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俍兵
作者:我有懒猫      更新:2022-06-05 12:07      字数:2383
  最终,梁公权没忍住将那名内官给臭骂一顿,那内官脸色极为难看,最后不愿见人,将诏书塞给梁公权,自己躲在了船舱之内不出来。

  他可不敢在这件事上使性子,甚至干脆不宣布旨意。

  就算他回去之后进谗言,说高山怎么怎么不好,藐视朝廷,不接受旨意,那样他只会更加倒霉,最轻也是被打板子,往死里打的那种。

  梁公权将那块黄布直接转交给高山,再没有说什么接旨的事。

  高山的想法就是默认,但不说出来。

  名头我用着,但是我却不承认身份,用这个身份,可以多做很多事。

  三个字,高山只想要最后一个字。

  当然这是后话。

  在绚烂的烟花绽放下,河畔城迎来了狂欢。

  期间梁公权转交了一封信给高山,看完之后,只能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大宋这间破屋子,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

  可是自己已经和大宋的关系太过密切,只能能多帮点就多帮点。

  广南西路没了一半,正常来说,这就是叛乱,必须派兵镇压,可文天祥不敢。

  因为无兵可用。

  文天祥又来借兵了,说要的不多,只要三千人,想着以高山军队的实力,想要守住韶州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这是第一次要求高山在大宋国土上长期驻军。

  对于大宋来说,面对高山时已经很屈辱了,又是许诺称王,又是将全国的贸易让高山垄断了。

  一国宰相级别的高官,亲自写信寻求别国军队进入自家领土,帮助防御外敌,这是极其少见的。

  同时也证明了大宋已经快不行了。

  别看乐清那边取得了算是重大的胜利,然而还是在高山的帮助下,才能在减少损失的情况下,将城池拿下。

  现在已经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地步了。

  福州城内异常空虚,所有的兵卒已经都派往前线,城内只有一千多仪仗兵,损失有人偷偷登陆的,可以轻而易举将小皇帝抓到。

  而本来计划再从广南路抽出万把人支援乐清方向,现在好了,不但兵没了,还要从其他地方抽调一部分兵力西进,防守西面。

  文天祥现在征兵已经没了标注了,只要还能跑能跳,又愿意为国家效力,吃这碗饭,都可以参军。

  韶州的肖国华有苦难言,看着这样的援兵,他能怎么办。

  还好韶州方向,蒙元大军已经停下攻势,让他得到了几个月的喘息的机会。

  然而,肖国华给文天祥出了一个主意,引进火药武器。

  火炮不要想了,不说送过去要到什么时候,单单说这价钱也不是他们能够负担得起。

  他让文天祥找到高山,要手雷,要大量的手雷。

  派兵是不可能的,贩卖武器倒是不错,军火贸易的利润好得令人。

  高山同意提供五千枚第二代手雷。

  现在手雷已经改进到了第四代,出现了明确化分工,有防御性质性的手雷,拳头大小,还有就是常用带有木柄的进攻性手榴弹,这是学习后世的经验。

  第二代的手雷虽然偶尔会在爆炸过后,从中间炸成两段,可这一代手雷也算是为高山打下了周围大大领土的功臣。

  相信以肖国华对手雷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一定能够很好的利用。

  所以高山没有拒绝,可一味的防守太过被动。

  肖国华跟着贾义学习了那么久,或许可以让他走出去。

  “梁中官,给我说说那些广南西路兵。”高山很好奇,那些人是什么样的人。

  曾经有一支强兵就出自这里,这让他非常感兴趣。

  如果能够招募到一支这样的军队,将会使自己如虎添翼。

  因为最近半个月没有船只来往于广州,所以他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

  梁公权脸色微变,想着该来的还是来了。

  刚到河畔城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讲了一下吴家码头被抢的事,又说已经将事情解决,并且赔偿了一定损失。

  他以为高山真的生气了,只是没有明说,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冷汗都冒出来了,赶紧赔笑道,“殿下,这事的确是我的责任,没有看顾好吴家,致使…”

  “呵呵,我并没有怪你的意思。”高山打断他要往自己身上揽责。

  梁公权身为广州市泊监,的确有这样的职责,真要追究,的确难辞其咎。

  梁公权一愣,不是要怪自己,那是何意?

  高山接着道,“我对这些广南西路兵很敢感兴趣,你给我说说,他们都是从哪征到的?”

  高山就关心其中细节,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所想的。

  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俍兵,这是最大的可能。

  “那些人多是山民,是各地土司的家奴,文相公正是看中当地民风彪悍好武,喜欢争强好勇,若是能训练得当,一定可以练出一支精兵。相公本意是从普通山民中征募,可当地官员最终只能从土司手中接受回来一千多土司兵,土司不让官员进山。”

  土司就是山民中的土皇帝,掌控着山民的生杀大权,有着绝对的权力。

  土司为人好些的,还能将山民当做自己的子民看待,不会过分剥削山民。

  可更多的是将山民当做自己的奴仆,山民也对土司唯命是从,不敢反抗,否则家人将活不下去。

  高山心中一喜,有五成的可能,断定这就是俍兵的前身。

  俍兵是在明中期才出现。

  本来是这些地方的土司经常叛乱,或者是有呼啸山林的大匪巨寇起事,将地方上搞得一团糟。

  于是,本着以毒攻毒的思想,明朝廷招募大量的亲明的山民组建“俍兵”,去对抗同样彪悍的叛乱者。

  本来这些俍兵也只是相当于地方上维持秩序的武装力量,然而俍兵的战斗力让明朝廷印象深刻,所以明朝廷开始频繁将俍兵调出到外地征战,不但参与到剿匪这类的战事,让他们开始真正扬名的是清嘉靖年间抗击倭寇。

  当时出征前有言在先,可死不可败,因此作战非常英勇。

  只是因初次对战倭寇,初次交手,并未有什么惊艳之举,但是很快就找到了倭寇的弱点,一战成名,一次性将倭寇斩首一半。

  然而,因为“传统”,为世人所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