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玩笑姻亲
作者:浮舟泊古寺      更新:2022-05-30 02:31      字数:3481
  梁帝在晚饭时,见烨嬅近来总是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时不时地还会偷偷地笑起来,便在席间打趣她:“朕的小公主最近是怎么了?好像挪到拈花别院去听课后,心情都好了不少?对了,朕记得国师的课上午就结束了,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差点赶不上陪朕吃饭了。”

  “啊,是啊,就是难得出宫去,下午肯定要在园子里玩一会儿,父皇,您就别管了,您不是都调了一支御林军过去了么,还有什么不放心的。”烨嬅只得找个理由搪塞过去。

  “朕听说,今天你请了吴王到院子玩,可有这事?”梁帝哪里会真的不知道烨嬅在干什么,围在拈花别院旁的天子亲卫,几乎是一个时辰来报一次,毕竟烨嬅是梁帝唯一的女儿,国朝的掌上明珠,梁帝纵然宠着她,可也绝不会让她疯玩到失控的地步。

  “父皇!您又派人看着我!我好不容易在躲到宫外去,您还这样!”烨嬅责怪了起来,其实侍卫禀报公主的动向,本来是皇家出于安全考量的惯例,先前在宫中时,也是如此,但唯有这次,烨嬅却有一些恼了。

  “哟,这是怎么了?朕的小公主真是长大了,这是要有自己的秘密了吗?”梁帝看着烨嬅生气的样子,却仍然觉得骄矜可爱。

  “女儿都长大了,您还老像小时候一样看着我,我都不自在了。”烨嬅气鼓鼓地说道。

  “哈哈哈,果然啊,公主长大啦。常言道,女大不中留,没想到,朕也会看到烨嬅这一天呀。”梁帝大笑道,其间却有打趣她的意味。

  “父皇你在说什么呀!您今天说话怎么颠三倒四的!”烨嬅见梁帝取笑自己,甩下这句话,便端起一碗芙蓉梨汤,喝了起来,省得再去跟父亲顶嘴。

  “呵呵,父皇也是关心你的安危。毕竟吴王是北燕的人,他进我女儿的别院,朕还不得多留个心。不过看来你们今天玩的挺开心的,你是不是中意他?朕也觉得这个年轻人不错,穆绍普倒是生了个好儿子。你若是喜欢,父皇就派人去北燕,跟穆绍普提联姻的事,如何?你哥哥若得了这个妹夫,将来我大梁也可以高枕无忧了。”梁帝本想试探烨嬅,若是她中意,便顺水推舟地完成自己心里的一桩大事,谁知烨嬅更加恼了。

  “父皇心里原来还是疼哥哥更多一些,女儿的终身大事,原来只是给哥哥铺平将来的天子之路是吗?父皇今天真是讨厌!女儿不吃了!您去找哥哥陪您来吃好了!”

  烨嬅说完,便撂下碗筷,跑出了皇帝的寝殿,梁帝摇了摇头,脸上却还挂着笑意。

  “没听见公主说什么吗?还不快去把太子叫来,让太子陪朕把这顿饭吃完了。”

  宫人领了梁帝的圣旨,一路小跑地去东宫,把太子叫了过来。

  烨轩来到梁帝寝殿时,已经用过晚饭了,见梁帝也已经停下了筷子,甚是摸不到头脑,便连忙叫宫人奉上两碗甜汤,父子俩尤作饭后消遣。

  “父皇今天用膳怎么比平日里晚了些时候?”烨轩问道。

  “你妹妹出宫上学回来晚了,朕等了她一会儿。”梁帝缓缓道。

  “这丫头越长大越疯,父皇当时就不该把拈花别院赐给她,她再怎么疯,关在宫里,总归是咱们自家人知道,现在她有了出宫的由头,保不齐会惹出什么乱子,父皇还得多费心留意她的安全。父皇就是太惯着她了。”烨轩嗔怪道,但却是字字透出了兄长的关切。

  “好了,你妹妹的性子随你母后,我大梁皇家的公主,虽然表面柔婉,但胎里自然带着一股洒脱和飒爽,朕也不想她长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寻常富家女,女孩子虽说不能像儿郎们一样报效国朝,也不好除了插花弄琴之外,一无所知。”梁帝是极开明的父亲,但大梁的朝臣都知道,梁帝与先皇后伉俪情深,所以这个女儿几乎是照着先皇后的样子养的。

  “她哪里是一无所知,父皇把她宠的,她都想当皇太女了,哈哈哈,要不父皇也开个先河,儿子这太子之位,让给妹妹也无妨,哈哈哈。”烨轩自然是玩笑话,父子两人大笑不止。

  “哈哈哈,你这当哥哥的还要跟你妹妹计较。好了,今日找你来,原不是说你妹妹的事。朕是有桩国事要与你商量。”梁帝收敛了笑容,拿起锦帕擦了擦手,示意宫人将桌子上的杯碟都撤了下去。

  “今日收到北燕的皇帝的一封私信,说是愿与我大梁联姻,结为姻亲之国,以期万事太平。”梁帝将这件大事用极简的口吻说了出来,便伸手接过宫人奉上的茶,顺势漱了漱口。

  “联姻?跟谁联姻?他们怎么不走礼部程序,那个穆飞云不是也在我大梁么,这么大的事,怎么不叫穆飞云作为国使,提呈国书?”虽然梁帝极尽平淡的口吻,但烨轩的反应,仍然非常激动。

