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放权(二)
作者:李恕恕      更新:2022-05-30 18:47      字数:4568
  魏可宗是因为一人肩挑三要职,且一心为公,忧国忧民,朝中之事无论详略总要操心,这才累病了。

  但赵学尔以偏概全,认为所有的宰相都会因为政务繁忙而累病,并且以此为由让他们放权,完全是扯淡。

  这不过是赵学尔向李复书提出让宰相们放权的借口,目的就是为了削减宰相们的权力,

  卫亦君原本沉浸在自己受惠和赵学尔受侍郎们称赞的喜悦之中,此时听得柳弗愠埋怨赵学尔,才突然想到他作为权力下放的宰臣,实则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柳弗愠说得没错,他的权力受损,于赵学尔有害无利。

  所以他不明白赵学尔为什么会这么做。

  但卫亦君却是太明白了。

  但凡朝中要务,都要经过宰相们决议之后,再上奏李复书。

  宰相们的权力已经极大,但他们还掌管着执政部门,可以说南唐的军事、财政、人事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宰相们的权力过于集中,甚至已经超过李复书了。

  纵观历史,因为宰相们权力过大而威胁皇权,最终导致国家覆灭的例子屡见不鲜。

  所以赵学尔才借魏可宗病重之机,削减宰相们的权力,目的是为了维护皇权。

  但她又没有让李复书把宰相们的权力尽归于手中,而是让宰相们把权力下放,想必她也不希望皇权太过集中,以至于失去了开国皇帝设置宰臣之职制约皇权的初衷。

  所以,她所做的这一切实际都是为了朝廷和国家,没有半点私心。

  但柳弗愠现在正在气中,卫亦君若是为赵学尔说话,只怕会被柳弗愠归为赵学尔的同党,反而不美。

  因此只劝慰他道:“宰相们每日要在政事堂议事,还要处理诸多细务,确实劳累。兴许皇后的确是为了宰相们的身体着想,才又如此提议,只是没想到会误伤了柳尚书。”

  柳弗愠看了他一眼,冷哼道:“这话说出来你信?”

  赵学尔那样的人,做什么事情不是思虑周全,怎么会没有想到后果?

  她既然这么做,便说明她是真地想削减宰相们的权力,而柳弗愠自以为是的利益关联,她都不在乎罢了。

  其实卫亦君能够明白的道理,柳弗愠未必不懂。

  只不过他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即使赵学尔这么做是为国为民,他仍然心中对赵学尔不满。

  卫亦君本来是太高兴了才找柳弗愠来喝酒,结果最后变成了他看着柳弗愠喝闷酒。

  等柳弗愠喝得差不多了,天也已经快黑了。

  看柳弗愠那醉醉醺醺的样子,卫亦君不放心他一个人回去,便找了辆马车亲自把他送回柳府。

  到了柳府,卫亦君把柳弗愠交给门房,这才擦了擦脸上的汗珠。

  虽然卫亦君生得并不弱,但柳弗愠是练武之人,体格健壮,卫亦君把他搬上马车又搬下马车,这一路上照顾他,实在累得不轻。

  柳弗愠被两个门房歪歪扭扭地架进府中,卫亦君看着他颓靡的背影,不由得面色沉重。

  柳家与赵家是世交,且柳弗愠还受过赵学尔的恩惠,连他都因为被削了权力而对赵学尔心生埋怨。

  可想而知,其他的宰相们此时对赵学尔是什么样的态度。

  一想到这里,他不由得为赵学尔担心起来。

  李复书考虑了半个月,最终还是决定提原来的吏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做两部尚书。

  一方面魏可宗就算再敬岗爱业,他也不可能一人掌管尚书省六部的同时,还兼管吏部和礼部的细务,想必两部的事务平时多是两位侍郎在打理。

  尤其礼部侍郎姜以忠,多年来一直以侍郎的身份代行尚书之职,实在劳苦功高。

  两部事务在两位侍郎的打理下,从未出过什么大错,可见他们也是能干不俗。只不过掩盖在魏可宗的光芒之下,难以被人发现罢了。

  另一方面宰相们多对放权之事心生不满,他此时提两个任侍郎多年的人上来做宰相,也可以稍微平衡宰相们之间的权益。

  至于尚书令的位子,李复书决定还是给魏可宗留着。

  尚书令为百官之首,是全国官员们的楷模和表率。

  而魏可宗的品行连刺客见了都不忍刺杀,李复书深觉尚书令之位非他莫属。

  吏部和礼部他都已经着人接手,日后魏可宗只任尚书令一职,想必不会给他的身体造成负担。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李复书身心俱愉。

