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
作者:风之简      更新:2022-05-31 20:21      字数:4524
  两个多月的时间,老虎不在猴子称霸王,这样爽快的日子过久了,让他们膨胀的失去了清醒的认知。

  行事作风越发的张扬,习惯了当家做主的快感,怎么能忍受头上有人压着的时候。

  这一次的朝堂,康熙看着如同往常一般的跪拜,却明显感觉到不一样的地方。

  即使不想承认,也明白自己真的老了,孩子们日渐强盛,再不弄个章程出来,真的要乱了。

  下朝后,胤礽和几个兄弟邀约,一同出宫喝酒。

  不管关系如何,表面的功夫还是要有的,再说这种事从前也没少干。

  好在宁昭从不管男人之间的这些事,任由其发展,无论是谁当上皇帝,在位置没坐稳之前,是不会超兄弟下手的,至少能安全一段时间。

  实在不成还能去海外,大清虽然强盛,但也并非是唯一的选择。

  可没到那个地步,谁都不想灰头土脸的逃离。

  这种想法只是闪过,尽可能还是留在大清朝,盛世之下,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

  原以为康熙要有大的举动,没成想一点动静都没有,也不知这葫芦里买这什么关子。

  宁昭在年后又接到了一封来信,杠杠那边已经在着手经商的事,最后还是选择了草原上最多的牛羊、奶制品的生意,组建了一支走商的队伍,后续发展还有看实际情况。

  能够有一个好的开始,慢慢尝试,总能摸上门道儿。

  宁昭没想太插手那边的事情,毕竟胤礽是太子,若是传出勾结蒙古,不说那几个兄弟,就是康熙也会心生忌惮。

  而一边的木木和工工,小日子过得比她还悠闲,若不是京城局势不明朗,她们都想将搜集到的宝贝送来一份,暂时先屯着,感情方便自由发展,有木木这个姐姐,以及全嬷嬷的照看,大致上不会出现问题。

  在这方面,宁昭的做法和都是一贯的样子,相处的好不好,全看两人自己,毕竟往后的日子不能替他们过,大致的方向给定好,分分合合也不是常态。

  最后能经历时间的洗涤,留下来的也许就是认定之人。

  在这个盲婚哑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出于信任和爱护,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是她的底线。

