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八章 认输
作者:眀志      更新:2022-11-28 21:00      字数:2372
  晴空碧蓝,纤云不染。巨大的天穹干净的像一面镜子。旭日东升,映的朵朵白云都似描了金边。

  远山如黛,和风送暖。邙山连绵起伏,不见尽头。山岭苍苍翠翠,郁郁葱葱。一阵山风荡过,青翠的枝叶迎风飘展,就如一条巨龙翻了身,猛的亮出银绿的肚皮。

  天虽晴,风却未停。且校场正处山脚之下,风就更大了。山吹的城头、校场内的旌旗猎猎做响。

  两座军阵一黑一黄,一东一西,相距约里。黑色的那座四四方方,旗幡林立。无论是人、还是马、更甚至是车,俱是被铁甲遮的严严实实,且布满尖刺、刀刃,被太阳一照,散射着幽幽寒光,就如一头头呲着牙,露着血盆大口的怪兽,狰狞恐怖。

  这便是大魏的镇国之器刺铠虎骑。

  南北朝是国重骑兵的巅峰时刻,堪称历史之最,其余朝代无出其右,包括南宋时期。

  金朝铁浮屠,西夏铁鹞子等在辉煌时期也就四千之数,而且几乎没有全部一次性动用的记载。但在南北朝,动辄就是上万重骑参战的大场面。

  先是后赵石虎的黑槊龙骧军,皆是铁铠铁马铁盔长槊。之后则是前凉张轨的凉州铁骑,同样是俱装重骑。

  这两支相对少一些,巅峰时刻还不足两千之数,但在同时期堪称所向披靡,无人可敌。龙骧军打的晋军节节败退,凉州铁骑则数败刘聪(攻灭西晋,俘虏晋怀、愍二帝的汉赵开国皇帝),救洛阳。

  能击败骑兵的,就只有骑兵。之后便有了慕容鲜卑的铁锁连环马,大败由冉魏继承的龙骧军,擒伏冉闵与魏昌城。

  再之后,还有赫连勃勃的胡夏铁骑,数败刘裕……

  以上数支重骑皆是战功赫赫,但俱不是跖跋鲜卑虎纹具装重骑的敌。

  元魏与后秦之战“(拓跋珪)诏毗陵王顺以精骑冲击,获兴甲骑六千,斩首万余级”……

  与后燕之战“(燕)出铁马六千余,(拓跋珪)诏将军长孙肥等轻骑挑之,帝以虎骑五千横截其后,斩首五千,生虏百人,宥而遣之”……

  太和(孝年间),柔然入侵烈(于忠之父于烈)率虎骑伏于山谷,使羸步之众为外营以诱之。贼骑觇见,谓为信弱,俄而竞至。烈伏兵奔击,大破之,斩敌两万余……

  这些只是铁骑对铁骑,且规模上万的大战。规模稍小的数不胜数。纵观两晋南北朝,元魏虎骑堪称打遍天下无敌。

  可以说,大魏立国,虎骑至少要占一半的功劳……

  如今,这支铁甲怪兽未出现在战场,却出现在皇城之下的校场之,且是堪称精锐的精况的刺铠虎骑、铁甲刀车。城上的官员与禁卫都跟了一样,恨不得扯着嗓子大吼声。

  另一边的,自然就是李承志了。

  为逸误伤,也为了方便于城上观战辩认,所以皇帝令李承志麾下之兵在甲外套了一层土黄的麻衣。但不知是不是心作祟,所见之人无一例外,均觉的只是气势而言,黄骑比黑骑就弱了好几分。

  等两军一入校场,差距更大黑骑是前车后马,每一驾车、每一骑之间都如尺子划过一般,就连行进时都无错乱,分外齐整。

  再看黄骑,就跟一群羊一样虽说也都骑着马、挚着槊,挎着刀,但旗帜歪歪扭扭,阵形散散乱乱。无论人还是马,都跟没睡醒、没吃饭一样,全都耷拉着脑袋,好似连路都不想走的样子。

  再往后看,除骑兵外,就只跟着二十辆车驾,且还是只供后军拉运粮草的平板马车。上面覆着油布,不知车里装的是什么,但看着不多,且只用车拉,绝不是车弩、石炮之类的重器,至多也就是几十具单人弩。

  观者恍然大悟怪不得俱是无精打彩,毫无斗志?

  怕不是李承导听到元乂借调了虎骑后,就打算认输了吧?

  正观望着,黄骑又有了动静刚入校场,队伍都还未站稳,军阵都还未摆开,黄色那一方又动了应了主将下了军令,近千骑兵一窝蜂似的往北冲去,许是未战就先被吓破了胆,乱乱哄哄,噪噪杂杂,就跟一伙败军一般,毫无阵形可言。

  不应该是先开拔往城下觐见皇帝,并由其阅武么?为何反其道而行,径直往山脚下去了?

  校场本就在邙山脚下,李承志再退,还能退到山里去?

  猜疑间,黄骑便冲到了山脚下的树林前,马都未停稳,骑兵竟都下了马。解刀的解刀,脱甲的脱甲,而后如饿疯了牲畜抢食一般,乱哄哄的冲向了那数十辆马车。

  等有军卒抓了物事提在时,才有人看清竟是铁锄、锄头、背篓等物。

  又隐约可见一个军将跳到了车上,扯着嗓子喊道“兄弟们,战前多出一滴汗,战时少流斤血,今日能不能活得下来,就看尔等此时舍不舍得出力了……给我挖……”

  喊最后那个字时,还猛的将用力往下一挥,何等的铿锵有力?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