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晋国迁都
作者:云垂天地间      更新:2022-06-01 01:09      字数:1947
  鲁成公六年(BC585)春,郑悼公到晋国朝见晋景公,公子偃为相礼官。两国君主举行授玉仪式时,郑悼公面带忧色而且站得过于靠边,以至于退一步就要从台阶上掉下去了。

  仪式结束后,士渥浊说:“郑伯自弃,恐怕要死了吧!他目光游移,行动匆促,不安其位,不可能活得太久。”

  六月,郑悼公去世,郑成公即位。郑人普遍认为郑悼公是死于自己那敏感、脆弱的神经型和不堪重负的小心脏。

  二月,季文子修了一座武宫,把在鞌之战缴获的战利品放进去,以展示鲁国取得的功绩。后人却说他不遵周礼:在别国的领导下取得的胜利不可以进行炫耀;立武要靠自己,不能靠他人。

  去年虫牢之会时,宋人曾以子灵之难为理由表示不能参会。晋人后来得知,宋人的话纯属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宋共公不想得罪楚国,也不愿意惹事上身。

  晋景公怒,他不能容忍诸侯开启欺骗盟主之先例却得不到惩罚,于是下令伐宋。三月,晋伯宗、夏阳说,卫孙良父、宁相,郑公子偃,伊洛之戎,陆浑戎入侵宋国。但是由于联军沟通不畅、行动缓慢,致使宋人提前做好了防御准备。

  某一夜,晋军驻扎在卫国针城郊外,针城没有对晋军设防,城门无人守卫,城上也没有几个士兵。

  夏阳说是个司法官,也是个喜欢做有罪推定的人,看谁都像敌对分子。他对伯宗说:“卫国人不恭晋命、拖拖拉拉,所以才贻误战机,卫人的罪行与宋人相当;应当对卫军进行惩罚。以我的意见,我们可以先进攻针城,虽然不一定能占领,但是可以多抓俘虏,有罪也不及死。”

  伯宗十分诧异,他说:“绝对不行。卫人信任晋人,因此不设防备。如果发动袭击,是背叛卫人的信任。俘获虽多,而无信用,如何来取得诸侯信服?”

  伯宗虽然阻止了一次灾难,但是消息却传到卫人耳中了,卫人立即关闭城门,大批军队登上城墙,士兵们紧张地注视着晋人。孙良父大怒,立即撤军回国。结果这次伐宋就变成了一场虎头蛇尾的闹剧。

  晋军无功而返,晋景公当时正忙于迁都的事情,也就没有追究指挥官的责任。

  晋国自建国以来已经经历过三次迁都。晋国最早的都城是唐(今翼城西),国家第一次迁都到鄂(今河津北),第二次迁都到曲沃(今闻喜县东北),第三次迁都到绛。

  绛在晋文侯时期便成为都城,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两百年间,晋国已经由汾水下游临汾盆地的一个小国扩张为东到河北平原、西至陕西韩城、南达洛水流域、北至晋阳(今太原南)的超级大国。

  绛都当时已经人满为患,城外也盖起了无数民房。都城的地理位置、规模、扩建难度等诸多因素都决定了它不再适合作为国家首都,君臣们于是开始讨论迁都问题。

  诸大夫异口同声地建议迁到郇、瑕之间。那里田野富饶而近于盐矿,于国有利,君臣安乐,不可失机。

  现场只有韩厥一言不发。晋景公宣布散朝,他向诸位大臣作揖后就退出去了。韩厥当时担任仆大夫,时时伴君左右;他便紧随晋景公来到后庭。

  晋景公立在寝室前停下来转身问:“夫子认为如何?”

  韩厥说:“臣认为不可。郇、瑕之间土薄水浅,极易藏污纳垢。污垢太重将会使人民心绪忧愁,心绪忧愁会导致体质羸弱,体质羸弱会引起风湿浮肿的疾病。

  “臣以为不如新田,新田土厚水深,有汾水、浍水冲走污秽;且那里实行教化较早,如果迁都新田,将有十世之利。山、泽、林、盐是国家之宝,国家富饶则人民骄逸;临近宝物则公室贫困,不可谓‘安乐’。”

  晋景公被韩厥说服。夏四月,晋景公下令将都城迁到汾、浍交汇处的新田,并将新田改为“新绛”。

  夏,鲁公孙婴齐造访晋国。晋景公对春天伐宋之事不满,于是命令鲁国继续伐宋。公孙婴齐无端又给自己找了苦差事,心中十分郁闷;而且这个命令做得过于随性,险些再次引发了一场中原大战。

  鲁成公接到命令后便召集了御前会议。大夫们在会上普遍表现出抵触的态度,他们说:“晋侯做得真是太过分了!宋国犯了什么大罪,竟然在一年之内两次被伐?晋人撇撇嘴,鲁人就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地去攻打一个友邦,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看来晋人还是觉得鲁国对楚国、齐国和宋国得罪得不够深,所以逼着我们多交几个投名状!”

  但是牢骚归牢骚,鲁成公不得不屈从于晋人的意志,派出由仲孙蔑和叔孙侨如率领的一支军队入侵宋国。鲁军劫掠了宋国的两个边邑,未做久留便撤军了。

  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强烈地刺激了楚国人的神经。子重说:“如果既不能惩罚郑国,又不能保护宋国,那还要我这个令尹何用?”他马上写了一份奏则,请求楚共王出师伐郑。

  秋九月,子重伐郑,郑国南部诸邑惨遭蹂躏。晋人不甘坐视,立即集合军队。于是晋国六军悉起,直扑楚军而来。子重见势不妙,便掉头向蔡国撤退。栾书命新三军驻扎在郑国待命,自己带领老三军追赶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