  这一日,他看奏折看得有些无聊,便又招了郑妙音去安仁殿伴驾。

  郑妙音生于江南,不但容貌十分美丽,而且擅长唱歌。

  此时她坐在大殿中间的凳子上,一手弹着琵琶,一边唱歌。

  她的歌声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美妙,吴侬软语,如燕语莺呼,婉转动听。

  李复书靠躺在宽大的龙椅上,眼睛看着手中的奏折,耳朵听着郑妙音美妙的歌声,手上还跟着敲打着节拍,那模样要多惬意就有多惬意。

  李复书平日里不是对着比他还严肃的大臣们,就是对着枯燥无味的奏折,实在乏味得很。

  此时有美人相伴,又有歌声绕耳,连手里的奏折似乎都变得可爱起来。

  这就是李复书为什么喜欢郑妙音,不但在短短数日之内就给她连升数级成为三品婕妤,单独住凌烟阁,并且还大大奖赏了余力的原因。

  他实在太喜欢郑妙音的歌声了!

  一个多月以前,余力把郑妙音送给了他。

  他第一眼就被郑妙音的美丽给吸引住了。

  虽然宫中不缺美人,但郑妙音的那种美,就像花瓣上的一滴露珠,仿佛没有了他的呵护,就会坠落花瓣,或者被阳光蒸发。

  及至他听到郑妙音的歌声后,那缠缠绵绵的音调,仿佛缠住了他的心。

  就算他到其他妃嫔那里歇宿,耳边仍然萦绕着郑妙音的歌声,久久不能忘却。

  从此,李复书就更加对郑妙音爱得无法自拔,不但晚上夜夜在她那里歇宿,白天还要招她来安仁殿伴驾。

  以至于宫中的妃嫔们都知道,李复书十分宠爱这个新来的郑婕妤。

  所以朱倩才会那么讨厌郑妙音,以至于第一次见面就对她十分不客气。

  直到赵学尔从桑田回来,李复书才没有夜夜歇在凌烟阁,也没有日日召郑妙音来安仁殿伴驾。

  但那只是比起赵学尔不在的时候稍微收敛着些,若跟其他的妃嫔比起来,他召见郑妙音的次数不可谓不频繁。

  比如现在,他一边办公一边听郑妙音唱歌,那面上的表情,惬意得仿佛要飘了起来。

  忽然,一阵急促高亢的声音打破了这份惬意:

  “边关急报!”

  侍从高举着一个圆筒,不等侯在门外的侍从通报,便一路奔进安仁殿,跪倒在大殿中央,急道:“幽台国王子旦西率领五万大军抢掠南部边境数个州府,安南大将军方蒋八百里加急请求皇上派兵支援。”

  “什么!?”

  李复书惊得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大步走到侍从跟前,一把抢过圆筒,拿起另一个侍从递上来的小刀,划开圆筒的密封圈,取出里面的信件急急看了起来。

  幽台国今年雨水多,许多地方遭了水灾,如今还不到秋收,幽台国王子旦西就率领五万大军抢掠南唐南部边境数个州府。

  安南军中只有两万兵马,人数不如幽台国多。而且旦西带着人四处抢掠,毫无定向,往往方蒋得到消息赶到的时候,旦西已经抢完了东西,带着人离开了。

  旦西带着五万人马蜂拥而来,又呼啸而去,虽然每次抢掠的时间不长,却给南唐边境诸州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危害。

  所以方蒋向京都求援,希望李复书能够派兵助他把幽台国的五万大军一举歼灭。

  信上的内容十分简洁明了,李复书很快就了解了边境局势,他拍着桌子大怒道:“幽台国当真无耻,去年才签了和平条约,今年不过几个地方遭了水患,如今秋收都还没到,就无视条约又到我国边境来抢掠,真是一群土匪!”

  他赶忙吩咐一旁的侍从道:“快去把宰相们叫来议事。”

  侍从领命而去。

  这时李复书一转头,看见郑妙音还抱着琵琶站在大殿中间,不由得眉头微皱:“你还在这里做什么?”