  好在几个女儿都不是恋爱脑,没有闹出鸡飞狗跳的事情来。

  想到胤礽还被蒙在鼓里,莫名的有几分心虚,还是决定对他好一些,争取做个贤妻良母。

  朝堂之上商定,禁赴南洋贸易,赴东洋者照旧。

  透过宁昭时常讲一些经商贸易有关的话,胤礽也知道其重要性,在场堂之上据理力争,只可惜还是没啥用。

  当天夜里,又缠着宁昭说了好久的心里话,有想法却不被采用,憋屈感是少不了。

  但那颗心她能感受到,这就是上位者的好处,也是皇权下的弊端。

  对于这些宁昭心里都明白,却无法改变,这个时候除了宽慰耗能做什么,万事想开点,别气着自己。

  道理都懂,可当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还是会难受。

  因为放任他发泄情绪,宁昭一早醒来,耳边还在嗡嗡作响,整晚留下来的后遗症,顶着两个黑圆圈,打着哈欠的等着宫人梳妆。

  今日又是请安的日子,见到那些熟悉的面孔,也没啥好聊的,下面人见太子妃时不时打哈欠,也没敢放开。

  没一会儿就很有眼力劲儿的表明有事,希望能提前离开。

  正对她下怀,借机让众人都散了,晕乎乎的回到内室,衣服都没脱,倒在床上,被子一盖,现场表演秒睡。

  身后跟着宫女,当然不能打搅主子,放轻动作,将宁昭头上的发饰去掉,以免乱蹭的时候伤着了。

  整理好后,就退了出去。

  她们以为是昨晚主子爷折腾的太厉害,才会导致太子妃疲惫嗜睡,开心还来不及呢。

  弘祜来请安的时候,就被青染找了个由头给打发走了。

  等到人醒来,肚子饿的咕咕叫,抬眼看去才知道,已经到了午后。

  小厨房早就被着膳食,到是很方便。

  刚放下筷子,就听到有人来报:“程庶福晋求见。”二格格的生母,除了偶尔接孩子来,没什么交集。

  正想出去走走,也就不将人请进来,带着人出去了。

  “参见太子妃。”宁昭说到:“免礼,本宫正要出去走走,你若是不忙就一道儿吧!”程氏当然不会推脱。

  一行人走在后宫的小路上,迎面遇上了不少后妃,行礼时颇为麻烦,于是越走越偏,反倒是清闲了。

  “说说吧。”总不会是闲来无事,后院的女眷都知道宁昭最不耐烦,那些女人没有事来找她,喝茶聊天吗?

  “二格格年纪不小了,想请个教养嬷嬷......”要求还挺多的,但有前面那几个不省事的便宜儿子。

  她也不敢完全放手,教好了日后也省了不少麻烦。

  “本宫知道了。”这儿就是应下了,程氏忐忑的心终于放下,好一顿感谢。

  日后二格格多半也是要嫁去蒙古,就不能如同闺阁姑娘那般教导,正好太后病逝,身边的宫人应该不好安置,用来教导小格格正合适。

  不仅精通蒙语,对那边也很熟悉,太后身边的人见识不差,身份够高,完全符合程氏的要求。

  宁昭一路走走停停,心中已经有了想法,回到景澜院时,胤礽和弘祜都在等她,一家人依照默认的惯例,在一起说说话,聊聊遇到的事,不拘泥于表达方式。

  大多的都当个乐子听,准备一些坚果,剥着玩。

  两父子时不时耍个宝,颇有相爱相杀的气势。

  饭桌上的时候,宁昭提起了程氏的意思,结合自己的想法,胤礽没什么不同意,还主动揽去这件事。

  这种事确实由亲儿子开口比较好,虽然不大但涉及到太后那边,康熙多少回过问。

  以前她以为自己的智商还是不差,可涉及到朝堂上,才知道自己的脑瓜子不够用,主要是那么多关系和恩怨之类的,她完全记不住。

  何况还有表面的遮掩,实际上又牵扯到谁谁,或者过去的那件事等等。

  反正等她理清楚,事情早就有了结果,无异于是瞎费工夫。

  虽然有时候觉得胤礽的脑子很愚钝,但在很多的朝堂之事上面,还是可以看出康熙数十年的教导成果。

  父子两人的意见也会不和,弘祜自小聪慧,没有经历被打压的痛苦,身上的少年意气仍在,敢跟胤礽这个阿玛争论,还非要挣出个输赢来。

  常常气的胤礽想揍他,可想到他有皇阿玛和宁昭护着,还是没办法摆出当阿玛的威严来。

  这种较真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场生存,宁昭当面支持弘祜,私下里还是叫他去谈过,原来并非他不懂得圆滑,而是故意气阿玛。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认为自己的想法更正确,谁让胤礽一直不承认这个儿子早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呢。

  就连康熙在私底下都不止一次说过,弘祜比他阿玛聪慧的多,像他夭折的同母大哥,孝诚仁皇后所出的嫡长子。

  这是胤礽比不上,也永远不想触碰的点,身为亲密接触的宁昭当然知道,弘祜也看出来了。

  所以没有因为炫耀而不顾及,同时也想让阿玛承认他的优秀,还有部分逗趣的意思在。

  其实胤礽早就承认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可要想他亲口说出来,难啊。

  都是别扭的性子,也不知道是随了谁。

  自此就没插手这些,两边的抱怨都听着,面对胤礽的时候当然是站在他这边,面对弘祜的时候当然是站在他那边,反正都不得罪,活成了一个墙头草。

  像这种都在的场面,尽量不掺和,看戏不香吗?

