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科举制度
作者:河边的苹果      更新:2022-05-28 23:29      字数:2376
  轩辕奕收到信后,直接道:“一个徽墨而已,她喜欢,送她便是。”

  陈明行送回来的文房四宝中,除了徽墨是董如意指定外的,其他的三间铺子都是祖上传成下来,如今却已经维持不下去的。

  陈明行送来的四套文房四宝全都被董如意留下了。

  既然房里有了好用的东西,先前那些个不好用的,自然是要处理掉的。

  董如意让人送了一套回怡欣院,那是留给她回去后用的。

  她在陈家用的这套就打算留在陈家了,谁知道她什么时候就回来住了。

  那些个东西搬来搬去的没有必要。

  而先前那些她用着不顺手的文房四宝,也都是花了大价钱买回来,丢了自然是浪费的。

  董如意这会子想起了自己的乳兄同廖妈妈的儿子。

  便吩咐香菊寻个时间收拾出来,让周妈妈带走。

  只是她没有想过,香菊同周妈妈的动作这样快,这才没有几日,那些便都被送走了。

  陈静之瞪大了眼睛,直接拿起了桌上的宣砚,问道:“旌德的宣砚?”

  董如意眨巴着大眼睛道:“爹爹的。”

  陈静之点了点头,然后放下了砚台,又拿起了墨条。

  他翻来覆去的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竟然还凑到鼻前闻了闻。

  这墨条一看便是刚刚开封的,陈静之又道:“这是徽州的微墨?”

  董如意硬扯出一个笑容道:“爹爹留下的。”

  陈静之放下手中的徽墨就要去摸桌子上的宣纸。

  董如意一把捂住了宣纸,道:“好嘛,好嘛,砚台是旌德的砚台,墨是徽州歙【she】县的徽墨,纸同笔都是泾县的,这些都不是爹爹的啦。”

  陈静之听后,也不去看宣纸了,直接拿起了笔架上的宣笔,“竟然是一整套的,用在你手里,这可真是杀鸡用牛刀啊。”

  董如意搞怪道:“外祖父,我这是宝剑配英雄。”

  陈静之听后,哈哈大笑了起来。“对,你说得对,是外祖父说错话了,你这是宝剑配英雄,宝剑配英雄。”

  董如意见状也咯咯的笑了起来。

  她发现自己回到了小时候,竟然连性格也变的同孩童一样了,只是这感觉不坏。

  陈静之道:“那咱们就开始了?”

  董如意叹了口气,心道:“还以为能蒙混过去呢。”

  初试又称小考,是由各府、州、县的官员主持考选的。

  初试考试分三场举行。

  第一、二场试一文、一诗;第三场试一赋一诗或一策一论。

  初试是由各地考官直接对考生逐场淘汰,最后被录取的童生(贡生)的名册同试卷,会被送往本县的儒学院。

  儒学院存档后,再将名册送往江宁贡院,然后等朝廷所派的监考官(又称学政)前来监考、举行院试。

  而每年春季的初试为正科,秋季的初试是皇上恩赐的恩科。

  而秋季的院试则为正科,春季的院试则是为了配合秋季的恩科所另行恩赐的恩科。

  院试则是在初试的基础上增加稍许的难度,同样考三场。

  第一场试一文一诗;第二场复试一诗一策;第三场试经义。

  院试通过者既秀才老爷了。

  乡试是在各州府的贡院举行,正副主考官皆由朝廷派遣。

  此外还有监临官、提调官、监视官、收掌官、同考官等。

  同考官中文优学长的,派充内帘,负责分房阅卷;

  文字较差的,派充外帘,司受卷、对读、誊录、弥封等职。

  乡试亦是考三场。

  第一场,试以《论语》文一,《大学》或《中庸》文一,《孟子》文一以及五言八韵诗一;

  第二场,试以《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文各文一;

  第三场,试以策问五道,其内容以主考官给出的命题为主。

  乡试录取名额,因省因年而异,江宁府的乡试取中者,往往有一到二百名不等。

  凡考中乡试的皆为举人老爷,可赶往京兆参加当年或是下一年的会试。

  会试是由礼部举行,在京兆贡院举行。

  考试内容同乡试一样,只不过题目难度加大,除经义外还要做一篇策论。

  会试的主考官为两人,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皇上亲自委任充。

  另有同考官十八人,多由翰林充当。

  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

  会试同样分三场举行,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会试取中者称进士。

  进士均应谒【ye】见荐卷的房师及主考官,自称门生,拜主考官为师座,称其为恩师。

  进士第一名称之‘会元’,每科自百名至二三百名不等,进士共分上中下三甲,一甲需下月初一参加殿试。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

  殿试只有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

  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八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圈”、“角”、“斜横”、“横”、“叉”五种记号,得“圈”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圈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

  一甲三人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lu】。

  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

  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编修;

  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而初试、院试、乡试、会试名次的先后,除了要看文章的优劣外,还要看主考官的偏好和喜好。

  陈静之-江宁第一秀才的名头绝非是浪得虚名的。

  ==========================

  求点击…求订阅……

  大修中,若是有重复的地方,书评区有相关大修的帖子,可以把重复的章节贴在上面,苹果会尽快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