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晋平戎周
作者:云垂天地间      更新:2022-06-01 01:09      字数:1961
  鲁宣公去世后,太子黑肱继位,是为鲁成公。鲁成公年幼,登基时只有四、五岁,国政便完全掌控在季文子手中。

  鲁宣公十七年之时,周王室与盘踞在济源一带的茅戎发生了纠纷。茅戎于是派使者到成周去,希望用外交手段解决此事。

  但是一贯傲慢自大的周人却告诉对方:“周天子是全天下的王,王人怎么会和你们这些野蛮的臣隶进行磋商?你们只要恭敬地执行王人做出的命令就可以了。”

  茅戎上下大怒,随即对周人大打出手,王室也不甘示弱;双方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虽然每次战斗的规模都不大,但是争端却持续经年,给京畿地区造成了极大的不稳定。

  周王室渐渐感到力不从心。鲁成公元年(BC590)春,王室希望与茅戎议和,可是又不肯放下没人在乎的臭架子,于是请晋人来调停争端。

  三月初,周、茅戎、晋三国在徐吾氏部落所在地进行会谈,冲突双方都打算借着晋国的坡下自家的驴,但是又不肯轻易做出让步;因此谈判历经数日,结果仍不明朗。

  当时三国军队各自相距十里,形成了一个等边三角形的顶点,谈判地点则在三角形的中心。

  周王室的谈判代表是刘康公,他是个面带忠厚、心藏狡诈的人物。刘康公见茅戎军防守懈怠,决定趁机消灭敌人。他认为如果一战得胜,也就不必再与对方大费口舌了。

  内史叔服劝道:“背盟而欺骗大国,必然失败。背盟不祥,欺骗大国不义;神和人都不会帮助我们,我们将依靠什么取胜?”

  刘康公说:“那么请你把你的神请出来,我来问问他,我们应当怎么做他才会帮助我们?至于晋国人,他们不会站在戎狄一边对抗王室的。”

  叔服说:“夫子错了,是王室应当站在晋国一边,而不是相反;是王室正在对抗晋国,而不是相反。晋国已经成为实际上的华夏共主,王室才是那个寻求保护的人。寻求他人保护还要欺骗保护人,那不是找挨打吗?我们应当恭敬地执行王命并遵从大国的安排才对。”

  刘康公有些恼羞成怒,他说道:“既然是王命,戎狄和晋人都应当遵守才对!”说完他就把叔服请出大帐了。

  晋国代表瑕嘉也觉得茅戎的军纪过于涣散了,但是他没有义务提醒对方。为了避免发生意外,他要求对方把军队迁到远离东周军营且利于防守的地方去;稍后又把一部分晋军调到茅戎原住地附近,以防止王师挑起事端。

  上天跟刘康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晋人刚完成调动,刘康公的就下达了偷袭命令。当夜,刘康公率军悄悄行进,准备将敌人一锅端掉。

  但是他们在茅戎原驻地并没有找到敌人的踪迹,却在不远处发现了一座军营。周人以为自己原先的情报有误,便将晋营当成了敌营,将营外巡逻的姜戎骑兵当成了茅戎骑兵。

  刘康公一声令下,周军就对着友军冲过去了。晋军遭到进攻,稍稍乱了一下,很快恢复了秩序:指挥官镇定自若地发出命令,士兵们有条不紊地投入战斗。

  起初双方都只顾作战,无暇辨认对方的身份;但是晋军很快认出偷袭者就是王室军队,顿时气炸了肺。晋军不认为王师会犯下搞错目标那样愚蠢的错误,以为王师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自己,所以士兵们就像进攻顽敌一样凶猛地攻击周军。

  刘康公终于发现自己铸成大错,他想要阻止这场错误的战斗,但是晋军根本不听他的。他只好下令撤退(逃跑),王师溃不成军,晋军却紧追不舍。

  刘康公只好派人绕道去找瑕嘉;瑕嘉已经收到战报,此时正在赶来的路上。他碰到了周人的信使,得知事件发生的原因,不禁大骂:“愚蠢!荒唐!”

  瑕嘉火速赶到战场,这才阻止了部下们发疯似的进攻。刘康公垂头丧气地去见瑕嘉,向他解释说这只是一场误会。

  瑕嘉说:“我不在乎是否存在误会。但是您如果再阻碍谈判进程,致使我无法完成寡君交代的使命,我将如实回国复命。您无功而有过,还是好自为之吧!”

  刘康公懊恼不已,他被人抓住了把柄,又失去了手中的筹码,只好在后面的谈判中接受了对方的条件。

  前面说过,公孙归父在鲁宣公去世后逃到了齐国。他向齐国人透露了一些国家机密,其中就包括鲁宣公准备联合楚国伐齐的计划。

  齐国人对这个计划很感兴趣,国佐说:“齐楚的关系比鲁楚还要亲密些;鲁国能做到的,我们当然能够做到。鲁国既然坚定地与齐国为敌,不如联合楚国伐鲁。”

  齐顷公频频点头:“不错,伐鲁为名,抗晋为实。鲁国人这就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脸,寡人定要好好教育教育鲁国人。”然后他就派晏弱到楚国去请师了。

  这一年,鲁国继四年前实行“税亩”制后,又开始推行“丘甲”制。丘甲制属于军赋制,是鲁国系列制度改革中的一项。

  周代九户为一井,十六井为一丘,四丘为一甸。诸侯征收军赋以丘和甸为单位,每丘出战马一匹,牛三头;每甸再出战车一辆,甲士三人,步兵七十二人。鲁国实行丘甲制,就是将军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