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皇帝的安排
作者:归尘y      更新:2022-05-31 15:43      字数:2400
  祖大寿要用自己家家奴来填充进建设兵团的事情一下子传遍了整个辽东还存活着的将领当中。

  但凡有点脑子的,都知道,这是祖大寿对他们的暗示。

  家奴没了可以再买,但在这件事情上若是让祖大寿甚至是皇帝不满意了......看一看之前那些将领们的下场也就知道了。

  于是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将领们联合起来凑够了七千多名家奴,一并送到了建设兵团的驻地当中。

  与此同时,一篇来自辽东的奏章也送到了崇祯的面前。

  “呵,这毛文龙还不是个蠢的。”

  崇祯看了一眼奏章上面写的东西,随后对毛文龙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奏章内容很简单,就是毛文龙将·辽东存在大片空饷、老弱的事实摆在了皇帝的面前。

  明着跟皇帝说,辽东就只剩下这些兵力,远远达不到陛下您要的十万人的水准。且辽东民力凋敝,最多最多也就只能征调三万青壮作为士兵补充缺口。剩下两万的缺口,请求调用现在在辽东的那三个军。

  至于这空饷的罪名,毛文龙直接全都给安到了被崇祯收拾掉了的那些将领们身上。

  他这个新来的总督,可没有什么必要将这么大一个烂摊子接在自己身上。

  “告诉毛文龙,他的请求朕准了。”

  崇祯将奏章交给王承恩,吩咐了一句。

  毛文龙能选在这个时间点跟崇祯说明白这件事,就是吃准了崇祯一定会答应他。

  他自己都已经被崇祯拖出去了他的舒适圈,且这些年以来在东江镇经营起来的势力二话不说拱手让给了皇帝,自己心甘情愿的来到辽东当皇帝的傀儡总督。

  他毛文龙都成这样了,你皇帝还忍心让自己一上任就收拾辽东空饷这样的烂摊子?

  怎么也说不过去嘛!

  “朕又帮大明国库省下来百万两银子,真是勤俭持家啊!”

  崇祯心中想道。

  东江镇、辽东镇改编完成以后他们的粮饷肯定不会是走崇祯的内库。

  加起来整整十六万人,即便不算军官额外的军饷,每人五两银子一个月也是八十万两,一年下来那就是九百六十万两。

  崇祯最多负责这些士兵们的肉食,至于这将近一千万两的军饷,崇祯手头真不怎么能拿得出来。

  好在在军饷这件事情上即便是一向铁公鸡如郭允厚,也没多说什么。

  毕竟也才一千万两出头的军饷,这跟之前辽东和东江镇要的军饷加起来可差多了。

  之前基本上这俩地方一年加起来得能要一千五百多万两,现在崇祯直接给他们砍去三分之一,再加上国库的收入多了一丢丢。

  四舍五入下来,国库这就是小赚将近一千万。郭允厚自然没有什么拒绝的理由。

  敲定了辽东事宜,崇祯再次将注意力放在了面前的一根钢管上。

  别误会,不是某种竖起来用于跳舞的钢管。

  而是无缝钢管。

  年初在蒸汽机研发成功以后,后面的纺织机等东西,崇祯直接让毕懋康交给了别人,他自己负责的就是带队搞机床,想办法将这无缝钢管给弄出来。

  别跟我说什么工业基础不够,世界上第一根无缝钢管发明出来是在1815年,距离第二次工业革命运用电力和内燃机的时间足足差出来半个世纪!

  所以蒸汽时代的工业水准,制造出来无缝钢管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人们能不能想到这一方面。

  对于有着大量知识储备,平日里因为热爱爆炸这一艺术从而爱屋及乌的了解了很多枪械知识的崇祯来说,将目标定在无缝钢管上实在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拿起来钢管在桌子上敲了几下,听着清脆的响声,崇祯很满意。

  “承恩,传旨下去,命研究院按照朕给的图纸开始试验、改良、生产枪械。”

  “遵旨!不过陛下,最近孙太师一直请求面见陛下,不知陛下何时召见?”

  王承恩能这么问,也实在是孙承宗回到京城以后请求面圣的频率实在是有点勤。

  现在基本就是一天请求一次,有时候甚至是两次。

  “跟孙师说一说,朕最近在准备一个惊喜,到时候一并呈现给孙师!”

  崇祯现在不见孙承宗自然是有他自己的考虑。

  也不能说是考虑,纯粹就是为了能好好的在孙承宗面前装一下,好好欣赏欣赏孙承宗惊讶的表情。

  现在的不见,不过是为了勾起孙承宗的好奇心罢了。

  这也算是崇祯的一个恶趣味。

  当皇帝当久了,偶尔还是需要一些小趣味来调剂一下的。

  “还有件事。”

  崇祯叫住了刚准备去给皇帝传话的王承恩。

  “去通知朕的各大矿场中的百姓。从即日起,将他们改编为大明建设兵团中的一员,负责将大明所有官道改为水泥路面。一应待遇与往常相同。”

  这些矿场中的百姓,与其说是崇祯用他们来挖矿,实际上还不如说是崇祯白给钱养着这一群大爷。

  一开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北方地区天灾不断,若是不养着这一些多余出来逃难的青壮百姓,给他们一条活路的话,这群人联合起来造反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所以崇祯就将他们全都派去挖矿。

  说是挖矿,实际上崇祯心里也有点数,知道这年头挖矿有多容易死人,他根本就没有给出硬性指标,只需要让百姓们将矿场周边挖一挖,方便后续挖矿就是了。

  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两三年的时间。

  这些百姓足足有十几万之多,算上家眷,大概有个四五十万的数字。

  一年下来也是两三百万的支出。

  也得亏崇祯一直抄家,再加上杂货铺的营业额这才能在供养军队、供养科研的同时还能近乎于白吃白喝的养着他们。

  现在崇祯不打算养着了。

  辽东那边关宁锦防线已经成型,接下来也不是特别需要水泥。

  这时候,修建水泥官道就可以正式提上日程。

  之前在山西那纯粹是为了给山西百姓好处,才提前开始修建,现在崇祯需要的是全国性的水泥官道。

  这就需要大量劳动力。

  矿场那群白吃白喝白拿钱的百姓们无疑就是最好的廉价劳动力。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