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舌尖》收官:我们的田野!
作者:喜欢吃脆桃子      更新:2022-11-10 13:58      字数:5713
  在王霖感叹的时候,朱有长的纪录片《建筑》也正式在企鹅影视上线了。

  作为华国有数的纪录片名导,朱有长的人气和作品都是有目共睹的。

  上一部作品《田野》帮他积攒了很多的粉丝。

  其中就包括社畜张铭。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面待久了,对绿色植被,清新的旷野就格外的喜欢。

  朱有长的《田野》就十分符合他的审美。

  让他这样一个不怎么爱看纪录片的人都能够看的进去并且为之热爱。

  所以在得知朱有长又有了新作品之后,他早就期待着首播的这一天。

  读大学的时候,遇见一些事情还可能跑到网上怼几句。

  但年纪上来了,根本不会在乎网上的那些风言风语。

  对他来说只要有东西看就行了。

  隔空在网上骂来骂去有什么意思。

  有本事线下碰一碰。

  坐在沙发上。

  一边刷着手机一边把企鹅影视给打开。

  终于随着主题曲的响起,朱有长的《建筑》正式开播了。

  张铭放下手机开始观看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张铭也逐渐从之前的那种强烈的期待感中回过神来。

  随着主题曲播放完毕,张铭长吐了一口气。

  不得不说,朱有长依旧是那个纪录片名导啊。

  《建筑》和《田野》一样,都是他喜欢看的风格,打开朋友圈。

  张铭想要在朋友圈安利一波《建筑》这部纪录片。

  但是刚一打开,张铭就愣住了。

  同学王哥《舌尖》封神!

  同事刘姐我的妈呀!《舌尖》收官太好看了吧!

  张老师《舌尖》让我学生写作文的题目有了。

  前女友找男人什么的,还不如看《舌尖》呢。

  这是

  张铭有些懵。

  怎么都在安利《舌尖》?

  没有人看过《建筑》吗?我觉得拍的很好啊。

  往下滑了很久,终于看到了一条跟《建筑》相关的朋友圈。

  ktv胡小姐跟《舌尖》相比,《建筑》很好看,下次别拍了。

  张铭

  张铭心中越发觉得奇怪,抱着这种好奇的心态。

  他点开了b里b里,在首页找到了《舌尖上的华国》第集。

  点击播放!

  随着主题曲结束,《舌尖上的华国》最后一集正式开始。

  “华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华国式变换之道,他们精心的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获取食物的非凡智慧无处不在,从肥沃的冲积平原,到富饶的江河湖泊,从严寒荒芜的高原,到高楼林立的都市”

  “哪里有绿色的生机,哪里就有天与人的和谐”

  在晨光中散发着熠熠生机的禾苗,到海边拾螺的渔民,平原的开阔,到高山的险峻。

  短短几十秒的片头似乎是要把华国的一切地理风貌展示出来。

  越看越让张铭有种身为华国人的自豪感。

  最后在一片随风要动的麦田中,本集的标题随之出现。

  【我们的田野】

  张铭一愣。

  是和《田野》同类型吗?

  镜头伴随着木楼梯吱呀的声音开始了,这是重物踩在上面才会发出的声音。

  画面中两位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中年妇女,一人背着一个背篓走上了吊脚楼。

  在背篓后面装满了一篓子绿色的树叶。

  张铭一愣。

  树叶?这是什么树叶?

  按照他的固有印象,这背篓里面要么装着大米或者腊肉,怎么也想不到会装着树叶。

  “潘岩少和黄安荣是生活在贵洲省的壮族,他们居住的下尧村,距离省会贵扬有多公里的山路”

  “刚刚摘菜的枝条散发着新鲜的气息,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叶片,会在即将到来的节日里,发挥神奇的作用”

  画面中的两名妇女一边聊天一边把绿色的树叶从树枝上拔下来。

  从熟练的动作来看,这是十分日常的事情。

  “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种植者近百种原始的糯稻,散落的村寨像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

  “潘岩少他们摘菜的是一种枫树的叶子,自然的馈赠包涵丰富的可能性,当地人总是能够善加利用”

  伴随着旁边,两名妇女将枫树叶子放入一个类似于打糍粑的石碗里面开始捶打,绿色的汁水也随着树叶脉络的破坏渗透了出来。

  看到这里张铭有些好奇了。

  她们是要用这种树叶做什么东西吗?

  食物?还是烙什么饼?

