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临安杂事(三)
作者:我有懒猫      更新:2022-06-05 12:02      字数:2382
  “恭祝贾公重归朝堂。”

  此时的贾似道意气风发,爽朗一笑。

  这几日人人都来恭贺他,奉承他,他将高山叫来可不是为了听高山恭维他。

  他所关心的无非是高山带回来的东西,尤其是那些铁锭。

  那些铁锭没有一块流出,全部被贾似道命人送入官仓。

  还有那五百斤的乌兹钢,当那些钢锭交到那些老铁匠的手上,都说好多年了,再也没见到过这样的好东西。

  贾似道开门见山道,“你那乌兹可还有更多?”

  当日与那阿卜杜勒交易时,贾义并没有出面,从他口中也没出什么细节。

  高山只能告诉贾似道,这东西是产自天竺以西的地方,路途遥远,大食人千辛万苦从西方运来,并没有带多少,不过已经答应如果有机会会再运来。

  阿卜杜勒当时的表现感觉是有些为难,所以高山也没有强求,只让他尽力,毕竟渠道才是难求的。

  贾似道还想让他下次见到大食人的时候告诉他,只要能运来更多的这种钢,可以直接运来临安,甚至还可以那大食人他授官。

  而此事若能成,也能给他高山弄个官身。

  那蒲寿庚不就是个好例子吗?

  凡能够招邀番商入贡者,可补官。

  说不心动那是假的,虽然不可能有实权,但是若是有了这层身份,在外也好办事了些。

  高山满口答应,至于到时候怎么做,再视情况而定。

  贾似道又问起他要自立门户的事情,眼中满是审视。

  这件事情可不好说,给人的感觉就是刚用完人家,就要甩开人家。

  高山不过是个卑贱出身,与贾家结缘,才有了现在的一点点成绩,怕是有些得意忘形了,所以才有此问。

  贾似道在宦海中沉浮多年,旨在朝堂之上,这种小人物本不值得他关注,怎奈他那儿子与此人意气相投,原本只要他能够安心做事,也就罢了,现在才出去一趟,就要另起炉灶,之前再好的观感也要大打折扣。

  高山只能解释,不是他分不清轻重,感谢贾似道能够给他机会,他也证明了他之前说的话,海贸不仅仅是能够给大宋提供税赋,还能聚天下之物为大宋所用,缺什么,去交易,少什么,去购买。

  而且,不应该只局限于一家,他之所以要结社,一是为了能够给身边的人提供更多机会,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国家做事,国家缺什么,他就去买卖什么。

  贾家自己已经可以独自出海了,有过一次经验之后,只要按图索骥,逐渐扩大船队规模即可。

  也不用担心会相互竞争掣肘,海外市场庞大,不是谁能一口吃下。

  高山并没有多机敏,别人说他聪慧他也从未当真,再说下去,自己怕是要词穷了。

  他想了想,给贾似道提出了一个问题,以期望分散贾似道的注意。

  “贾公,您可知要如何才能让所有的商人都能为大宋效力?”

  贾似道听到高山竟然反问自己,笑了,“许以厚利,优者给予官身,辅以朝廷政令,商人怎敢不云从。”

  “道理是如此,朝廷也是这般做的,但是如今朝廷缺铁,却未见有多少商人贩铁归来。”

  正如高山答应将阿卜杜勒引荐过来一样,先不说他还能不能贩来乌兹钢,当他得到了官职之后,他是否还会愿意再千里迢迢冒着巨大的风险继续做这种买卖,难道像蒲家那样从南洋贩运香料不好吗。

  贾似道听高山说完这些,也陷入了沉思,他总不能将商人扣住,逼迫他们必须买卖什么货物吧,那岂不是要闹得人心惶惶、物议沸腾了。

  他才将起复,屁股都还没坐热呢。

  贾似道心想,既然高山能问出这样的问题,那么他一定有想法,便让他试言之。

  高山哪里有什么新奇的办法,不过老一套,关税调控。

  宋朝的海贸是从贩来的货物中采取十抽一来进行完税,而且只征收进口货物的税,当然不是说要征收出口税,一般也不会征收这种税,那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

  高山只说,对于国家缺少的货物,可以减免税赋,对于国家不缺的东西,可以调高税率,对于国家无用的东西,甚至可以征收重税,这样商人无利可图,便会减少贩卖这种货物。

  海贸货物的税收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国家需要适时调整,商人逐利,什么东西赚钱就买卖什么,要让商人跟着国家的脚步走,而不是商人想如何就如何,这样才能让商人为国家所用。

  高山临走前还说了一句这个税率的调整不能随随便便决定,必须经过缜密的筹算,而且不能朝令夕改,每次调整要预留出一定的时间,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至于其中细节,就让贾似道和朝中诸位相公慢慢商议。

  留下苦思的贾似道独自一人在书房,高山走了。

  这是一个宏大的问题,不是高山能说清楚的,也不是贾似道一个人能想明白的。

  他走出贾府,算是松了口气,这事算是糊弄过去了,他能如此轻松的走出来,想来贾似道也没有真的要追究的打算。

  只是没能再见到贾蕙还是让他有些失望。

  贾家人没有像数月前那样再将高山留在府中,贾义也不知去了哪里。

  无处可去的高山只能在临安城中闲逛,临安还是那般繁华,并没有因为北面的战事而收到丝毫影响,下层百姓只是在忧心自己的生计,上层人也只是只顾自己的享乐。

  高山只觉得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就像早日离开。

  走着走着,他转到了报恩坊,来到了王婆子的鱼汤店。

  远远地就看到了郑旦生正在忙碌着,他似乎过得很充实,脸上也有肉了,也红润了。

  “王干娘,来碗鱼汤!”

  “哎哟!是小郎君来了,快请坐,旦生,快弄完鱼汤来。”

  “王大哥呢?”

  “说是有事要办,出去了,瞅这光景差不多也该回来了。”

  王顺应该是要办那招募人的事情,关键是要说服人家愿意迁移家人,都是一起的伙伴,应该一切顺利吧。

  王顺没有什么家人,也就眼前这个王干娘,不知道她能不能受得住海上的颠簸。

  “三郎来了。”

  王顺一脸喜气的走进店里,想是事情已经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