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出谈科举
作者:河边的苹果      更新:2022-05-28 23:29      字数:2275
  陈静之点头道:“的确是要研究制艺,只是不是我,而是她。”

  陈静之笑着指着董如意,陈夫人直接愣在了那里。

  董如意听到这话同样的惊愣住了,她先前只是那么一说而已,外祖父竟然现在就开始让她苦读了,这动作也太神速了吧!

  陈夫人难以置信的看着陈静之,然后又看向了董如意,她瞬间明白过来,这是自家老爷突发奇想而做的决定。

  陈夫人想着自家老爷年轻时那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她词穷了。

  陈静之见状,神秘的笑了一下,然后做了一个请的姿势,“夫人先入席,咱们边吃边说。”

  看得出今日陈静之的心情特别的好。

  刚刚同样愣神的平姨娘这才反应了过来,她赶忙给陈静之添了碗饭,然后恭敬的站到了一旁。

  陈静之兴致勃勃的吃着菜,还时不时的夸上一句,今日这菜好吃。殊不知这就是他们平日里吃的菜式。

  平姨娘静静的给陈老爷、陈夫人布菜,偶尔还会给董如意布上一道两道。

  陈夫人则是一边给董如意布菜,一边叮嘱道:“慢慢吃,别理你外祖父。咱们不考那劳什子科举,等以后外祖母让你母亲给你寻个好人家才是正经。”

  陈夫人一边劝着董如意,还一边不停的再给陈老爷飞眼刀子。

  陈老爷今日的心情特别好,不管陈夫人如何的说,他都是那副高兴的模样。

  陈静之这次是铁了心的,先前想让董如意走仕途,那是他一个人在脑热。如今有了董如意的首肯,他是一定要趁热打铁,要趁着女儿、女婿回来之前就把这事做成了的。

  陈静之老神在在道:“嗯,这豆腐做的不错,我看如姐秋季的时候便可以下场试试了。嗯,这两日我就写保荐信上去。”

  大周但凡是想要参加朝廷科举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请身边的长者写一封三人的联名保荐信。

  这三人可以是族里的族长,可以是乡里有威望的士绅、有功名的秀才、举人,还可以是教书的夫子。

  正常也都是由生员的夫子来写,然后再由生员去族里寻族长签名,最后再去寻乡绅或是有功名的秀才老爷加名。

  朝廷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参加科举这些生员的人品同出身。

  对于董如意的保荐信来说,压根就不用惊动董家,别忘记陈家可是满门的秀才呢。

  当然这就是陈老爷现如今的想法,他就是想自己亲自写这封保荐信,然后让他家老大同老三添上名字即可。

  只是这样的保荐信一出,想必绝对会轰动江宁的整个官场。

  董如意的手明显地一颤,筷子中间夹的菜就啪地一下掉落在了碗中。

  她抬起头看向了陈静之,心道:“咱不带这样的吧!参加秋季的初试,那她岂不是只有四个月不到的时间准备了。”

  陈夫人同样的愣住了,她要夹菜的手就那样的停在了半空中,她原本还想着等女儿、女婿回来劝劝自家老爷呢。

  平姨娘站在那里,大气都不敢喘,她侧着头看着陈静之,貌似在看他是不是在说笑。

  陈夫人装作没事人一样,收回了手,轻声的劝道:“老爷,虽然咱们家的孩子参加科举时年纪都不大,可是如姐今年才三岁。不,我就算秋季的时候她已经四岁了,那四岁的孩子参加科举也同样太过早了啊!”

  陈静之摇头道:“非也非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如姐,外祖父相信你是可以的。”

  陈夫人直接撂了脸子,“行,我就是燕雀了,你们就都鸿鹄吧!可是你就是让如姐参加科举,让她一飞冲天,那也得先让她苦读三年吧!”

  陈老爷不愿跟陈夫人做无谓的争吵,直接道:“吃饭,吃饭,食不言寝不语。”

  陈夫人深吸了口气,不再去看陈静之,转头对董如意说道:“别理你外祖父,咱们吃咱们的。”

  董如意看着陈静之那期待的目光,直接翻了个白眼。

  科举对于她来说,压根就不用苦读三年,她压根就没有觉得科举考试有什么难的。

  不提她上一世还出过科举的试题,单单就是她未嫁前,她也是研究过制艺的,而且还是完胜她爹爹的。

  大周从开国起,就没有明文规定过女子不可以考科举,随着大周重视汉学的程度,就是京中的后宅女子,也常常会对应着往届举子的试题提一提自己的策论。

  她上一世未嫁前就干过这样的事,而且还是一次就出名了。

  那一年的题目她忽然就感了兴趣,据说是皇上心血来潮亲自命的题,他就想听听众学子对于如今大周的科举制度有什么看法。

  当时她看了那样的题目,直接提笔写了一篇《论唐宋科举同现八股文的利弊》。

  虽然她主要写的是唐宋的利弊,却变相的否定了大周立国以来的科举考试。

  不仅如此,她还说了现如今的科举制度不但限制了学子们的思想,还让如今的科举制度倒退到了隋唐之前。

  董如意看着自己满意的大作,然后直接让人送到了状元楼。

  她的策论一出,不仅是状元楼炸了,就连整个京城的文坛都炸了。

  很快她写的原稿就被送入了宫中,皇上看后两日不曾早朝。

  满朝的文武都在寻写这篇策论的人。

  董如意在家中美滋滋的看着她的人送来的大周学子们对她文章的评论,丝毫不晓得朝廷都因为她的一篇策论颤抖了。

  皇上第三日上了早朝,他第一件事就让满朝文武围绕着《论唐宋科举同现八股文的利弊》讨论。

  皇上要听众朝臣的说法,要寻到解决的方案。

  朝堂上顿时形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研究新的科举制度;一派则是反对新的科举制度,认为只要在原来的制度上修改即可。

  然而两派人都一致认为应该要先找出写这篇文章的人。

  主张研究新制度的官员是想要征求一下写出这样策论的大儒的意见。

  而反对派则是要找到这人,先查查他祖宗十八代,再问问他是何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