  “十月,是糯稻成熟的季节,下尧村正在精心迎接一个专门为稻谷设置的节日,新米节”

  “口感上,水稻常被区分为糯与非糯两类,粘性特别强的统称为糯稻,含量丰富的支链淀粉使它蒸煮后极具粘性和韧性”

  经过捶打的稻米能够被拉伸出将近半米的长度,看着就十分的弹牙,就像是浸湿的绸缎,十分具有光彩。

  屋外的男人们在捶打稻谷,而屋内的潘言少和黄安荣也是在忙碌。

  之前经过捶打变碎的枫树叶子,被他们放入到架在火糖上的锅子里。

  锅里面放满了沸水,正在咕隆咕隆往外跑着热气。

  “略加蒸煮,树叶就会溶解出黄绿色的溶液,成为糯米的天然染色剂”

  “浸泡后的糯米再加以蒸煮就变成了黑色”

  看见脱胎换骨的稻米,张铭大开眼界。

  原来之前的植物是给稻米染色的!

  在张铭惊讶之余,他们又用另外一种植物把另外一部分糯米染成了黄色,同时也保留了部分的白色糯米。

  “用植物给食物上色是一种古老的智慧,它既满足了一个封闭而又艰苦的民族对于色彩的渴望,又在客观上保证了食物天然的品质”

  画面一转,一块块美丽的梯田出现在张铭面前。

  不规则的梯田像是出现在画家笔下的油画,处处透露着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偶尔飘过的白色雾气更是增添了一丝自然的美。

  看着张铭如痴如醉,他本就对这种乡野格外的喜欢。

  “山上的梯田不适宜机械化的收割,人们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摘禾刀,但是在这一片水田里还藏着其他的秘密”

  “这里的人民发现在水田里面可以同时养鲤鱼和鸭子,鱼和鸭可以帮助糯稻清除虫害,而它们的粪便又能给稻禾提供充足的养分”

  在一株株金黄的稻谷中间,鸭子的叫声和鲤鱼卷起的涟漪相互交错,形成一幅相辅相成的景象。

  这种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让张铭整个人为之一震。

  “新米节的主食准备好了,潘言少和黄安荣开始制作主菜-腌鱼,当地人相信辛辣可以帮助他们排除体内的潮湿,木姜子独特的味道和山奈发酵出来的酸,成就壮族独一无二的酸汤鱼”

  画面中经过腌制的鱼,鱼肉紧实,色泽明亮,在火塘上的炉灶之中搭上一口锅子,放入切好的青红辣椒,加入壮族的秘密木姜子和山奈。

  一锅奶白色的酸汤就做好了,汤面漂浮着辣椒和黑色的木姜子,酸菜和鱼肉若隐若现。

  你甚至都怀疑汤上浮现出来的热气都是不是酸的。

  舌尖都为之一动。

  “体现群体协作和分享的长街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受到世界的关注,大山里的民族在贫瘠的山地创造了美味的食物”

  “这得益于他们面对高山的智慧”

  镜头下,家家户户把自己准备好的食材摆在街道之上,小小的桌子连成一条直线。

  下尧村的人们分坐在两侧,在一片欢声笑语的吃着准备好的食材。

  一手拿起一团黑色或黄色糯米,用筷子夹起一块腌鱼,之后再喝上一口酸汤。

  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洋溢的幸福的笑容。

  伴随着阳光,远处梯田好像一面自然的背景画,相得益彰。

  张铭看的有些痴了。

  他喜爱田野,这样的风俗是他从来不曾感受。

  此刻他内心强烈的涌现起一种情绪。

  华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没等他消化完这种情绪,波光粼粼的海面出现在屏幕上。

  “王德峰是一名新入行的潜水员,今天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天,他的工作是寻找一种珍贵的海洋植物-海参”

  面容黝黑的中年汉子,在潜水服内穿上厚厚的毛衣,虽然是夏天但是海水中的温度却低的可怕。

  随着潜水服穿戴好,王德峰“嗖”的一声钻入了海水之中。

  “獐子岛,黄海北部一个不足平方公里的海岛,却因为海域里面的物产富甲一方”

  “碧波之下,生存者一个兴旺的群体,被华国人视为海中珍品的,海参、鲍鱼、海胆占据着其中的多数”

  “纯净的水体和活跃的洋流,造就了他们非凡的品质,这是一个陌生而又新奇的世界”

  在防水镜头下,一个神奇的海洋世界展现在张铭面前,岩石上吸附着鲍鱼,沙地里休眠者海参,不知名的鱼儿游荡在王德峰的旁边。

  这种感觉一下子让张铭回到了小时候看央妈播放的海洋影片的记忆。

  对于年幼的他,海洋打开了他的想象力。

  “海参的家族已经在地球生活了六亿年,但迄今为止只有西般牙和中国人善于烹饪海参,但是王德峰采捕的并不是本地土著”

  “年前数以亿计的人工培育的海参幼苗,被投放在这片海域,一同投放的还有鲍鱼、扇贝等数种海珍品,到今天獐子岛已经成了华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

