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圣旨到
作者:雪客栖寒      更新:2022-05-27 09:17      字数:2490
  从神都洛阳到广州,即使是六百里加急,也要走上二十天。

  二十天里,郑东已经将航海学院的位置定在了广州西南边的冈州的新会县,即后世的江门市新会区。

  新会县令易守宪亲自陪同郑东在县内选址,但郑东不会按照易守宪建议的那样在新会县城里开办航海学院。

  虽然新会县城比邻崖门水道,但毕竟有城墙阻挡,以后航海学院就难以扩大规模。

  于是,郑东指着地图上的那片被两条水道包围的崖山对易守宪说道:“就在这里了。”

  “啊?”易守宪惊诧的问道:“寿安伯确定要在这里开办学院吗?这崖山之上怪石嶙峋,没有太多平地,学院恐怕没有落脚的地方啊。”

  “呃...”郑东思索片刻,旋即说道:“既然易县令这么说了,那就把学院放在两条水道的交汇处吧,如果可以,崖门水道西边的汤瓶山我也要了。”

  易守宪知道自己劝是没有用了,为了避免郑东改主意,把学院迁到其他县去,便立刻答应了下来。

  选好了位置,郑东便要去实际考察一番,在易守宪的陪同下,郑东带着自己的徒弟张九龄,乘坐小船沿着崖门水道往南而来。

  左手边的崖山已经映入眼帘,果然如易守宪所言,怪石嶙峋,也确实是易守难攻,难怪张世杰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决战。

  看着眼前的水道,和两岸的青山,郑东的眼眶不由得润湿了。

  六百年后,就是在这里,张世杰率领官兵,遗民与元军张弘范决战,尽管官兵都是奋勇向前,但宋军早已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最终陆秀夫背着幼抵赵昺跳海自尽,以全名节。

  自此,辉煌了三百年的大宋朝就此灭亡,崖门海面浮尸数十万,宋朝有骨气的士大夫们全都随着小皇帝一同跳海,百姓见之,无不痛哭流涕。

  因此也有史学家将宋元之崖山海战与清军入关并称,史学界也有“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说法。

  但不管后人如何评说,郑东现在都不愿意让那种事情再发生在华夏大地上了。

  他选择这样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方作为航海学院的起点,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支足以称霸世界的强大海军。

  只要国富民强,再加上朝内贤臣的辅佐,致君尧舜,以达到武则天想要的“圣天子垂拱而治”的政治夙愿,不是不可能。

  站在郑东侧后方半步的张九龄发现了师父眼角的泪水,便凑上来轻声问道:“师父为何流泪?”

  “啊?”郑东恍惚了一下,旋即回答道:“哦,没什么,这江面上风大,吹的。”

  张九龄自然是深信不疑,便不再去问。

  但郑东却喃喃的念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父,你说什么?”

  “没什么。”郑东回过头来看着张九龄,一脸认真的说道:“九龄,你要记住,有朝一日你封侯拜相,要将我大唐的水师制度定为永例,只有拥有强大的水师,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

  张九龄茫然的问道:“师父,您已经是伯爵了,以您如今的圣眷,想要拜相也不是很难,为什么你自己不去做这件事呢?”

  郑东又回过头看着江面,笑着说道:“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点一点去做,如果我一个人能做完那么多事,那就不需要收什么徒弟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师父虽然没有比你大几岁,但也算是上一辈的人了。属于你们这一辈的事情,师父还是愿意交给你们来做。”

  “是师父,弟子记住了。”

  一天的行程结束,郑东和张九龄踏上了归途。

  第二天下午,两人才堪堪到达广州城。

  驿馆门口,郑东和张九龄正要进去,却被一个青衣小帽的仆役叫住:“爵爷,郑爵爷!”

  郑东扭头一看,便问道:“你是在叫我吗?”

  “正是,小人是刺史大人派来在这里等候爵爷的,刺史大人请您立刻到衙门去呢。”

  “你们刺史大人有说是什么事吗?”

  “那倒没有。”那仆役摇了摇头,“刺史大人只说如果见到爵爷,就立刻将爵爷请到衙门去。”

  郑东想了想,应该是自己的奏疏有回音了,于是便带着张九龄,跟着那仆役迈步前往刺史府衙。

  “哎呀,寿安伯,你可算是回来了。”王方庆一见到郑东,立刻像见到救星一样,立刻将郑东迎了进来。

  正堂上,还坐着个面皮白净,没有胡须的男子,一看就是个宫里来的太监。

  郑东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应该是来传旨的,肯定是等的太久,有些不高兴了,王方庆怕对方迁怒,于是才拉来郑东在前面顶着。

  这场面,郑东再熟悉不过了,而且那太监也没有给郑东什么脸色,反而急忙站起来给郑东拱手见礼。

  郑东也赶紧还礼,“有劳天使远来,在下外出给航海学院寻址,刚刚回来。”

  “寿安伯不必多礼,咱家来之前,太后已经嘱咐过了,您就安心在广州大展宏图吧。”

  说着,那太监便捏着嗓子叫道:“广州刺史兼五府经略使王方庆,司农少卿,寿安县伯郑东听旨。”

  两人赶紧跪下,只听那太监用一口流利的中原官话念了五六分钟,才把这一封制书念完。

  王方庆得知自己升任安南都护府大都护时,脸上并没有什么波动,似乎这个任命对他来说算不上是好消息。

  但当太监念道郑东升任安南都护府副都护的时候,王方庆和郑东都惊呆了。

  这是朝廷的旨意吗?

  怎么可能让一个十八岁的少年担当如此大任?

  十八岁就做到了从三品的大官,那今后如果立功,还有什么封赏能够酬功呢?

  制书念完,两人领旨谢恩之后,郑东才着急忙慌的问那太监,“内官大人,这旨意,是太后的决定,还是朝会上商议出来的决定?”

  “回寿安伯,这是太后和宰相们商量出来的。”

  王方庆也赶紧问道:“天使在上,我想知道接任的广州刺史是哪位?”

  “原桂州司马曹玄静平叛有功,升任广州刺史兼五府经略使。”

  好家伙,一个司马连升四级半,当上了上州刺史,关键还兼任五府经略使,这可比他这个安南大都护要厉害多了。

  这也是王方庆对于自己由从三品升为从二品并不感到开心的原因,说句不好听的,这简直就是明升暗降,难道是朝廷对于上次安南州叛乱自己无动于衷的惩罚?

  王方庆此时也不敢有任何怨言,只能领旨谢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