  实在没辙就站在儿子那头,回去了再哄哄胤礽,有时候觉得自己也不容易,好在只生了一个儿子。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胤礽的太子之位越发像是个摆设。

  二月,翰林院检讨朱天保上奏八爷胤禩有觊觎太子之心,康熙帝于行宫训斥之,以其知而违旨上奏,实乃不忠不孝之人,命诛之。

  一下子所有人都看出来康熙对太子是真的失望了,而八爷的地位水涨船高,不仅是贤王的名头更甚,附庸者越多,民间隐隐流传下一任帝王非胤禩莫属。

  民心所向,自古以来胜算更高。

  眼见太子式微,胤禛再次找了上来,提议两人合作,先除去胤禩。

  闲人一个的他怎会同意,争来争去有什么用,只要皇阿玛在位一日,都别想蹦跶起来,他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无论外人怎么说,他都不在意,办好手里的事,熬着吧。

  按照宁昭从前透露出的口风,皇阿玛至少还有好几年,即使争抢左右还不过是太子,强盛或者式微有啥区别。

  这一点上宁昭真的误导了胤礽,毕竟时间在流逝,很多的事未必不会发生改变,但也算误打误撞,安分守己至少不会惹来忌惮。

  无关痛痒的轻视又有何妨,没到最后一刻,都只是皇子而已。

  四爷回府后又去了福晋的正院,看了一会儿小儿子,非常开心。

  要知道这个孩子日后对他登基帝位起了大作用,可不得好好照料。

  等奶娘将孩子带下去,才说出了这件事,乌拉那拉氏隐藏了太子早该被废掉的事情,胡诌了一个由头,包括钮祜禄氏。

  无论如何,大体的没有改变,那么胤禛登基的事也定然会如愿以偿。

  说多了,心里的那点不确定的苗头被压下,真的就以为事情会按照她所想象的发展。

  没有那些年的沉淀,陷入其中就没法跳出来,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过早的暴露只会适得其反。

  康熙的手里已经搜集到很多的证据,到头来才发现,胤礽才是最守规矩的,真是可笑。

  储君没有争夺之心,其他的儿子反倒处心积虑,明明个个优秀,但真正细细思量,大清的江山竟然没有人可以托付。

  这些年他的心思都放在前头的儿子身上,斗来斗去落成了这么个结果。

  后面的孩子既没有优势,也没有成长的时间,他的身子估计脱不了太久。

  这让他日后在地下,有何颜面去见爱新觉罗的列祖列宗,想到这里,不禁老泪纵横。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人进献了金丹,康熙很快就恢复了从前的状态。

  有了时间和经历,康熙的注意力逐渐移至十后面的小阿哥身上,试图培养出一个能接担子的帝位人选。

  这些想法无人得知,原本以为康熙撑不了太久,没成想大半年过去,啥事也没有,身体倍儿棒。

  那他们辛辛苦苦的准备不全成一场空,失落的氛围弥漫在几位皇子府里。

  十月,康熙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进军青海。

  虽然面容被毁,反倒促进了其沉淀练习,不久后的大将军王将更加耀眼夺目,不负盛名。

  十四爷被重用,八爷一党当然高兴,也完全不需要防备,毕竟胤禵没有登位的可能,反倒是他们的助力。

  而同母的兄长四爷,活脱脱的被气得想掀桌子,四福晋好久才安抚下来,详细的解说了这个小叔子,想要攻克也不难,关键点在德妃身上。

  虽然不太能想得通,但有乌拉那拉氏的保证,这件事就交给她去办了。

  接着又命翰林、科道官入值,命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誐、皇十二子胤祹分理正黄、正白、正蓝满蒙汉三旗事务。

  这一系列操作,让人晃了眼,那些不受重视的皇子,竟然一下子被扶持起来了,让这场持久战陷入了迷乱中。

  只有少数人看出了一点端倪,其中就有胤礽,毕竟他是康熙一手教导出来的,只要脑子不发抽,智商还是在线。

  乱了才好,不乱皇阿玛的睡得都不安稳。

  而宁昭也敢大意,虽然猜测康熙是服用了鸦片,但没有证据,也没敢说出来,只让这对父子稳住,不要馋和。

  其余的就慢慢看吧,闲下来的胤礽正好可以做些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