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海宁小伎俩的主要受众(上)
作者:施特劳斯      更新:2022-07-28 23:49      字数:10273
  将阮王拓土纳入到事业当中,并不意味着战争会立刻到来。

  虽然,即便是奥地利的公主们也已经知道他要准备针对南圻六镇,也就是阮氏飞地一那一带采取军事行动了,但海宁的具体打算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战争到来的并不像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快,1755年是个事务繁多的年头,海宁必须尽可能的将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如果能有个机会让海宁和环球集团可以对阮氏进行误导,继而赢得更加充分的战前准备时间和更有利的战略事态,那么他们是肯定不会轻易放过的。

  有意思的是,阮氏很快就误打误撞的给海宁主动送上了这样一个机会。

  对于阮氏的统治者们来说,由于先前就已经听说了环球集团与金边王朝合作的事情,加上集团在缅甸境内迅速的证明了实力,同时还有一支组织成分极其混杂的海军舰队在附近海域游弋,因此阮氏立刻意识到了自身可能遭到的威胁。

  所以,他们派出了使者,向海宁乞求和平。

  海宁当然不可能轻易答应他们。阮氏的这种扩张行为,本来就应该受到严厉的打击,何况他胆敢冒用华夏移民作为扩充领土的借口。

  不过,他也没有忘记自己一直在等待着的是什么。

  因此,他让负责接待的万根接二连三的向对方保证,说他们是不会在这个时候发起战争的,因为在北方,他们还有一场异常艰苦的战争要打。

  那是关乎乾隆皇帝颜面的事情,所以他们不敢怠慢,所以他们绝对不可能在这种时候有暇他顾。

  阮氏使者对这样的保证不置可否。

  得益于常年以来都心向汉化的帮助,越南人并非不知道准噶尔部为何物,也并非不知道清朝与之关系有多么恶劣。甚至他们心中还非常清楚,乾隆皇帝一旦完成他构想当中的事情,便会成为最终平定准噶尔部的一代雄主。

  面对这样的名利诱惑,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可能轻易舍弃。所以他一定在这种时候向他的臣子们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因此环球集团的大清东印度公司,在这种时候所说的不敢怠慢也肯定是可以相信的。

  但问题恰恰在于,乾隆皇帝在大西北的行动与他这个正在中南半岛上开拓殖民的公司,有什么关系?这是阮氏使者始终都琢磨不透的。

  为此使者还专门派人回去,向他的军上请示了这件事情,不过在整个阮氏统治集团当中,都没有人能够弄懂海宁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不过从事后的情况来看,海宁的环球集团虽然对阮氏领地虎视眈眈,但确实也没有任何采取实质行动的纪祥。因此就连软石高层也已经确信,海宁确实不敢在这种时候轻易动手。

  现在摆在软式高层面前的就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等着东印度公司参与平准战争之后再与之一决雌雄,另外一个当然是不等平准战争结束,就立刻与之开战。

  不言而喻的是,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肯定是掌握着最大优势的。然而这样的想法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首先是这次平准战争对于清朝和乾隆皇帝来说都太重要了,如果他们视之为重要臂助的东印度公司,在这个时候因为阮氏的参与而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大清帝国很有可能会记恨阮氏。战争进行的过程当中,他们或许还无暇收拾边陲之地的越南阮氏,但一旦战争结束之后,极有可能取胜的清朝,很有可能会携大胜之势,转而南下讨回公道报仇雪恨。到时候不要说阮氏了,恐怕整个越南都将成为大清的新领土。

  这样的风险他们不敢承担。

  更何况本来他们就拿不准东印度公司能够给大经济国带去怎样的帮助,如果这干脆就是一个障眼法的话,那也就意味着,帮助大清帝国参与接下来的战争,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但如果轻信了这个幌子并选择出击宣战的话,很有可能会种下敌人早就准备好的埋伏。