  此时军情紧急,他没有心情再与郑妙音浓情蜜意,以为郑妙音但凡有点眼色,就应该自行退下。

  方才他已经命人去政事堂传宰相们来议事,一想到宰相们若是与郑妙音打了照面,看到郑妙音抱着琵琶从安仁殿出去,恐怕会说他耽于美色而误了朝政之事。

  虽然是他召郑妙音来给他唱歌的,但他绝不会承认是自己的错误,所以此时不由得为郑妙音的没有眼色而恼怒。

  郑妙音很是无辜,李复书召她来伴驾,她本来唱歌唱得好好儿的,结果突然跑进来了一个人跪在她边上,把她吓了一跳。

  她这些日子正在受宫中嬷嬷的教导,说妃嫔必须得听皇帝的,皇帝召妃嫔侍寝或者伴驾,妃嫔不得拒绝;皇帝若是让妃嫔们跪安,妃嫔们不能赖着不走。

  方才的情形,她自然知道自己应该离开。

  只是她几次看向李复书,想要向他请示,李复书都没有理她。

  之前她因为不懂宫规,被朱倩抓住把柄羞辱了一番。

  从那天起,她便让如鱼给她找了一个嬷嬷,教导她宫规。

  她每日都努力记了许多宫规条款,并且严格按照宫规行事,从不逾矩。

  所以她才明知道自己应该离开,却因为没有得到李复书的允许而不敢离开,没想到还是惹得李复书不喜。

  郑妙音虽然心中委屈,却不敢辩驳,只抱着琵琶匆匆行了礼之后便要退下。

  李复书赶紧拦道:“你先去偏殿呆着,等宰相们都进了安仁殿,你再悄悄出去。”

  他顿了顿,又嘱咐道:“不要让他们发现。”

  安仁殿是李复书的寝宫,也是他办公和会见大臣们的地方,实则不好让妃嫔们过来。

  只不过他方才批阅奏折的时候,耳边总想起郑妙音的歌声,所以才命人传了郑妙音来给他唱歌。

  他常常白日里召郑妙音来安仁殿唱歌,大臣们并非没有耳闻。

  只不过他们从来没有与郑妙音当面撞见,而李复书也没有耽误朝政之事,他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今天若是让宰臣们看见郑妙音,恐怕又要用许多言语,甚至写许多文章来劝谏他远离美色,勤于政务了。

  李复书不耐烦被宰相们追着教导,便只能委屈郑妙音了。

  郑妙音愣住了,不知道李复书为什么让她躲着宰相们。

  虽然她算不上李复书的妻子,但她也是经过册封的妃嫔,有品有级。她光明正大地来给李复书伴驾,为什么要向情人一样偷偷摸摸地见不得光呢?

  李复书见郑妙音呆着不动,想着政事堂离安仁殿不远,恐怕宰相们就要进来了,忙指使着喜儿道:“还不快把你的主子扶去偏殿?”

  喜儿不敢违命,赶紧把郑妙音半扶半拽地弄到了旁边的偏殿。

  两人刚进了偏殿不久,宰相们就从院子外面进来了。

  郑妙音抱着琵琶,站在偏殿的窗口,呆呆地看着宰相们仰首阔步地进了安仁殿,心中不解。

  明明她与这些宰相们都是正三品的职衔,为什么他们来了,她就要回避呢?

  这其实也怪不得她,因为宫中并没有哪一条宫规规定,皇帝白日里不得召妃嫔唱歌。

  只不过是皇帝为了在大臣们面前维持自己的威仪,而大臣们又希望皇帝勤于政务,于是皇帝白日里不与妃嫔嬉乐便逐渐约定成俗。

  喜儿在郑妙音身后轻声道:“方才那情形,婕妤该早早退下才是。”

  她以前是给妃嫔们熏衣服的宫女,郑妙音进宫以后,才分配到郑妙音身边做侍女。

  虽然她与郑妙音接触才一个多月,但在她看来,郑妙音不仅美丽,而且还十分聪慧,至少背宫规背得比她当年快多了。

  但就是在她看来十分聪慧的郑妙音,刚才却呆呆傻傻地站在安仁殿,她几次使眼色示意都没有用,最后惹得李复书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