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城濮之战(二)
作者:云垂天地间      更新:2022-06-01 01:05      字数:2231
  演习结束当晚子,子文宴请众大夫。大夫们在会上一致用赞美之词,恭贺子文发掘出一位杰出的将领。当时蒍吕臣称病缺席,他派刚刚行完冠礼的儿子蔿贾代替自己赴宴。

  蔿贾到来时宴会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迟到本身就是件非常无礼的行为,蒍贾却面色如常、毫无歉意。他向子文行礼后一屁股坐下来,旁若无人地大吃大喝,不时与身边的大夫们高声谈笑。

  子文的兴致马上就被他败坏了:这个毛头小子如果只是迟到也就算了,但是他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奉承自己,那就太过分了。因而子文十分不快地责备他,问他没什么不向自己道贺。

  蔿贾说:“夫子啊,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向你道贺。子玉这个人骄横狂妄,刚愎无礼,不可以治理国家。至于对外作战,他也就是统领一个军的水平,战车超过三百乘恐怕就回不来了。您真的忘了吗?去年他率领的那支军队,死于自己同伴手中的士卒比死在夔国人手里的还多。

  “您举荐子玉为令尹,说:‘子玉可以安靖国民啊!’他确实可以安靖国民,因为他施行的都是严刑酷法,国民不安即死。国民是安定了,军队却在国外战败,得与失哪个更大呢?这个失败可是您一手造成的啊!如果我现在向您道贺,那么等残兵败将返回国内的时候,我又能对您说什么呢?”

  蒍贾说完这些话,在场的人全都安静下来。(子玉伐夔的)丑闻被揭露出来了;虽然蒍氏与成氏不和已久,但是蒍贾公然挑起事端,却令所有人猝不及防。

  子文一时语塞,竟然不知道应当如何答复对方。直到去世之时,这段话一直在子文的脑海里萦绕,使他悔恨不已。这是他一生中犯下的唯一大错,也使得楚国一蹶不振,使楚国在其后的三十年里无力逐鹿中原。

  子文只看到子玉的正面,而蔿贾却看到了反面,如果他当时不是那么冲动武断,如果他再考虑周全一些,这个错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这正是高高在上者所犯的通病啊!

  秋,楚国三军悉起。令尹子玉率中军,大司马子西率左军,右尹子上(斗勃)率右军。楚成王御驾亲征,挂了个名誉总指挥的虚名,实际指挥权握在子玉手中。同时参战的还有郑、陈、蔡、许四国军队。鲁、卫虽然没有派兵,却密切监视着齐国的动向,并准备在齐国有所动作时出师干预。

  冬,伐宋联军包围商丘,宋国大司马公孙固带着急报日夜兼程赶到晋国。

  晋国人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原局势,并且已经做好了随时出兵干预的准备,他们缺少的只是出师的由头罢了。公孙固的到来引起晋国人极大的兴奋,晋文公立即表示将尽全力解救宋国。

  不过晋人私下里认为:救宋只是出师的目的之一,晋军还需要报复郑、卫、曹当年对重耳的无礼行径,但最终目的则是摧毁楚国在中原的地位,使晋国成为第二任华夏霸主。

  出师之前晋国还有件大事需要完成,那就是扩军。原来晋国自晋献公建立二军以来,已经有二十七年没有扩编了;晋国虽有三军之实,却无三军之名;而郑、宋、楚等国家早就实现了三军制。

  晋人随即在被芦举行了隆重的大蒐礼。大蒐礼属于军礼,它的表现形式是狩猎,实质内容则集谋事、练兵、任免官员为一体。

  晋人在被芦正式建立了三军六卿制。三军为中、上、下三军;六卿分别为中军将郤縠(上卿)、中军佐郤溱(亚卿);上军将狐毛(从此以下皆为少卿)、上军佐狐偃、下军将栾枝、下军佐先轸;六卿之下,赵衰为上大夫,担任三军司马。

  在讨论上卿人选时,赵衰说:“郤縠专于诗书礼乐,是有大德行、大城府的人,可以委以重任。”于是那位并不著名的老大夫便一步登天。

  稍后,晋文公想要任命狐偃为上军将,但是狐偃推辞说自己不敢超越兄长,结果狐毛就成为上军将了。

  再后,晋文公将任命赵衰为卿,但是赵衰则把爵位让与栾枝和先轸。晋文公又启用了年轻的荀林父(荀息的长孙)为御戎,并以魏犨为车右。

  出师前先軫说:“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就在这一次了!”

  前面说过,晋文公在即位伊始便开始教化国民,第二年就希望出师争霸。但是狐偃说,人民还不知道大义,不能安居守业。因此文公出师匡扶王室,安定襄王;回国后便致力于改善民生,人民知义,所以安于故土,不再四处流亡。

  晋文公再提争霸之事,狐偃则说,人民不知道什么叫做信,还不能使用。所以文公伐原,以此向国人展示信用。国人知信,商人经商不谋取暴利,国人借贷不必提供质物;从公室大夫到平民走卒,都把失信视为奇耻大辱,无赖们在晋国没有立锥之地,全都逃走了。

  晋文公问狐偃,这次可以使用民众了吧?狐偃说,还差最后一点,国民不知礼,没有等级观念,没有对位高者生出恭敬之心。晋文公于是举行了被芦大蒐礼,明确等级、职位、权责;使国民遵守国法军规,对命令不再产生疑惑和轻慢之心,最后才率军东征。

  后来晋国东征,结果使楚军被迫撤离谷城并解除对宋国的包围;晋军又击败曹、卫两国,迫使鲁国改变亲楚的立场;并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一战而霸。

  晋军总兵力为战车七百乘,步兵三万七千五百人;随军出战的还有允氏戎、姜氏、大戎戎等戎狄部落的辅助部队。

  晋军穿过太行险道进入河北平原,然后沿黄河古道向东偏北行进。军队在卫国都城楚丘北岸驻扎下来,晋文公向卫国派出使者,请求借道渡河。

  晋文公之心卫人皆知——晋人明知卫人不会同意还要做出的这些举动,其实不过是为了日后进攻卫国找个口实罢了。卫成公愤怒地拒绝了晋人的请求,晋人没有再次交涉,也没有强渡黄河,而是立即拔营、折返八十里,在一个被称为“南河(棘津)”的渡口南渡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