦主沦落至此,便放松了对他的迫害。

  卫兵唐江忽然推开门,端起桌子上茶杯,一饮而尽,才气喘吁吁道:

  “宋大人,”

  “何事?”

  宋应星缓缓放下书稿,将毛笔靠在砚台上,神色淡然。

  “战,战兵,”

  唐江是宋应星贴身卫士,说话口吃,他本是宋家家仆,一路追随宋应星至开原。

  武定皇帝不许官吏蓄养家奴,唐江以卫兵身份跟在主人身边,一直跟随左右,这些年颠沛流离。

  这些年来,其他卫兵要么离开,要么背叛,只有这个忠心耿耿的家丁一直没离开主人。

  “怎么?训导官又来检查了?慌什么,让他们搜,本官不做亏心事不怕……”

  唐江嘴巴张合,脸色通红,说不出话来。

  “不,不是,不是训导官,是,京师战,战兵,浮海过来的,”

  “我知道。”

  初夏以来,便开始有战兵趴着木板,从天津浮海逃回辽东。

  齐军在京师战败的消息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听说辽南其他地方逃回来的人更多。

  郑监军这几日带人忙碌,也不让宋应星插手此事。

  “,,,,他在外面,拿了本书,让您····”

  唐江结巴着打开房门,门口站了个战兵,看样子很是疲惫,制服脏的像几个月没洗,战兵颤巍巍拿出本书,烧得直剩一半。

  “在王恭厂附近捡到的,王监军看不懂,说拿来给宋大人看看。”

  宋应星接过书,随手翻了几页,露出惊喜之色。

  “备马车,本官要去沈阳,见康首相!”

  ~~~~~~~~

  武定元年六月初九日,齐国文武百官拥立太子刘堪于沈阳登基继位。

  高宗刘堪六月继位,百岁驾崩,一生征战,暴虐无情,杀人屠城,灭国无数,威震八方,史称齐武帝。

  小皇帝不满周岁,走路还不稳,无力亲政。

  顾命大臣康应乾、乔一琦、葛业文、王化贞及孙传庭共同辅国,此时袁崇焕在九州殉国的消息已传回辽东,开原文官凋零,难以为继。

  六月初十日,小皇帝诏令天下,以金皇后垂帘听政,首辅康应乾为首相,共同辅助天子。

  武定皇帝创立大齐时,官制基本沿袭前明制度。

  当然,和前明又有所不同。

  明廷从太祖朱元璋开始,不再是宰相统领百官向皇帝负责,而是百官直接向皇帝负责。

  齐国建立后,恢复了自西汉开始不断削弱的丞相制度。

  准确来说是首相。

  首相分担皇帝部分权力和职责——武定皇帝后期多病,每日批阅奏章,力不从心。

  大齐草创不久,首相职位一直空缺,刘招孙没有进行任命,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

  当时杨镐贵为首辅,然而在开原根基不深,所以难以服众。

  而康应乾则因为失去张嫣支持,实力一落千丈,更不可能被任命,。所以,大齐朝廷的首相职位一直空缺。

  眼下大齐朝不保夕,急需政治强人出现。杨镐一派在王恭厂大爆炸后伤亡殆尽,康应乾现在如日中天,这次护送太子平安返回,功劳都算在康监军头上,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康应乾都是最合适的首相人选。

  经过八年多苦心经营,家破人亡一无所有的康应乾,此时终于如愿成为上位者,成为大齐权势最大的人。

  乔一琦被任命为户部尚书,远在陕西的孙传庭为兵部尚书,其余各位大臣亦有封赏。

  只是,大齐王朝此时已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七月初,督师刘宗周在扬州举兵,率五万人马北伐(号称三十万人),志在收服神京,埽穴犂庭,明军发布北伐檄文,约定朝鲜国、建州、海西、蒙古各部一起,南北夹击,东西并进,合围沈阳,诛杀刘招孙余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