  这么想来的话,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冒这个风险都意味着巨大的灾祸。

  灾祸这种东西,是必须要极力避免的。即便是怀揣着侥幸心理,认为海宁未必就一定会在平准战争结束之后向他们开战,也不能冒险去提前试探海宁的底线。

  就这样,阮氏高层最终选择了克制,甚至他们已经决定推迟原定的拓土计划。

  其实这就已经让海宁达成目的了。

  如果他的计划是维持这一地区的和平现状,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稍微敲打一下,那么阮氏就必然会放弃更多无用的贪念。但可惜他并不是那样精致的和平主义者,事实上他非常清楚,但凡有封建阶级的存在,有些他所看中的东西就不可能推广开来,因此某些贪贪贯罐是肯定要打破的,所以此一战是要在战争和经济上给自己的后续政策开路,而不是糊弄出一个和平的假象出来。

  所以各方面的准备还是要继续进行的,只不过他们确实也拥有了更加充分的时间,这样游刃有余的氛围,也可以让某些人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之下做出更加明确的选择。

  阿里巴巴汗在不久之后就听说了阮氏使者的事情。

  海宁的小伎俩让他感受到了一点娱乐的味道。

  在枯燥乏味的波斯北部的生活当中,了解外面的消息,确实是娱乐的重要来源。

  就连哈桑汗和他的那个儿子也不外如是。

  此时,他们正前进在前往哈萨克的路上。

  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都是他们经营了五年之久的根据地。

  这一路上,有不止一家牧民和他们主动的打招呼。

  托海宁和环球集团的福,他们的羊毛和毛纺织品可以行销海外,给他们赚了大笔的金钱。

  这些金钱当中的一部分,在阿里巴巴汗的倡导之下,也被牧民们拿来投资,有很多人因此而过上了躺着数钱的生活。

  但贫穷毕竟是可怕的,而勤劳是永远值得尊重的,所以绝大部分的牧民,都只在晚上躺着数钱,白天他们还要积极的劳作。

  而且幸运的是,最近他们的工作又有了许多新的花样。他们可以帮着海宁修建城堡,无论是家门前的还是远在哈萨克的。

  海宁在这方面给的回报特别丰厚,听说,就连那位从未谋面的女沙皇也为他送上了赞助。

  能赚沙皇的钱对于中亚的牧民们来说,也可以再做是扬眉吐气的一件事情了。

  若不是沙皇的态度转变,就连哈桑汗也觉得自己似乎可以再策划一次谋杀。

  如今的哈桑汗和他的儿子阿迦,还沉迷在有些人的忽悠之中,认为环球集团对海宁的各种宣传,只不过是一种糊弄人的假想罢了,他们只是不想承认他们的首领被人杀害,这自然让他们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但这种事情,在竞争残酷的波斯毕竟不是什么新鲜事。哈桑汗和小阿迦的关注焦点也已经转移到了其他几位环球集团使者的身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几位逝者并没有公开闹翻的意思。环球集团对他们来说似乎仍然有着巨大的团结号召力。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让人沮丧的消息。

  虽然当初他们还曾经欢庆过,但在几个月之后,米哈伊洛维奇和阿里巴巴汗就曾经共同举办过一次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当时,环球集团刚刚从臣服于波兰的乌克兰哥萨克手中夺得了一块面积不大的领土。

  而后来,他更是动作频频,似乎真的要落实配合乾隆皇帝的战略构想了。

  跨跃五年的时间进行准备,这显然不是一个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因此哈桑汗也不可能再心存幻想,毕竟强大的中国也有可能是他们继续保持团结的另外一股力量。

  在这方面他必须保持明智,因为无论是乾隆皇帝还是俄国沙皇都不是他能够轻易得罪得起的,所以无论他对环球集团的态度是怎样的,而且哪怕海宁在此时仍然活着,他也不能对环球集团再有什么过分的举动。

  最要命的是,卡里姆汗·赞德已经在劝说环球集团把第二基地搬到波斯西南部去,那里是他的地盘,而且有更肥美的羊肉可以吃——这毫无疑问是在拉拢阿里巴巴汗这个盟友,所以哈哈,寒的景气心立刻就被支了起来。

  但卡里姆汗-赞德似乎根本不在乎这一点,为了能够达成进一步拉拢环球集团的目的,他甚至还提出了另外几个备选的建议:环球集团现有的选址并非没有地理上的局限,当然西南部那个迁徙目的地或许太远了,不过近处也不是没有别的选择,他们可以前往阿夫沙尔王朝曾经控制的呼罗珊,那里距离中亚地区甚至还更近一些。

  说起来,哈桑汗也是不太理解,为什么海宁会选择他们作为盟友呢?