  一只只肥硕的海参在海底爬行,海面上是数不清的船只迎着朝阳捕鱼。

  诺大的海上热闹非凡。

  这让张铭生起了熟悉的感觉。

  我想去看看

  “海参在中餐里的代表莫过于鲁菜中的葱烧海参,山栋特产的优质大葱是这道菜最重要的辅料”

  “富含蛋白质的海参,炖煮后变成胶状,柔顺香滑,并带有浓郁的葱香”

  切成拇指大小的大葱,在食用油的刺激下,发出油滋滋的声音,等到大葱煎到微黄的时候倒入调制好的卤水,放入一颗颗海参。

  经过高温的加热,海参在汤汁的咕噜咕噜中开始发生变化。

  表面附着着葱段和油光,改变了它原本令人不适的外貌,让人有了想要尝试一番的冲动。

  张铭看到这里,不知觉的咽了一下口水。

  伸手一摸,发现周围并没有零食。

  张铭急忙起身,开始在客厅寻找吃的。

  肚子却急不可耐的发出一声声抗议。

  “咕~”

  “咕~”

  原本是打算看《建筑》,所以张铭根本没有准备什么零嘴。

  自己明明记得家里面有剩下的零食,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它们就全藏起来了。

  最终张铭啃着半边苹果重新坐到了屏幕前。

  “收获茫茫水域中的海产并非易事,獐子岛的人入海探宝,而太湖边的人更乐于坐享其成”

  画面来到太湖上,在芦苇丛中,不远处的船只若隐若现。

  太湖?

  一提起这个名字。

  张铭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种让他几乎要流口水的食物

  “在华国,蟹作为食物已经有了,深谙烹饪之道的华国人在吃蟹上崇尚朴素的方式-清蒸”

  “这是食蟹而不是原味的最佳方法,被华国人推为天下至鲜的美味,就在壳中”

  从蒸炉中出锅的大闸蟹,颜色变得红黄,撬开表面的壳,浓郁的蟹黄倾泻而出。

  色泽金黄,质地粘稠,看的屏幕前的张铭都跟着舔舌,脑中不自觉的回想起自己吃蟹时候的味道。

  “蟹的产地,人们在利用这一食材上,迸发出更多的创造力,流传百年的靖江蟹黄汤包是其中的经典”

  蟹黄汤包!

  张铭一愣。

  短短四个字让张铭口腔中的口水和肚子的馋虫蓄势待发。

  “复杂考究的用料,以蟹黄和蟹肉为主,遵循古制,汤包的褶皱多达个,蒸汽的热力,将食材的精华融入汤中”

  “包裹着滚烫汁水的面皮,其薄如纸,韧度惊人”

  白白的汤包,碰一下弹三下,透过薄薄的面皮,你仿佛能够看到在面皮之下流动的金黄色汤汁。

  只消弄出一道口子,鲜到极点的汤水立马流水,弥漫在室内,也勾动着肚子里的馋虫。

  镜头下的食客把嘴巴靠近汤包,随后“苏噜苏噜”的声音响起。

  汤包的味道也随之流入腹中。

  看到这里张铭口腔中口水已经到了临界点。

  看着被自己吃干净的半块苹果,张铭脑子里想起了一首bg。

  危险危险危险危险~

  下一刻。

  肚子里的馋虫开始造作。

  “咕~”

  张铭又开始在客厅内寻找着吃的,找寻了一番的张铭开始点外卖。

  刚巧看到一家蟹黄汤包的店,二话不说先买几笼再说。

  在等待外卖的过程中,张铭通过不断抖动的双腿企图来分散自己的饿意。

  眼睛紧盯着屏幕,看接下去的画面变化。

  兴化的龙香芋,奶香四溢,配合上红烧肉一起炒是兴化家家户户都会的家常菜

  藏地的糌粑,搭配上青稞粉和酥油茶,味道相辅相成,充分异域风情

  不同地域的美食,不同民族的食物依次出现在画面中。

  在这些故事的进展之中,张铭的外卖也到了。

  吃着蟹黄汤包,看着《舌尖》张铭感到由衷的满足。

  在这样的满足之中,《舌尖上的华国》也迎来了尾声。

  “在不同的地域,华国人用各自的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这一切来自他们对上天的敬仰和对土地的眷恋”

  “一位作家这样描述华国人淳朴的生命观,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舌尖上的华国》到此结束!

  旁白平淡的声音,却带起了张明内心强烈的情感。

  张铭呆呆的看着屏幕,口中的蟹黄汤包都来不及吞咽下去。

  内心无数语言想要抒发,心中万种情绪想要舒展。

  身为华国人让他自豪,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他骄傲。

  华流才是最顶尖!

  种种情绪最终变成了一句发自内心的话。

  华国这么大,我真的想去看看以及一句。

  我t以前到底错过了什么神仙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