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我的前半生
作者:杨家次子      更新:2022-06-06 09:03      字数:2318
  李茂走了,带着他那群警察小弟离开了何崇楼。

  临走的时候,还不得不赔笑、

  没办法,你以为他爹还是当初大清朝时期,那个风光无限的李大人?

  那都是过去式了,现在的李仁杰只是个富家翁,李茂也只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小队长。

  再就是啊,这个小队长是随时可以被替换掉的。

  不过他走是走了,倒是了一个笑话。

  这个笑话是什么呢,自然是由杨小秋的二师兄,张维明引出来的。

  就是你抓张治宪,关我张维明什么事儿?

  反正瞪李茂一走,大家都是直接乐出了声来。

  这自然是一个插曲,虽然这个插曲很危险。

  李茂的到来又离去,并未影响到大家的心情,相反,大家的心情还是非常愉悦的。

  而饭后,杨小秋主动问起了张维明什么时候离开。

  张维明给出的答案是初三就会走。

  初三就走,今天初一,明天初二,后天就是初三了。

  大家自然舍不得,可也知道张维明在做什么,自然不会留他。

  张维明也像大家保证,过年如果允许的话,一定会每年都回来的。

  可能就是人到中年,突然就会觉得,家人和朋友无比的重要。

  特别是张维明,现在已经四十四岁了,他比杨小秋大五岁嘛,杨小秋这年一翻过来,都三十五了,可想而知何等的可怕。

  可是啊,也要理解一下。

  毕竟人一到中年,都会想着感慨一下这个世道,感慨一下人生和感慨一下当下的现状。

  倒不是说现在过得不好,也不是说现在过得很好,就是对前半生要进行一个总结。

  总结自己的前半生,我的前半生有什么遗憾,有什么后悔的,有什么是做的对的,都是一个总结。

  反正啊,真的,人到中年很复杂的。

  初三,张维明坐火车低调的离开了。

  这是1919年的农历正月初三,时间过得好快,杨小秋来何崇楼这是第十九年。

  十九年啊,十九年的岁月真的不是那么青春了。

  其实张维明这次回来,主要是有两件事儿。

  第一件事儿确实是为了回来过年,可被孙文先生知道他打算回BJ以后,就让他去做一个任务,那就是关于南北和谈的问题。

  去年,按照阳历来算,巴黎和会上,战败国德国在会外听候发落,苏俄则没有被邀请。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和?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是控制和会的三巨头。

  顾维钧也在这次的和会上,临危受命,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各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

  而日本代表完全处于劣势,各国首脑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形势对中国本来十分有利,可小顾还是小看了这群资本主义国家的嘴脸。

  反正啊,现在北洋政府是不可信的,至于南京政府,对于杨小秋而言,虽然孙文先生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可孙文先生他始终还是太软弱了,否则也不会出现袁世凯这样的人。

  而更加不会出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

  而南北和谈,就是南京政府要和北洋政府进行何谈。

  何谈的内容,自然是要允许一个国家有两个政府。

  可是这怎么可能,一个国家要是有两个政府是非常恐怖的,那么国际大事的时候,究竟是听北洋政府的还是听南京政府的?

  所以在这一点上,杨小秋认为孙文先生还是太天真了。

  北洋政府,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即便表面答应,私底下也会做文章,绝对不会允许这件事情成功。

  当然,这件事情杨小秋关注是关注,他没有办法去影响什么,去做什么。

  何况,他现在还在北洋政府的管辖范围内,有些事情可做,有些事情不能够做,他也是心里有数的。

  何崇楼正月初七继续开园,杨小秋配合何崇楼再次来额一出经典的老戏,叫做《北天门》。

  说《北天门》你可能不知道是什么,可说《四郎探母》你肯定就有印象了。

  北宋时期,杨家为抵抗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南侵,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演义出了一个个感人的英雄故事,至今在民间流传。

  北天门取材于杨家将故事,但情节却与《杨家将演义》有所不同。

  小说中的杨四郎战败被擒后降辽招亲,是为了伺机报仇。

  后来果然策应宋军破辽,成为了英雄。

  不过写这出戏的作者却在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有意淡化战争气氛,重点渲染人物之间的人伦亲情,因而长期以来对此剧褒贬不一。

  贬之者认为:这出戏同情和美化了“叛国投敌”的杨四郎,宣扬了“叛徒哲学”,有辱杨家将“一门忠烈”的形象,应当否定,甚至禁演。

  而褒之者认为:杨四郎的“叛徒”罪名,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属于“冤假错案”,应予平反。

  尽管对该剧的思想倾向有不同的评价,但褒贬双方对《四郎探母》的艺术成就都一致公认。该剧结构严谨、情节顺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对人物感情的描写,很有深度,在“人情”二字上做足了文章。

  反正这出戏啊,杨小秋非常喜欢。

  主要原因,自然是人情世故这四个字。

  还有便是他非常喜欢杨家将这个故事,他也姓杨,小的时候还说过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人。

  他也相信,姓杨的估计都这么干过。

  这出戏自然是他出演杨四郎了,可杨小秋有点遗憾的就是他身子有点单薄,看起来撑不起这样的角色。

  可实际上,杨小秋演起来一点都不单薄,相反,拥有了属于他的韵味。

  也就是说,他的杨四郎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也不会让人失望的。

  虽然说杨小秋最适合演旦角,可他更希望自己是每一个角色都能够演。

  角色无大小,他也不一定非要演主角,这就是他现在的魄力。

  可是啊,他不演主角,别人不爱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