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往事
作者:二月的杏子      更新:2022-04-28 07:05      字数:2402
  十年前,先帝在每年例行一次的祭天仪式中、忽然晕倒。

  事情发生的太突然,当时的情形,几乎所有人都懵了。

  众人实在不明白,一向身体康健、又正值壮年的皇帝陛下怎么就晕倒了,且还是在这样隆重的时刻。

  眼看着仪式中断、晕倒的陛下被人抬下去,招呼着太医的声音此起彼伏,下面的大臣立刻察觉出不对劲,心急如焚的同时,也猜测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及接下来可能面临的各种可能。

  毕竟,一切发生的实在太突然、太诡异了。

  朝堂上混久了,一点点风吹草动,那些个大臣们也能够嗅出点味道、想出个花来,更何况这样的大事?

  不得不说,这些大臣的感知力还是很准确的。

  先帝的这一晕,倒显得病来如山倒,且气势汹汹的样子。

  不过半日,之前还龙精虎猛的皇帝陛下竟是有些行将就木的趋势。且这还是在众位太医合力医治、力保的情况下。

  一切来的太突然,一时间,朝中众人俱人心惶惶、心神不宁。心里都明白,要出大事了!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原先因着先太子刚刚走了不足一年,顾及帝后为人父母的心情,又想着陛下一直以来所表现的身体状况和年纪,众朝臣一直都默契地回避了继任太子的话题。

  如今这情形,设立新的储君人选、却是显得真正的刻不容缓。

  接下来,一扫之前陛下初昏迷时的沉寂,整个朝堂的众人就跟打了鸡血似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你来我往,阐述着自己的建议和立场。

  然而,令众人意料之外的是,当时的皇后娘娘王玥彤一改往日端庄贤淑的形象,在其父镇国公王延庆的支持下,强势地宣布拥立八个月大的七皇子周怀偼为太子。

  皇帝昏迷未醒,东陵虽有后宫妃嫔不得参政之说,但皇后的提议还是有一定份量的,尤其皇后的背后还站着镇国公府王家。

  只是,这个提议一出,立刻遭到了满朝文武不少人的反对。

  开玩笑,那么多的皇子,选了个这么大的奶娃娃做太子,他们又不瞎,对方什么心思,这不是明摆着吗?

  甚至有些人实在不明白镇国公和皇后王氏此举的意义。

  先太子已逝,王皇后又无其他所出。任何一个皇子上位,皇后娘娘都是妥妥的太后娘娘,实在不至于淌这趟浑水。

  至于镇国公府,已经是京城一等国公府,东陵国最顶尖的勋贵府邸,如此这般的富贵,哪里还有必要再插手立储之事。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更何况这还关系这天下最大的利益之事——立储。

  不出所料地,皇后和镇国公的此举、立刻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面对着众人异口同声的讨伐,王延庆心里冷笑。一群自以为是的酸儒,真当他是好欺负不成。毕竟,他的这个镇国公的头衔可不是靠溜须拍马得来的,而是跟着高祖皇帝在战场上共同杀敌而来的。

  几番回合,王延庆手起刀落,对着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大臣杀的杀、逼的逼、吓的吓,那出手,怎一个干脆利落了得。

  面对镇国公的咄咄逼人,心里再有怨言,余下的众人也只敢心里想想。

  就在镇国公父女觉得自己胜券在握的时候,安平大长公主周宣华带着病榻上皇帝的圣旨,领着禁卫军直接闯了进来。

  不亏是曾经跟着高祖皇帝上过战场的公主,安平长公主干脆、利落、直接地不给任何人喘息的时间,径直地站在大殿里,宣读拥立贤妃所出的二皇子周怀瑾为皇帝的圣旨。

  听闻皇帝陛下已醒,众位大臣心中大喜。

  只是,想着这样重要的时刻,陛下都没有亲临,可见还没有大好。虽然心里有所遗憾,但之前被镇国公压制的抬不起头来的众位大臣肯定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纷纷表示抗议。

  一时间,朝堂的方向又变了。

  这个时候,退则万丈深渊,进则一线机会,沙场上征战过的镇国公自然不会束手就缚。

  东陵历史上,著名的立储战就此开始了。

  最后的结局,自然是镇国公因谋反罪,满门皆灭。

  之前,王皇后之所以能够有底气立七皇子,除了自己父亲的原因外,也是因为朝中有一定数量官员的支持及镇国公手里的兵权。

  随着镇国公府的陨落,一些忠于镇国公府的势力和人员,并没有就此罢休。

  据闻,镇国公行刑当日,有人劫了法场,虽没有救走了镇国公王延庆,但却救走了镇国公的一个嫡孙及其余的少数人员。

  对于这些,众人虽然留意,却没在意。

  虽说斩草要除根,但一个孩子和几个后宅妇人,众人可不觉得会翻出什么样的浪花。

  倒是宫里的那位,才是众人关注的对象。

  京城谁人不知,王皇后和皇帝可是少年夫妻,青梅竹马,感情自非一般。

  甚至有传言,皇帝曾有过废除后宫的打算,当然了,这也只是道听途说。不过,这二人自来感情好也是真的。

  却完全没想到,此次皇帝昏迷不醒之时,皇后竟然连病榻上的皇帝也顾不得,竟只一味地参与了储君之争。

  联系到皇帝忽然晕倒的原因,众人立刻自觉地将一起事情联系了起来,便觉得自己好像知道了什么。

  皇帝醒了,是长公主请的一位民间韩姓大夫给医治的。

  不过这位韩大夫虽然医术高超,但也只是吊住了皇帝的一口气,并没有根治。

  只是纵使众人如何的好奇,也无法探知病榻上的皇帝和王皇后究竟在房间里说了什么,只知道皇帝驾崩前留下遗旨:封凤阙宫,监王氏太后于内,终身不得出,新帝以母事之……

  故而,如今的天下都知道,东陵有两个太后,一个是慈宁宫的贺太后——新帝的生母;另一个是凤阙宫的王太后。

  事后人们在议论那场宫变时,少不得要提及安平长公主。赞扬她行事果敢、雷厉风行、运筹帷幄……

  但相对于镇国公的余孽而言,长公主却是他们事败垂成的关键人物。

  早些年,因着皇宫内院进不去,镇国公的余孽也不是没有刺杀过安平长公主,只是都铩羽而归罢了。

  如今,安平长公主唯一的儿子落在了镇国公余孽的手里,这结局…几乎…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