  阿夫沙尔王朝怎么看都应该是更好的选择呀。他们当年在攻打呼罗珊的时候,一度控制了这个王朝,只要矣纳迪尔沙的继承者自居,便可以以此名义号令天下。然而海宁却偏偏没有那么做,也不知道是不是嫌弃纳迪尔沙的名声太臭的缘故。

  他哪里知道,海宁之所以会选择他们,为的就是能够和他那个传奇的儿子建立一些联系。

  只是当时在海宁也没有想到,而且现在他也还没有明确意识到,他竟然会因此换来一场刺杀。

  不过在那场刺杀结束之后,有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听说为了机器人的寿命得以延续而不断工作着的黑月,在那不久之后就和白山进行了一番谈话,谈话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从内部的传闻来看,那好像与如何连续海宁这个凡胎的凡人的寿命有关。

  很多机器人都在猜测,那大概是什么神奇的医疗技术?阿里巴巴汗曾经也这么想过,不过这样的研究其副产品是很容易用来给实控区的百姓带去一些小恩小惠的,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见类似的情况出现。

  可见那些假设有可能不是完全正确的。

  不过有一点他这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当初刺杀海宁的人,此时就在他的跟前。阿里巴巴汗已经受到了白山的明确命令,无论在何时何地,他都要严密监视组织负责人。以免他们再制造出多余的危险来。

  不过现在,这两个人表现在机会配合。在修注棱堡的事情拓展开来之后,环球集团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吸引了很多公司贵族的合作和平民的参与,像哈桑汗这样地位不高不低的人,更是可以以更加丰富的方式参与其中,看在金钱的份上,他们最近和环球集团的关系显得更加亲密了。

  只是情况越是如此,阿里巴巴汗就越不敢放松警惕。虽然事过境迁,已经没有人在乎当年的想法了,但今年的情况实在太过特殊,集团正处于高速发展当中,即便是ai机器人有时候也会忙的脚不沾地,倘若这种时候受到一些不必要的攻击的话,那么情况就未免会变得太过复杂了。

  好在,截止目前,那父子二人还没有太多异常的举动,甚至米哈伊洛维奇也认为,对于他们二人行为和行为动机的分析应该尽可能的客观,完全没有必要祭出太过全面的提防措施。

  出于这样的想法,在阿里巴巴汗这个前敌总指挥还在哈萨克境内赶路的时候,海宁那位曾经派驻在圣彼得堡的使者,米哈伊洛维奇就已经来到了鄂毕河,并在简短的阅读了成立于南尼德兰的第十二基地发来的相关简报之后,就率兵南下冲进了准噶尔部境内。

  清准战争再次爆发。

  鄂毕河也有着勒拿河一样的生态环境,因此成为了俄国境内的又一个毛皮产地。而南尼德兰的商业环境,很适合给这些原始的产物争取一个高昂的售价。

  不过真正能够引起欧洲人好奇的还是西伯利亚的北冰洋沿岸,那里拥有着一种神奇的动物叫做海象。

  海象的象牙,在欧洲人看来也是很值钱的。

  可向北方的探索,就与这次南下的军事行动有些南辕北辙了。

  所以包括米哈伊洛维奇等人在内的许多所谓俄国派,都对这次针对准噶尔的战争有些不满。

  但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海宁却在这个时候发来了一封密函。其主要内容是让他们尽可能的拖延战争的进度。

