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后金布局的一些小辩解(手动狗头)
作者:归尘y      更新:2022-05-31 15:39      字数:4598
  这章算是个对满清布局的解析,字数有点多,没有什么兴趣的可以不用订阅直接跳到下一章了。这章就是为了给我恢复恢复手感用的。当然,要是在6.21号看到这里的,没兴趣的,那也就只能等明天我更新以后再跳了。

  跟前两天打算的一样,今天先写一下关于截止到目前为止对于整个后金的布局来进行一个详细一点的,总统一点的解释。

  其实就是纯粹的为了恢复恢复手感,毕竟也这么长时间没有写文了不是。

  说实话,我知道,很多人在看后金的,尤其是皇太极的这一系列操作,觉得十分的弱智,感觉就好像反派没有一点智商一样。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当时的政治背景。

  崇祯二三年,那时候的皇太极,是处于一个刚刚登上汗位,然后对外胖揍了一些草原上以林丹汗为首的部族,勉强将整个后金给打服了的这么一个状态。、

  当时的皇太极,最需要的,就是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来让自己可以更好的掌控整个后金。

  于是,南下跟大明干架,就是皇太极的最优选择。

  历史上也的确是这样的,皇太极南下,用最快的速度攻下永平四镇,随后包围了北京城几个月的时间。在各路援军到达以后,皇太极·仍然是带着自己的小弟们杀出重围,回到了后金当中。

  就是因为皇太极这一次南下“打草谷”,皇太极才累积了足够的声望来对后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最突出的便是集权。

  废除了以前诸位贝勒一同议事得到传统,而是将权力全都集中在他皇太极自己一个人的手上。

  将镶蓝旗旗主换成更为听话的济尔哈朗。、

  等等。

  别杠什么皇太极即便不去大明也能够有这个权威来改革的事情。

  稍微对那段历史有点了解的都知道,皇太极得位其实一点也不正。

  当初野猪皮死的时候,最有希望登上汗位的其实应该是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最疼爱的孩子,并且当时努尔哈赤手中的两黄旗,已经几乎确定了是要交给多尔衮的。

  这汗位的归属其实本来并不会闹出来什么风波。

  但结果最后一直到努尔哈赤死了以后,也没有留下来任何一句让多尔衮登位的话,这就很坑爹......很坑儿子了。

  多尔衮因为没有被老野猪皮钦点为下一任的后金大汗,所以接下来才有了皇太极将多尔衮生母逼死,自己在代善的扶持下登上汗位的事情发生。

  原本若是按照中原的继承传统,他皇太极算个屁啊?

  论疼爱,多尔衮能甩皇太极几百条街,论正统,老野猪皮的二儿子代善可是比皇太极更正统多了。

  但事实就是这么的戏剧化。

  代善觉得自己弄不过皇太极跟多尔衮,又怕多尔衮这性子登上汗位以后没有自己的好日子过,再加上皇太极应该也是私底下给了代善很多承诺,这就导致在手握两白旗的皇太极跟手握两红旗的代善同时发力的情况下,多尔衮基本上没有任何反抗余地的就被这哥俩给截胡了。

  原本应该是老野猪皮麾下最精锐军队的两黄旗,也被皇太极直接给改成了两白旗,而原本皇太极手下的两白旗,则是占据了两黄旗的称呼。

  这也就是多尔衮跟皇太极之间的纠纷,以及皇太极无法完全控制整个后金的原因。

  多尔衮、以及原先应该是两黄旗的那些所谓“贵族”,能服气皇太极那才有鬼了。

  正是因为这样,皇太极才会想方设法的为自己不断增加政治资本。

  也就有了皇太极南下入关的事情。

  从正规历史的道路中回归本书,由于皇帝的个人原因,原先应该是死在皮岛的毛文龙毛都没伤着,东江镇仍然是插在后金屁股后面的一根刺。

  而水泥的出现,以及皇帝前期依靠着抄家、用玻璃等物品坑蒙拐骗南方贵族得来的大量白银的支持下,原本历史上进展极其缓慢的关宁锦防线,则真的是快要被孙承宗打造的固若金汤。

  而就在关宁锦防线快要修到山海关的这样一个关键节点,南方的郑芝龙竟然好死不死的“叛变了。”

  叛变了不说,皇帝由于没有能够跟郑芝龙打水战的军队,竟然将东江镇兵力抽走了很大一部分,只留下守家的部队,你说说这不是天赐良机什么是天赐良机?