  梁帝眼神闪烁地打量着烨轩的反应,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隐忧的失望,从他的眉间悄然划过,烨轩自然不知,唯有梁帝一心知晓。

  “你怎么看?”梁帝并没多说其他,只是继续淡淡地问道。

  “儿臣觉得大可不必,若是有了这一层关系,日后两军交战,反倒还落人口实,而且无论是谁去和亲,也白白牺牲了一双璧人。”烨轩则是高声阔论道。

  梁帝无奈地笑了笑,他显然对烨轩的回答十分无奈,但毕竟是自己的独子,这偌大的帝国,毕竟要交付与他,只能拼着老弱的残躯,尽量为他打点妥当。

  “你,你再回去好好想想吧,倒也不急,这毕竟是穆绍普的私信,信中言语未明,你再回去咂摸咂摸。明日晚饭,你再过来。”梁帝转过头,又对宫人吩咐道:“明日请国师进宫,就说朕和太子请他一起用晚饭。”

  宫人得了梁帝的口谕,便匆匆去传达,梁帝起身摆了摆手,“朕今天也累了,你先回去吧,好好想想,对了,进来少用点心思在诗书上,多花点心思读读《贞观政要》,身为储副,该知道什么是你的头等大事。”

  烨轩对父皇的话是越来越觉得莫名其妙了,本来是商量国是,最终总会扯到自己要多去长进的话头上,不过一般这种话,他也是左耳进,右耳出,从来不以为意,何况南梁风物鼎盛,还有许多更值得他流连忘返的东西。

  只是北燕提出和亲这事,到是颇让他反感,他素来厌恶战国和汉初之时,国与国之间常用质子和亲的绥靖之策,以为这皆是治国之中的下流手段,作为未来要成为一国之君的人,他更向往宋襄公那种,于春秋乱军之中,募光明之师,行仁义之战的作为,因为烨轩从来都觉得尧舜太远,宋襄公便是千古圣君的典范。

  次日的晚宴上,烨轩知道袁天城也会进宫,父皇必定又要商议此事,所以他也打定了主意,绝不会在此事上妥协,因为无论是谁去和亲,亦或是谁迎娶北燕的宗室女,在烨轩心中,这都是耻辱之事,而一国的荣辱需系于将士的刀戟之上,而非系于一女子之身。

  这一日的晚餐吃的甚是匆忙,可以说,梁帝根本都没怎么动筷子就吩咐宫人匆匆撤下了碗碟,袁天城本就是修行之人,于人间烟火之物,所进甚少,只是苦了烨轩,只能将着半饱的肚子,和父皇一起讨论正事。

  “先生看过穆绍普的信了?先生怎么看?”烨轩知道,父皇对国师从来都是推心置腹的,这份信任甚至超过了自己,多年来都是如此,但国师也是自己半路的业师,他也只能接受。

  “陛下,臣以为,穆绍普这封信并非国书,乃是私信,一国之君,越礼而为,多半是试探之意,信中又未言明,到底是北燕宗室嫁来我大梁,还是咱们的宗室小姐们嫁到北燕,是以多半是投石问路之举,穆绍普素来惯用此术,陛下不必心忧,此时欲进欲退,皆是在我大梁而不在他北燕。”

  袁天城说着,将北燕皇帝穆绍普的信递回给梁帝,这熟悉的笔迹,自己也已经是多年未见了。

  “那先生以为,此事该如何回应呢?”梁帝直奔主题地问道。

  袁天城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看了看烨轩,又看了看梁帝,他自然知道,此时梁帝考虑的已经是南梁后世的政局,而并非只顾当下。

  “臣不敢妄言,臣只知道,无论如何回应,无论最终选哪条路,这各中的变局皆不在少数,臣的职责,便是无论变局为何,臣当鞠躬尽瘁,为陛下扫清门前孽雪,驱散前路妖风。”

  袁天城这话说的极漂亮,南梁国策,到底想东想西,他从不置喙,这是皇帝该决定的事,但这一番话,却也给了梁帝一颗定心丸,无论他选哪条路,袁天城都会成为他的最大支持者,梁帝并非毫无定见之君,是以为臣者做到袁天城这个份儿上,倒真是通透至极的为臣之道了。

  “父皇,儿子还是觉得不可。”烨轩迎上梁帝看向自己的眼神,坚定地回答道。

  “你倒是执拗,朕不是昨晚叫你回去好生想想了吗,怎么?想了一夜还是不可吗?”梁帝这次看着烨轩的眼神突然变得严肃而沉重了起来。

  “是,儿子为父皇千秋盛名计,也为我大梁臣僚荣辱计,觉得万万不可行此策。”烨轩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你是太子,可你偏偏不为天下生民计。”

  烨轩也不明白父皇为何冒出这样一番话,如今大梁国力鼎盛,就算挥师北上都可与北燕一搏,为何自己不同意联姻便是不顾惜百姓了?

  袁天城见父子二人冷在当场,连忙开口调和道:“陛下,无论如何,臣到是觉得,此事不急着给北燕明确的回应,他们若是真有这个心思,必回诉诸于国书,姑且待之。至于这封私信么,只回些寻常问安的话即可。”

  梁帝点了点头,看着烨轩,又摇了摇头,一场晚宴,便在这种略微的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烨轩不知道,为什么父亲在这几年来看自己的眼神都变了,可袁天城却知道,南梁的国运,随着梁帝的日渐老迈,也慢慢地要走到夕阳残烛的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