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急需人才、南北两榜
作者:冯妙指      更新:2022-06-06 22:05      字数:2632
  燕京城

  “陛下今年不回临安府么?”刘秉忠来到广寒殿内参见赵诵。

  赵诵笑着说道:“去年过年是在许州,今年恐怕要在燕京了,等北方局势稳定的时候再说,如今北方各地最要紧的还是恢复农业生产,否则到时候等蒙古大军南下,朝廷要对付的可不仅仅是蒙古人了,恐怕要造反的是老百姓了。”

  刘秉忠知道皇帝勤政爱民,不过离开中枢这么久,他也担心朝廷的局势会发生变化。毕竟现在朝廷的都城还在临安府,而临安府与燕都府相差的距离也有上万里了吧。

  这一南一北的,有时候朝廷的政令很容易传递不过来,即便到了这里,也会大大影响时效性。

  更何况要是朝廷有人作祟,那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候刘秉忠私下和皇帝谈起了此事,将他担忧的问题都提了出来。

  赵诵对刘秉忠道:“刘先生,我也想回临安,和妻儿老小团聚,不过朕身为皇帝,要为国家,为百姓考虑,所以朕打算今年还是不回去了。如今先要将北方稳定了再说。至于迁都的事情,等到燕京城营建好后再考虑,一切还得慢慢来。”

  “如今忽必烈虽然北伐和林,但他的势力还是在北方的,特别是在开平城,这里地处漠南地区,对燕京的威胁很大,蒙古人随时都会越过燕山南下的,到时候中原就又会起干戈了。朕担心若回到临安,将士们就会失去主心骨,所以朕要守国门!”

  刘秉忠觉得皇帝说的一切都在理,丝毫都没有反驳的理由。现在的国家形势确实如皇帝所说的那样。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就在这个时候,王安进来了。

  见到王安的一刻,赵诵就知道和林城内一定出了什么大事件。

  下一刻果然就听王安道:“陛下喜事啊,如今蒙古人拥立了出木哈赤为新的蒙古大汗,我们计划算是成功了一小步了。”

  赵诵点点头。

  见到皇帝也只是点头表态,王安不清楚皇帝的意思,他接着又说了一句:“陛下,只是出木哈赤是否是忽必烈的对手,恐怕到时候我们还得撺掇蒙古人另立蒙古大汗。”

  赵诵没有说话,静静地听着王安说着。

  刘秉忠此时冷静分析道:“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人的势力太弱了,他们就算有心,也不敢明着和忽必烈对干,生怕被忽必烈代表的拖雷一系势力连根拔起。”

  这时候杜子如道:“多疑的忽必烈不知道会不会怀疑到旭烈兀的头上,毕竟旭烈兀和他是穿同一条裤子的,如果能挑拨忽必烈和旭烈兀的关系,我们的计划才成功了大半。”

  文天祥这时候说:“确实如此,这得看忽必烈怎么想了。”

  “......”

  “......”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开始议论纷纷起来,顿时广寒殿内一片喧嚣之声。

  此时赵诵对众人道:“诸位爱卿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具体还是要看忽必烈怎么想,我们在这里说说也没用。”

  接着赵诵就说:“也罢,就先不讨论这些了,今天找你们过来,还是因为国内的事情。”

  “既然是国内的事情,那么现在最要紧的还是朝廷安定各地。如今我朝成功收复中原以及北方地区,但是地方太广了,很多地方,官员的治政经验还不够,老百姓的生活还是很不稳定。”

  众臣听了皇帝说的,也是有所体会,毕竟今年北伐朝廷收复了不少地方。有不少地方经历过战乱之后还没有恢复生机。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安置人口、开拓荒地、发展民生、教育百姓。”

  紧接着赵诵对前来的刘秉忠等众人道:“现在大宋最缺的就是人才了。朕希望你们多推举一些人才给朝廷。”

  刘秉忠、文天祥等人听了之后便开始绞尽脑汁给赵诵提供人才。

  他们当初都是金莲川幕府中的一员,同样也是北方儒学的推导者,更是太极学院的创造者之一,当年可是在蒙古统治者面前推崇儒学,保护了不少差点被杀的大儒、书籍以及、教育了一大批的学生,如今他们都在大宋朝的北方各地为官,推行德政、仁政。

  之前他们已经提供了一部分给皇帝,不过基本上都用到各地去了。

  没想到这次皇帝还需要更多的人才。

  这时候赵诵对刘秉忠等人道:“只要对大宋有帮助的都行,不管他是做什么的,都可以,但首先这人要行的正。”

  听了赵诵说的,刘秉忠他们开始思考哪里有可用的人才。

  书院的士子那些自然也是一部分。

  毕竟朝廷要想得到北方士大夫的认可,就需要从这些士子中取士。

  刘秉忠说:“陛下不如明年在北方恢复科举制度,开科取士。”

  听了刘秉忠提议的,赵诵道:“这也是可以的,不过朕现在就要一批,明年的开科取士那就明年三月春天的时候举行,现在的话还要在各地多修学校,招收学生,教导儒家典籍以及新学体系。”

  赵诵这时候又有疑问,毕竟北方经历了这么多的战火,民生遭受了破坏,连学校都没有多少,他问刘秉忠:“若朕明年开科取士,刘先生,你们觉得北方士子入仕途的可能性多大,和南方士子一比,不就没有丝毫优势了么?”

  被赵诵这么一提,刘秉忠瞬间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之处。

  毕竟当年忽必烈虽然推崇儒学,但儒学的发展也只有短短的十几年。

  比南方来说,差的不是一丁半点儿,而且和南方的士子一道参加科举,按照朝廷名次排名,北方士子势必寥寥无几,这对北方士子不是很不公平么?

  刘秉忠居然忘记了还有这么一档子事情。

  实在是失察啊!

  不过因为有忽必烈推崇儒学的发展,所以北方地区的儒学发展还是挺快的。

  眼下在燕京、平阳两地有不少编经史子集的机构。

  ......随着大宋统一中原,军事征伐就应该转为政治上的治理,以文替武,研习儒学,诵圣贤之书。

  看到刘秉忠等人还在思考事情的严重性,要想出解决办法的那一付挠头的样子,赵诵转身对刘秉忠一众人说出了他的想法。

  刘秉忠尚未听完就惊讶道:“陛下,这样也可以?”

  其余人也是同样的疑惑。

  不过显然他们想出来的法子,都不如皇帝想出来的法子高明,而且还有利于朝廷对北方的治理,更让北方的百姓、士子接受。

  赵诵的这个法子其实是后世明太祖朱元璋那时候想出来的。

  只不过明太祖那时候的情况要比现在的情况还要差。

  而提出这个法子,也是因为北方士子基本上都干不过南方士子,所以后来就有了明朝的南北两榜。

  而情况都是,南边的朝廷统一了中原。

  朝廷同样都是为了中原的百姓以及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考虑出来的政策。

  为的就是维护国家的统一,百姓的团结,不让南北陷入分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