  本身因为自己急需政治资本,但是一直迫于东江镇压力不敢轻言南下的皇太极,能眼睁睁的的看着关宁锦防线彻底延伸到山海关以西,封锁住后金南下的路线吗?

  皇太极要是真的能坐视这一点,那他也就不配坐上这个汗位了。

  所以,皇太极的南下,就已经是成为了定局。

  这不是什么智商不够的表现,换谁坐在那个位置上,都不会放过这一次机会。

  不然等到关宁锦防线彻底延伸到山海关以西,东江镇八万士兵枕戈以待,甚至还有朝鲜这个不一定会不会出来浑水摸鱼的不稳定因素存在,除非后金是打定主意要跟大明直接梭哈,还能有什么机会可以率领着万人以上部队深入到大明腹地的?

  没有!

  所以皇太极就带着人南下了。

  接下来便是围攻北京城。

  就跟在书里面写的一样,皇太极自己也都知道,就凭着那么点人,打下来北京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毕竟还有东江镇这么个祸害在后面,谁知道到底什么时候东江镇的士兵能跟郑芝龙干完仗?

  所以皇太极不可能在北京城长停,他所要的,不过就是个围攻北京城的名声罢了。

  说白了,就是给自己一个能够拿来吹牛的资本。

  所以皇太极只是派一部分非精锐部队去攻城也就完全合乎常理了。

  至于到了后面,在围攻北京城的整个过程里面皇太极那么轻易的就被崇祯激怒之类的看上去心智不怎么成熟的举动,也是崇祯的阳谋。

  是,皇太极的确可以不理会崇祯皇帝的嘲讽,笑呵呵的表现自己的大度。

  但请分清楚,皇太极那是后金的大汗,而并不是后金的将军!

  若是皇太极仅仅只是·1多尔衮、代善哪种地位,不理会也就不理会了。

  甚至还可以说是自己看破了皇帝的激将法,从而展现出来自己的睿智。

  但无奈的是,皇太极是后金的大汗。

  相当于是整个女真一族的脸面。

  若是皇太极被崇祯皇帝狠狠地骂了那么几顿之后,还是能够笑呵呵的表示自己的不在乎,或者说是不跟崇祯打,直接溜走,皇太极的名声可就真的是一落千丈了。

  很浅显的道理。

  明朝皇帝都敢坐在城头上等着你来打,甚至还敢嚣张的把你骂了个狗血喷头,你却灰溜溜的走了?这算什么事?

  到那时候,脑子里面去除掉肌肉基本上剩不了多少东西的女真人,会怎么看皇太极这样一个“懦夫”?

  若是此刻多尔衮在一旁煽风点火打击皇太极威望,崇祯在一旁辅助,他皇太极不滚蛋谁滚蛋?

  所以皇太极只能在北京城下派兵跟崇祯干架。

  后面北京城攻城那部分应该都没有啥异议,也都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就不说了,直接快进到皇太极入山东。

  在山东,皇太极干的最漂亮的事情,就是协助崇祯直接把北孔给灭门了。

  有了后金这个完美的背锅侠,崇祯即便是灭掉北孔,也不会遭受任何的反噬。

  相反,北孔被灭,完完全全的将皇太极推到了全天下读书人的对立面。

  至于为啥北孔被灭的消息没有传到后金那些读书人耳朵里面,后面有解释,这里就不说了。

  再然后,就是皇太极在山东等待登船的时候那骚包的站位。

  其实也很好理解,收买人心嘛,可站可不站的,没啥好说。

  再然后就是皇太极决定去干林丹汗了。

  之前章节关于皇太极为啥要去干林丹汗说的很详细,这里也就不多赘述了。

  关于这里,需要详细说一下的,也就只有多尔衮为啥要通风报信,跟皇太极为啥看起来败的很儿戏这两点。

  第一点可能有人就是想不明白。

  其实很简单。

  无非就是两权相害取其轻。

  后金传播皇太极谣言的时候,多尔衮可是没少出力,甚至还特意的将崇祯弄的小册子翻译成了满文,让那些看不懂中文的老外们也能好好的看一看皇太极到底是怎么被崇祯臭骂的。

  臭骂也就算了,关键是皇太极自己损兵折将好几万,还伤的这么凄惨。

  这对于急需要集权的皇太极来讲,伤害有多大就不用说了吧?

