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红袖添香
作者:签歌茗      更新:2022-11-05 04:47      字数:2098
  “蔷哥儿,这是你写的字?”

  林黛玉在书架的旁边看到了两幅字。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轻声念了一下纸上写的内容。

  另一篇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写的真好,是诗吗,这种题材以前怎么没有见到过。”

  太白话了,至少在这个年代来说称不上诗。

  另外几个妹子都被吸引了过去,在旁边仔细的瞧着。

  贾蔷也走到了旁边。

  这些日子在房里练了下书法。

  他前世练过毛笔字的,有些基础在。

  叫下人去外头弄了好一叠的宣纸。闷在房中看书之余,还狂练了下。

  毛笔字太重要了。

  字如其人,说的就是古代时候。

  没有一手好字,科考再牛可能都叫人瞧不起。

  也许考官只是瞧了眼你的字,就不录用了。

  几位姑娘都伸长了脖子瞧着,不仅仅是看写的内容,更多的在看那个字的笔迹。

  “写的真好,龙飞凤舞,迅捷而劲健。尽露锋芒。”

  薛宝钗赞叹着说道。

  年纪虽小,但是读书识字这一块不差于人。

  她见过好些人的书法,主要是家中长辈的。

  有写的沉稳的,大多都是笔力较轻。

  像眼前这幅字,这么洒脱,有劲道的还是第一回见。

  “蔷哥儿,看看你写的字,不会介意吧。写的真好,我还想在你这儿要幅字呢。”

  “林姑姑请便,拙作罢了,正好各位姑姑婶婶们都在,可以品评斧正一下。”

  爱咋看咋看,贾蔷十分随意断然不会介怀。

  拿起了那张纸。

  “呃,不对,你们瞧瞧下面这张纸。”

  发现下面的一张纸所写的内容跟第一张宣纸的内容一样,只是颜色略淡了些。

  又揭开一张,发现第三张纸书写的内容依旧一样,墨色又淡了些。

  厚厚的一叠纸,到了第七张的时候才结束,彻底看不到痕迹。

  而另一张纸那边就更过分了。

  连桌面上都留下了一道浅微的痕迹。

  贾蔷也发现了这点。

  自己书写的时候恐怕用了真气,劲力大了点。

  用的都是巧力。

  纸张没破,但在桌面上留下痕迹。

  林黛玉蹙着眉头悄声说了句“力透纸背?”

  她听父亲讲过,书法中有一种高深的境界,叫力透纸背,需要很大的腕力,像她们这种姑娘家是想也别想了。

  声音很小,被贾蔷听到了。

  他对力透纸背这个词不置可否,自己就是用的力气大了点,就专门为自己安排了这个词吗。

  把力透纸背换成入木三分会不会更恰当点。

  看着林姑姑蹙眉的样子,好美,难怪会有个绰号叫颦颦。狐疑蹙眉起来当真有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感觉。

  “这是草书吗?感觉更像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放荡之间又有着规矩。蔷哥儿,我得向你求幅墨宝才行。得是新写的。”

  那两幅字,上头的内容太不正经了些,都是情爱,想念啥的,她可不敢要。

  贾蔷撸起袖子来。

  “你们瞧,蔷哥儿会写上些什么。给林姐姐写了之后,也需给我一张。”

  看着贾蔷答应了林黛玉的请求,她们也都想着要一张。

  古人间送礼物一般都是送书送字。

  特别是像她们这种富贵人家,送别的,太俗。

  不然哪会有这么多穷书生,富小姐的事情。

  都是从书信开始就被骗了心骗了身子。

  只见贾蔷微躬着腰,马上写下了一幅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字成的时候,林黛玉瞬间怔了下,这两句话形容自己也太贴切了些。

  转头看着贾蔷,有着些不明的意味,好像是要引为知己的那种感觉。

  若不是知心人,怎么能描述的这么恰当。

  她是个聪明人,知道府中好些下人都是怎么评判自己的,冷淡尖酸刻薄,目中无人。刚开始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中有着好些的抑郁不忿之意。

  特别是近日贾府又来了个薛宝钗,表面会做人,经常会拿二人做对比。

  她只是比常人心思敏感很多。

  看着贾蔷写的字,怔怔的想了好会儿,眼角好像都模糊了些,引为知己,心中不觉间亲密了点。

  当然贴切,这话可是出自于曹公,当属最了解林黛玉的人了。

  “谢谢蔷哥儿,我很喜欢。”

  墨迹刚刚干了会儿,赶紧的卷了起来,放进了袖间,生怕别人取走。

  “既给林姑娘写了,也得给我一幅墨宝,这样方是不厚此薄彼。”

  贾蔷陪笑着说“好好,姑姑婶婶们谁想要,我都写,要写多少的都有,专职侍奉各位姑姑。”

  “蔷哥儿,我给你研磨。”

  颇有种红袖添香的意味在。

  贾蔷又开始写了几幅,大开大合没几分钟的功夫就搞完了。

  “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这张是薛姑姑的。”

  “冰清玉洁,超尘清冷。这张是惜春姑姑的。”

  每个人都写了一张,每个都是较为贴切。

  对于贾惜春关系又要近一点,她和别的人不同,是宁国府的姑娘,只是目前在荣国府上住着。

  自己十六,要叫一些十二三岁的娃娃们称呼姑姑,有些别扭。

  多叫叫,习惯习惯也就好了。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古代,十二三岁的女娃娃们嫁人了的也有不少。

  不能像现代那样把她们这个年纪的人完完全全的当小孩一样对待。

  那两首白话诗,她们都不大谈论。

  也不敢谈论。

  爷们可以无所谓随便怎么写,怎么说。

  但是她们姑娘家的不行。

  就连西厢记牡丹亭的那种,稍微讲了些情爱的都被成了。

  这两段白话文就更加露骨了,讲情爱思念的,想要谈论更不成。

  心里都只觉得贾蔷写的很好,不太敢说出来,只旁敲侧击的提了嘴。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个裝字你写错了。”

  林黛玉,薛宝钗看到了都没有提,倒是叫贾探春说出了这个错误来。

  贾蔷看了下纸上的字,果然,自己把繁体字的裝写成了简体的装。

  区别较小,他一时间没有改正过来。

  这个习惯得认真改改,以后难不准还会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