  米哈伊洛维奇和另外一名仆人卡塔耶夫不解地讨论起了海宁的这个决定。

  “主公的这个观点是,乾隆皇帝的想法过于单纯,手法准备也不够长远,即便能够在战争当中获胜,并且有心好好的经营一下新获取的土地,清廷在准噶尔地区的统治,也有可能因为性的排卵而显得反复无常。所以,他不准备一下子丢进所有老本。”

  对于一群历史投机分子来说,这番话其实并不难理解。卡塔耶夫就很清楚,反复无常意味着他们要多次经略这里,简单的说就是有许多工作要在这里完成。而如果他们完成了,那么只是白白便宜了清廷而已。

  所以这个时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慢慢悠悠的推进,顺带要稳固自己的占领区,达到慢工出细活的地步。

  不过,这并非意味着逐步蚕食。相反的,他们完全可以用一次突袭去震慑周围所有的势力。然后再收缩回来针对可控范围内的占领区实行更加有效的统治。

  卡塔耶夫的策略就是这样的。

  不过他只在这次行动当中担任后勤保障任务,真正负责在前线冲杀的是另一个叫做萨卅的仆人。

  萨卅现在正奔波于哈密地区和阿尔泰山附近的前哨棱堡,主要是为了在攻击时间上完成协调。

  在他的策动之下,哈密总督区和第五基地、第六基地的士兵正在向边境集结,并准备在五月底发起攻击。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条让人始料不及的消息却从第八基地传了过来。

  “有大量的蒙古牧民被清军抢劫了。”

  萨卅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的军队已经出发了,甚至就连来哈萨克方向的第二基地军队,也发起了针对达瓦齐的攻势。

  这个时候他是无暇东顾的,因此只能让第八基地,也就是乐南河流域的集团军队迅速南下,进入乾隆皇帝给他们在外藩蒙古划定的总督区。

  这个总督区主要位于蒙古东部一带。按照原本的设计,它本应是一个半径500公里的区域,但是因为当地的领土形状无法支撑起这样一个圆圈,所以这一总督区由九个半径150公里的区域,和另外一些地皮拼装而成,其中部分地区甚至延伸到了内属蒙古的控制范围。

  这样做的好处,一来是方便乾隆皇帝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监管和控制。蒙古自然很早就成为了清廷的一部分,但准噶尔部毕竟仍然是蒙古部落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之下,两相勾结的概率还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对乾隆皇帝来说已经越来越可信的环球集团,便担负起了这样的使命。

  而对环球集团来说,这种灵活的管辖安排,不光是在地图划线的时候放得下所有总督区,更是让海宁的部下们灵活的将能找到的矿产区都给囊括其中了。

  除了后世属于肯特省、东戈壁省和南戈壁省的铜矿、铁矿和金矿之外,海宁也对这些地区的煤矿非常感兴趣。另外,他想尽办法的将赤峰和包头这两块地皮也拿到了手中,虽然赤峰的黄金成色远不如山东,但这里距离北京可没有多远。

  不过他在这里的地皮只有几千平方公里而已,对于清廷来说并不足以构成威胁。

  而且,这里对如今发生的局势也没有太大的帮助作用。

  被抢劫的蒙古牧民有许多都属于外藩蒙古。

  外藩蒙古诸部其实也是分内外的,但对于清军来说,他们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陌生人,甚至就连内属蒙古也有许多遭到了他们的抢掠。

  发生抢掠的原因,是因为清军的粮食准备不足,再加上着急出发,导致已经筹集到的粮食,也有许多未能运用到他们手中。

  同时乾隆皇帝异想天开的希望他们因粮于敌,也就是到达敌战区之后自行抢掠,但是这位聪明的天子显然低估了此行的路途遥远。结果,随行的口粮在半路上就已经用光,所以清军途径的蒙古逐步自然就遭到了抢掠。

