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噫!真经!
作者:羽若无心      更新:2022-06-08 15:55      字数:4181
  灯火通明,梵音阵阵,水路大会。

  水路大会由百官群臣召集全国大德高僧组织召开,诵唱三藏真经,而唐王已在群臣悲戚痛哭中仙逝渺渺,魂归地府。

  酆都判官崔钰接引,至森罗殿,秦广王、初江工、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十代阎君控背躬身相迎。唐王惶恐谦下,不敢前行。十代阎君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

  太宗道:“朕得罪麾下,岂敢论阴阳人鬼之道?”逊之不已,终盛情难却。太宗前行,径入森罗殿上,与十王礼毕,分宾主坐定。

  上盏,奉茶,约有片时,秦广王拱手而进言问曰:“陛下来此,何也?”

  太宗道:“朕曾夜梦老龙求救,实是允他无事;不期他犯罪当刑,该我那人曹官魏征处斩。朕宣魏征在殿着棋,不知他一梦而斩。这是那人曹官出没神机,又是那龙王犯罪当死,岂是朕之过也?孰料那孽龙仍是怪罪于朕,阴魂不散,终日纠缠,致我魂归地府,来此造访叨扰。”

  十王闻言,伏礼道:“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到底先天龙身,死后入魔,杀了我阴间勾死人,成了孤魂野鬼,纠缠陛下,一切也的确是孽缘。陛下来此。。。。。。”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对太宗拱手为礼道:“请陛下稍待。”转身命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

  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瞻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将簿子呈上,十王从头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一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

  十代阎君面面相觑,将生死簿递过,道:“陛下,抱歉。天数如此,我辈爱莫能助。”

  太宗接过生死簿,也看见了上面“南瞻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字样,心下一叹,随后振作精神道:“寿由天定,此乃天数,不敢以此叨扰众阎君。朕自十九岁领兵,南征北伐,东挡西除,苦历数载,手下冤魂不计其数,如今,也当是朕与他们同休之日了。”

  十殿阎罗见惯了在死亡面前痛哭流涕露尽丑态的凡人,如今太宗皇帝如此洒脱,俱心下暗赞。秦广王道:“虽天数如此,规矩不可违,但留陛下作客几日,还是可以通融一二的。陛下远来是客,我等当略尽地主之谊。”说罢,命仆役侍女扫洒客房。

  太宗闻言,感激不尽,又道:“人间地府,生死之隔。朕对地府景观甚是好奇,不知诸位阎君可否允朕游历观看一番?”

  秦广王点头同意道:“的确,凡人一辈子也只会来一次地府,地府景观比之人间自是别有一番风味。”命崔判官、朱太尉明日作向导,引领陪同太宗。

  太宗出殿后,殿内阎罗王叹息道:“寿算如此,可惜可叹。”另几王也纷纷附和同叹。

  秦广王却道:“若是有天大功德傍身,寿算未必不可更改。”

  “哦,兄长是指?”

  秦广王微笑道:“例如:作水陆大会,诵唱真经三藏。。。。。。”

  第二日,那朱太尉执一首引魂幡,在前引路。崔判官随后保着太宗,径出幽司。太宗举目而看,问判官曰:“我等将何往?”

  判官道:“既是请陛下游观地府,自是由陛下做主,却不知陛下想去何处?”

  太宗苦笑:“崔先生,朱太尉,朕对地府不熟,游历何处,还请两位引领带路。”

  崔判官并朱太尉闻言,拱手作礼,引领太宗径行数里,忽见一座高山,阴云垂地,黑雾迷空。形多凸凹,势更崎岖。峻如蜀岭,高似庐岩。

  太宗问道:“崔先生,那厢是甚么山?”

  判官道:“乃幽冥背阴山。”

  登山观赏,果非阳世之名山,实阴司之险地。便见荆棘丛丛藏鬼怪,石崖磷磷隐邪魔。耳畔不闻兽鸟噪,眼前惟见鬼妖行。阴风飒飒,黑雾漫漫。一望高低无景色,相看左右尽猖亡。

  那里山也有,峰也有,岭也有,洞也有,涧也有;只是山不生草,峰不插天,岭不行客,洞不纳云,涧不流水。岸前皆魍魉,岭下尽神魔。洞中收野鬼,涧底隐邪魂。

  太宗靠着那判官保护,过了阴山。

  前进,又历了许多衙门,一处处俱是悲声振耳,恶怪惊心。

  太宗又道:“此是何处?”

  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太宗道:“是哪十八层?”

  判官道:“你听我说:吊筋狱、幽枉狱、火坑狱,寂寂寥寥,烦烦恼恼,尽皆是生前作下千般业,死后通来受罪名。

  酆都狱、拔舌狱、剥皮狱,哭哭啼啼,凄凄惨惨,只因不忠不孝伤天理,佛口蛇心堕此门。

  磨捱狱、碓捣狱、车崩狱,皮开肉绽,抹嘴咨牙,乃是瞒心昧己不公道,巧语花言暗损人。

  寒冰狱、脱壳狱、抽肠狱,垢面蓬头,愁眉皱眼,都是大斗小秤欺痴蠢,致使灾屯累自身。

  油锅狱、黑暗狱、刀山狱,战战兢兢,悲悲切切,皆因强暴欺良善,藏头缩颈苦伶仃。

  血池狱、阿鼻狱、秤杆狱,脱皮露骨,折臂断筋,也只为谋财害命,宰畜屠生,堕落千年难解释,沉沦永世不翻身。

  一个个紧缚牢拴,绳缠索绑,差些赤发鬼、黑脸鬼,长枪短剑;牛头鬼、马面鬼,铁简铜锤;只打得皱眉苦面血淋淋,叫地叫天无救应。——正是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太宗听说,心中惊惨,忽想起当日旃檀功德佛所言:“南瞻部洲者,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尊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捣磨之苦,变化畜类。有那许多皮毛顶角之形,将身还债,将肉饲人。其永堕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暗叹:佛子诚不我欺。

  进前又走不多时,见一桥,判官引着太宗,从桥上而过。

  太宗问道:“这座桥是何名色?下面那河又唤做什么?”

