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密藏拖雷
作者:新刀太子      更新:2022-05-31 23:23      字数:3150
  哈拉和林城,很多基础设施没有完成,这里的斡儿朵更大更多,远远望不到边,遍布在草原山上山下各地。

  前来接驾的诸亲王、公主和主要将军、宗主部族等早已等候在城外,窝阔台下了金帐,接驾的诸亲王、公主和主要将军、宗主部族等数千人连忙下跪行礼。

  窝阔台眼含热泪,宣布拖雷逝世的消息,诸亲王、公主和主要将领、宗主部族等数千人惊愕不已,失声痛哭。

  拖雷灵柩由众人扶着灵,由十头大牛拉着向各个大斡儿朵(斡儿朵是拖雷生前的宫帐,也是其主要妻室所居之宫)而去。

  成吉思汗去世时,灵车运到位于克鲁伦河上游的皇家大营后,成吉思汗去世的消息才得以公布。

  成吉思汗的灵柩被轮流放进各个斡儿朵。

  诸亲王、公主和主要将领得到拖雷发出的讣告后,立即从这个庞大帝国的各地前来奔丧,哭泣着向灵柩告别。

  据说远道者走了三个月才赶到。

  拖雷之死,是在灭金北还的时候去世的,窝阔台早已经发出讣告,远在外面的主要宗主将军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哈拉和林城。

  蒙古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丧葬仪式。

  蒙古葬俗,因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所决定,草原上的蒙古族人们的葬礼极为简单,一般不设灵床,没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放哀乐。

  传统的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

  土葬,以前多为王公贵族选用。

  开挖坟坑时,最浅也在九尺以上,挖坑时的草皮放在一边,等把尸体埋好后再将草皮移回。

  不久,草又重新长满原地。

  若怕以后记不住地点,就在地面上垒几块石头做记号。

  火葬,是随着藏传佛教进入草原后出现的一种丧葬形式。

  喇嘛死后多用火葬,一般都在野外进行,火化的同时立墓。

  随着时代的进步,蒙古族人的葬礼也以火化居多。

  还有一种,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一直到掉下来为止。

  然后将尸体置于荒野,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能进入天堂。’

  因此,即使成吉思汗这样显赫的帝王或者元朝历代皇帝,也都没有留下豪华的陵墓和陵园建筑,使得“成吉思汗陵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天子无论死于何地,都要运往漠北肯特山起辇谷(成吉思汗时称为不儿罕山,位于蒙古国北部中央省和肯特省,蒙古圣山,不儿罕山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安葬,葬处是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

  元代诸帝除宪宗蒙哥葬地不详外,其余皆葬起辇谷。

  据史书记载,1226年,成吉思汗以抗命之罪领兵亲征西夏。

  经过所向披靡的一系列征战,成吉思汗就已感到身体不适。

  弥留之际的他,让儿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号令天下,并让诸子立下了拥护窝阔台继承汗位的文书。临死前,他又对窝阔台、拖雷以及诸大将嘱咐了深思熟虑的灭金方略,并特别叮嘱他们,他死后先不要为他发丧举哀,以免让敌人知道他已经死去。

  根据成吉思汗的遗命,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秘不发丧,将装有成吉思汗遗体的棺木用毡子裹起来,秘密放到用12头犍牛拉着的大车上运往葬地。

  为了不走漏半点风声,送遗体的灵车,沿途所遇,不管男女老幼,全部杀死。

  实际上这也合着一种古老的风俗,为死者寻找其在阴间的奴仆。

  尤其是当西夏国王带领众臣打开城门向蒙古军投降时,蒙古士兵如恶狼般扑上去,将人统统杀尽,把整座都城夷为平地。

  蒙古兵在杀死这些人的同时,还杀死这些人的牛马牲畜,边杀边说:“到阴间侍奉我主去吧!”

  因此,沿途所遇人畜均成为刀下之鬼,彻底杜绝了走漏风声。

  那么,成吉思汗为什么要实行如此诡秘残酷的密葬方式呢?

