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九章 小镇奇幻门
作者:残楼梦书      更新:2022-04-28 12:13      字数:2494
  早前放的是农忙假,并不是后世的暑假。

  学堂自主安排放假,后世在九月份才开学,现在开学才是八月份。

  放假早,开学早,今年七月十四都没到,已经读了一个多星期书了。

  周围都有道家高人驻守的,自己又经常游荡,就算七月十四至阴日,也不会有多少鬼魂让自己收了。

  回去这段时间,除了上课,就是修练。

  功德买丹药,花去如流水,想看着补充一下。

  …………………

  沙田乡过山到一条村,大路出去两个小时左右,就是七星镇,也可以说是瑶族聚集的乡镇,人们口头称作瑶乡。

  瑶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先民古称“尤人”,“尤”是其自称,也是瑶族的自称。

  元明时期,瑶族被迫继续大量南迁,不断深入山区腹地。

  自唐末宋初形成为单一的人们共同体后,由于迁徙频繁,居住分散,经济发展特殊,故名称也复杂多变。

  瑶族崇拜盘瓠的称盘瑶,崇拜盘古的称盘古瑶,崇拜盘王的称盘王瑶,崇拜密洛陀的称布努瑶。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瑶族的“瑶”字加上带污辱性的“犭”旁,称作“猺族”。

  早在秦汉时期,荆蛮中的一支瑶族先民,就活动在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平原地区。

  但因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不断推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政策,为了生存,被迫不断向南迁移。

  由平原,越丘陵,入溪谷,进山区,辗转流离,最后只得在荒山野岭中寻找落足之地,过着艰苦的游耕生活。

  在长期辗转迁徙的过程中,凭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披荆斩棘,垦地造田,为开发山区做出重要贡献。

  七星镇就是如此,瑶族人自元朝起迁徙到此处发展,慢慢形成瑶乡。

  起名七星镇是因为远远看,有七座山尖,形成七星伴月型,风水还好。

  当然,也有汉族混合,不然怎么会叫七星镇呢!

  只不过瑶族人多一点罢了。

  七星镇繁华的原因是离荣县只有七八公里,一台自行车,一会就到县城。

  七月十四晚

  七星镇过去另一个小镇郊区,一位道士带着两个徒弟开坛准备把捉来的孤魂野鬼送回乡,看最后一眼就可以去投胎。

  当然,也是镇上的人请救他做的,不想让孤魂野鬼在此处,投不了胎,吓着大家。

  上请四帝,各领神兵

  助我威力,众鬼聆听

  双手伸出两指往两边蜡烛一夹,夹起火苗,念道

  鬼魂领灯,神灯引路

  一挥,两手指夹着的火苗飞出法坛,落入前面的一堆柴里面,瞬间点起一堆火。

  又一指,周围挂着的灯笼燃起。

  拿起挑木剑连挥,念道

  本镇乡民,慈悲心肠

  送鬼还乡

  每念一句,又挥几下木剑,当念完送鬼还乡,一下跳过法坛,到前面几个坛子边一个个揭开盖子。

  回到法坛,手持木剑,默领咒语,一个个坛子在地上平移,把火堆围起来。

  “起!”

  道长大叫一声,“轰……”一个个鬼魂从打子炸出来,手持灯笼,飞上半空,停顿一下,各自向灯引的方向飞去。

  完成法事后,道长露出满意的笑容。

  在至阴夜送鬼还乡,这一幕被在周围游荡的智行看到。

  不得不说,这位道长的修为并不比九叔差,功力上可能还强上一筹。

  想不到这个镇上驻守的道士挺有料的。

  在他们收拾东西时,智行也离开了。

  道教分支无数,每一支都有自己独特的修行理念,统一捉鬼除魔,却有各自的手段,各不相同。

  仅在一座武当山上就聚集着许多名目不同的道教派别。

  如武当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茅山派。

  而实际上许多道教的派别力小式微,名存实亡,有的连名字都是在一些小地方才有人知道。

  各派源流的划分,在谱薄上可以列到八十六个大类,数百上千个细小的分支。

  东汉末黄老道虽已崇尊黄帝、老子,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但毕竟尚未形成为道教故只能说是道教的前身,也不能说是道教的一种道派、继黄老道之后兴起的是于吉的太平道及张道陵的五斗米道。

  太平道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汉末便已消亡。

  五斗米道形成了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教团组织,以后便成为正统道教。

  张道陵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授民取盐之法,后人称“陵井”(用咸井水熬盐)。

  百姓得其益,奉之为天师,弟子户达数万。

  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流出米绢器物樵薪等;不施刑罚,以善道治人。

  使有疾病者书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不得复犯罪,以生死为约。

  据历史记载,道教分立宗派,实始於宋元之间。

  道教传授经籙科仪,旧分三宗,又名三山符籙,总归正一派。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早期以太平道、天师道为代表。

  南北朝隋唐时兴盛的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龙虎山天师道。

  以及宋元时新兴的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太一道等,皆属于符箓道派。

  以上诸符箓派以天师道为首,在元以后逐渐合为正一道,与全真道为首的丹鼎道派并立。

  符箓派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弭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

  陈抟老祖传老华山派又名(陈氏堪舆派)

  该派系在延续传统堪舆学的基础上又融合陈抟老祖的观气理学、太极五行、风水阴阳、的思想独成一脉。

  是中国当今著名的藏派风水鼻祖。

  陈氏堪舆至成立到人才辈出,为中国传统道教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支道派,实际上便是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一个大家族,有共同崇尊的祖师,有共同遵循的代代相嗣的系谱,有共同的祖庭。

  已经不存在这么许多纷岐错杂的道派,过去的小支派,不入於全真,便是附於正一。

  故道教基本是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

  宗派之间,均能互相尊重,共同弘教,发扬道家光辉。

  在七星镇,王清河传承的叫奇幻门,现在还有熬天龙和大贵两人。

  就算镇上都叫他们的名字,奇幻门三个字,恐怕全镇都没几个人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