  多尔衮因为这一举动,吸引了多少来自于皇太极的仇恨也就不用多说了吧?

  至于多尔衮为啥要帮着崇祯一同打击皇太极,前面关于俩人的矛盾说的也都很清楚了。

  所以,站在多尔衮的视角,是希望皇太极成功干翻林丹汗,从而增加政治资本呢,还是希望皇太极在林丹汗身上狠狠栽个跟头,然后一蹶不振呢?

  只要脑子没病,基本上都不可能选择前面那个选项吧?

  之前多尔衮吸引了皇太极那么多仇恨,原本俩人就已经结了梁子,那等着皇太极将自己的地位稳固住了以后,手握两黄旗、两蓝旗的皇太极想要收拾多尔衮,虽说不能说是碾压,但至少难度也并不是特别大吧?

  至于说什么皇太极被明军摁住一顿胖揍,满族人死的太多,导致后金国力虚弱,被明朝一波反推什么的,除非多尔衮是崇祯的同行,不然他肯定是不会这么想的。

  开玩笑,就明朝那个军队环境,能够依托关宁锦防线防住长城一带那就算好的了,还打出来?

  按照明朝后期几十个满族骑兵就能追着成千上万明军跑的真实例子来看,明军要是真的想反攻,说不定正好就是来送人头的。

  说不定反攻反攻着,就变成了守卫长江天险。

  具体例子请参考后世印某首都新德里。身份证号这里我就不打出来了,给人家留点隐私。

  所以,多尔衮完全可以丝毫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的就把皇太极给卖掉。

  这也就导致崇祯提前知道了皇太极的意图,并且联系了林丹汗一同准备钓鱼的事情。

  接下来说的就是第二点。

  那就是为啥皇太极败的那么快。

  很简单的事情,迫击炮炸出来空缺,然后用林丹汗手下骑兵作为诱饵,缠住皇太极手下的满旗精锐部队,之后特种骑兵团突然从侧翼杀出,朝着后面几乎可以说是一盘散沙的蒙古联军杀过去,败的不快那才有鬼。

  但凡是了解一些草原军队习性的人都知道,草原骑兵,尤其是像这种多个部落组合在一起的骑兵部队,打起来顺风仗,肯定一个个看着老凶悍了。

  但是一旦局势逆风,那家伙,跑的比谁都快。

  几千枚迫击炮炮弹的轰炸,再加上侧翼骑兵冲锋,这些骑兵不溃散那才真的是怪事。

  至于为啥特种骑兵团能毫不费力的在蒙古骑兵部队当中进进出出,伤亡还没多大,主要就是靠着冲进去之前的火枪齐射打乱阵型,以及马种优势。

  蒙古马胜在耐力强,但特种骑兵团胯下的马,是从西域那边弄来的。

  这两个马种之间光是肩高就相差了将近半米。

  就更不用说西域战马比起蒙古马简直可以说是快到没边的冲锋速度了。

  马种上的优势,再加上队列的不整齐,只要是冲进去了,基本上就是个人仰马翻的下场。

  所以赢得很轻松也就完全说得过去了。

  至于说为啥皇太极不留着一支部队防守侧翼这种有些杠精的问题,这里也就不说了。

  除非皇太极疑心病太重,不然的话我实在找不到什么有必要拱卫侧翼的理由。

  以上差不多就是关于整场下来对于后金的一些布局。

  真别以为反派有多无脑,看的时候结合一些政治环境等因素想一想。

  当然,你要是非得说看小说带啥脑子,自己懒得思考,那既然你自己都这样了,你自己都觉得看小说应该无脑,那不就更不应该说我写的无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