  判官道:“陛下,这桥叫做奈河桥。奈何桥下,是忘川。”

  过了奈河桥、忘川水,见一高台,名“望乡台”。台边立一慈眉善目的老妇人,唤做“孟婆”。

  再往前,又到枉死城,只听哄哄人嚷,分明说“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太宗听叫,心惊胆战。见一伙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上前拦住。都叫道:“还我命来!还我命来!”

  太宗毕竟凡人,见此难免惶惑。

  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在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都是孤寒饿鬼。”

  “这。。。。。。”太宗闻言皱眉:“将军百战死,马革裹尸还。既决定征战天下,自当有生死由命的觉悟,岂能算枉死?怎得死了便如此怨天尤人?”

  朱太尉闻言点头赞赏不已:“陛下所言不差,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一将功成万骨枯。自己做的决定,自己就当承担自己所做决定的后果。由此因,种此果,一切皆是因果。可有人总是觉得自己是天命之子不该如此,认定自己是枉死!戾气深重,皆愚蠢虚妄之辈!”

  判官道:“是这个理,但只是它们戾气太重,若不消解便会带入轮回,人间便又更多是非!”

  三人叹息一会,判官令太尉摇动引魂幡,领太宗出离了枉死城中,奔上平阳大路,飘飘荡荡而去。

  前进多时,见眼前现一殿堂,牌匾上书“六道轮回殿”,外有无数阴兵鬼将把守。入内,见一竖立六等分轮盘,缓缓转动。

  唐王问曰:“此意何如?”

  判官道:“陛下,这唤做‘六道轮回’,道犹路也,是能通义;六道者:天人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人死后各依业报,轮转六道。”

  太宗闻言,感慨不已,并道:“今日尽兴,不虚此行。多谢二位导游陪同,世民感激不尽。”

  崔判官、朱太尉连忙还礼,忽得立住,道:“听,什么声音?”

  是那梵音阵阵,诵唱那三藏真经。

  ————————分割线————————

  泾河魔龙大喜,咆哮,缘那大仇得报!

  魔气翻涌沸腾,眸中红芒闪烁,忽而又暗自寻思:世民小儿害本王死无全尸,身首异处,当将他碎尸万段、挫骨扬灰,方显本王为人处事公平公正!

  欲要即刻动手,怎奈寝宫停灵处仍然有那斗战胜佛画像镇着,只得强自忍耐,等待时机。

  第二日晚,水路大会,灯火通明,梵音阵阵。

  听着那仿佛响彻天地的诵经之声,泾河魔龙眸中红芒渐退,渐渐平静,慢慢融入,仿佛与天地同在天人合一。灵台清明,浑然忘我,仿若那鸿蒙未开之混沌,无我无他。

  忽然面前有画面浮现:一巡水夜叉一路急入一处水府,向那座上的龙王禀报。龙王听罢大怒,提剑欲走,被群臣拦住。

  画面又转:长安西市街上,白衣秀士径入一卦铺,一番对答,离去。

  画面再转:水府内,君臣议事,玉帝敕令至。君臣决定违反玉帝敕令。

  画面又转:白衣秀士闯入卦铺,宅家破户,被道破玄机。跪地告饶,神课先生指点明路。

  画面再转:深夜,龙王向太宗求助。

  画面又转:太宗招徐茂公问计,随后招来魏征,棋枰对弈。魏征忽而睡倒,元神出窍,梦斩龙王。

  玉帝?卦士?唐王?

  “呵。。。。。。”

  恍然梦醒,灵台清明,浑身重墨般漆黑魔气褪散,又复淡金龙魂,合掌苦笑道:“是我!”

  遥遥向灵山一拜,神色平静,道一声:“我佛慈悲。”流萤般魂飞魄散。

  水路大会处,梵音阵阵,诵唱三藏真经之声不断。

  ————————分割线————————

  地府枉死城。

  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个个不复往日怨怒狰狞,静神听经。

  森罗殿内。

  十殿阎君默默听经,秦广王忽道:“取生死簿来!”

  生死簿至,急急翻开,见南瞻部洲大唐太宗皇帝仍是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十殿阎君面面相觑。宋帝王诧异问道:“兄长,这?”

  秦广王老脸一红,尴尬道:“我也不知。”

  正自奇怪间,殿外无数流萤般金光涌来,绕殿旋转三周,忽而向上冲至生死簿上方,再径直涌下。此番光景十殿阎君也是头一回碰见,待金色光点尽入生死簿,十颗脑袋凑过来,便见大唐太宗皇帝后“一十三年”字样“一”字上添了烫金两笔。

  “大唐太宗皇帝贞观三十三年”。

  天地间梵音阵阵,诵唱三藏真经之声不断。

  噫!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