  这与成吉思汗残酷的征战和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有关。

  首先,成吉思汗清楚地知道,无数生前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其身后的坟墓往往遭到肆无忌惮的破坏,盗墓者或者是因为攫取墓中的财宝,或者是一种政治上的仇视。

  作为杀戮无数的残酷征服者,成吉思汗有着无数的仇敌,为了免遭如此厄运,选择秘葬理所当然。

  其次,蒙古族早期信奉的萨-满-教认为,生命是生、死、再生的过程,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死后回归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且人间万物都有灵和灵魂,人的灵魂藏在人内。

  据说,蒙古军曾征伐2500名工匠为成吉思汗陵建造陵墓,完工之后,800名士兵将所有工匠集中在秘密处杀死,然后,这800名士兵也被全部处死。

  所以,成吉思汗墓到底在何处就彻底地成了“天字号”的秘密。

  除此之外,成吉思汗(后来的蒙古大汗,元朝皇帝等都是)密葬后的处理方式也是他的陵墓不知所终的一个原因。

  据说,蒙古诸汗下葬后,会驱驰庞大的马群在其葬地来回狂奔,扫灭踪迹,然后派重兵守卫,方圆数十里内均为禁地,不准任何人靠近。等到来年草木丛生,人马散去,根本无法辨认墓葬所在。

  关于此点,《蒙古秘史》上就有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直到地表不露出任何痕迹方可离开。

  南宋彭大雅撰写的《黑鞑事略》则记述:“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若或没真(铁木真)墓,则插矢以为垣(阔逾三十里),逻骑以为卫。”

  就是说成吉思汗墓的周围插箭矢为墙,围成了一个方圆三十里的禁区,设有骑兵守卫。

  另据元末叶子奇的《草木子》记载,成吉思汗下葬后,除马匹踏平墓地外,为便于日后能找到墓地,“国制不起坟陇,葬毕,以万马柔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

  在成吉思汗的坟上,面对着一头母驼,杀死了一只驼羔,将羔血撒于其上,并派骑兵守墓。待到第二年春天小草长出以后,墓地与其他地方毫无二致,无法分辨出墓地所在,守墓的士兵这时才撤去。

  成吉思汗的后代想念他的时候,就让被杀驼羔的母驼引路,如果母驼久在一个地方徘徊、哀叫,就说明这个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元朝的蒙古人也流行殉葬,比较多的殉葬方式是用财物或者小动物殉葬,少数有权有势者则会用人殉葬。

  不过从发掘出来的元代古墓群里的陪葬物品可以看出,元朝已经有了用石人代替活人殉葬的方式。

  在多伦砧子山和一棵树元代古墓群、ZLQ羊群庙元代祭祀遗址及墓葬出土的殉葬品中,就发现有用来殉葬的石人。

  在元上都遗址文物陈列馆院内,有三尊汉白玉石人雕像,它们便是元代墓前的殉葬品。

  石像雕刻栩栩如生,每个“人”都身穿绸缎袍服,脚蹬蒙古靴,腰带上还系有蒙古刀、打火石等饰物,甚至连手上戴的镶宝石戒指都能看出来,可惜的是,这些石人都没有了头,估计是因为某种原因被外力所毁。

  现在普遍施行土葬,给死者更换新衣,或裹白布,也有净身涂酥油者,连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棺后请喇嘛念经。

  之后前去墓地埋葬蒙古族从远古时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与火有关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洒水、扔东西,更不能吐痰或将火踩灭,甚至不能在火盆上烤手。

  待客的礼仪蒙古族自古有“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

  蒙古族部落从额尔古纳山林西行,到了孛儿罕山(今肯特山)东麓的斡难河、客鲁涟河驻地游牧。

  从这个时候起,位于西方的孛儿罕山就成了蒙古人祭拜的圣山。成吉思汗每次经过这里都将帽子夹在腋下,合十俯首,向孛儿罕山叩九次头,祈求保佑。

  以西为大,生活的场所也是以西为大,按辈排列。

  房屋(包括毡包)及坐席也都以西为大。

  长辈的住房要安排在西间。客人来了,不能坐在西炕上,吃饭时,客人要以礼请当家的长者入席,而且长者要坐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