  这一行为自然是可以被视为叛乱的。

  所以海宁的部下二话不说就调集了1000多名哥萨克骑兵南下准备平叛。

  这点军队在清军面前自然是不够看的,因此他们也未准备发起进攻,但保护牧民进入自己的总督区还是能够做到的。

  总督区的设立虽然时间不久,大概也就两年左右,但这里的牧民已经在海宁的仆人训练之下,拥有了使用火枪的技能。

  虽然平时会进行武器管制,但这个时候牧民们还是被统一组织起来,保护受到威胁的同胞们。

  这件仁义之举当然不是白做的,在收获了当地牧民大量感激的同时,海宁更是没有忘记自己的移民计划,他很快派出了更多的仆人,利用各种方式说服他们迁徙离开这片是非之地。

  这种行为当然会受到清廷的责备,但海宁似乎根本不在乎。

  他指引着牧民们趁着夏天的到来,迅速向北方前进,在两个多月之后进入了俄国境内的叶尼塞河流域,然后凭借当地的棱堡链条,像阿尔泰山附近的鄂毕河流域继续前进。

  海宁的计划是让他们在第二年夏天穿越哈萨克草原,来到里海附近放牧。

  这是一次艰难的陆地移民,即便有棱堡作为支撑,也很难保证他们路上不会冻饿而死。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棱堡的分布还不够广泛,相对于参与此次迁移的人口数量来说,棱堡链条的食物供应能力并没有受到严峻挑战。

  因为对清朝的统治还心存幻念,所以参与这次移民的人数,总共也没有超过五万人。

  而且他们还是分批出发的。其中一部分,甚至向东北方向迁徙,越过肯特山进入了鄂毕河流域进行躲避。这个路线的大致方向已经偏向于东北,他们的最终归宿也很有可能是亚欧大陆的最终端白令公司。

  这些人当中的一部实际上是还想着再回去的,当然海宁是不准备让他们如愿了,因为此次付出的代价实在太过高昂了。

  他擅自发起移民,就是在狠狠的扇乾隆皇帝的脸了,而更让清廷大臣们觉得愤怒的是,他以保护移民为由,调回了大量已经出发的军队,并在前线采取了守势。

  结果战争打响之后,只有乌拉尔河流域的第五基地和第二基地的波斯远征军,还拥有1000人以上的作战建制。

  乾隆皇帝自然对此大发雷霆,但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处理海宁。相反的,海宁在这个时候还为他提供了一条非常有用的建议。

  这个建议当然是用来平息蒙古各部的愤怒的。

  蒙古自从归顺大清以来,虽然初期曾经受到当时还称为后金的满洲政权不断打击,但清朝自从抵定中原之后,就逐渐改变了这种策略。

  蒙古诸部作为足够带来安全隐患的骑射部族而不得不给予优待,同时也可以被视作对抗汉人的力量而给予扶持,因此他们逐渐受到了不同寻常的待遇。

  宗室女抚蒙古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体现之一。

  但现在,清廷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出现了小小的危机,清军大肆抢掠蒙古各部之后,许多扎萨克贵族们都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乾隆皇帝不得不想办法平息他们的愤怒,否则这群足以引发边患的家伙,就将严重的破坏乾隆皇帝的远征计划。

  用海宁的话讲,远在西域的敌人还没有消灭,近在蒙古的盟友就要变成潜在的敌人了,这显然不是个有利的局面。

  乾隆皇帝当然也不想面对这样的局面,但事情发生的太过突然,他还没有想好具体该怎么办,幸好海宁再次彰显了他料事如神一般的本领,将自己的建议通过所谓的无线电报系统传递到了紫禁城。

  这个建议其实只有几个字而已。

  用后世史学界的习惯称呼,那是章嘉三世的名字。

  旁人或许还看不出海宁的用意,但乾隆却是已经恍然大悟了。

  有清一代,利用喇嘛教加强藏、蒙等地与中央的联系,被视为一件“所系非小”的大事。

  统辖内属蒙古此类事务的章嘉呼图克图因而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为了让章嘉呼图克图的候选人能够更加心系朝廷,章嘉三世曾经被安排与乾隆一起读书学习,因而两人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

  而如今,这位乾隆皇帝曾经的发小也已经坐稳了位置,通过他与外藩蒙古的那些大人物们联系,显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虽说这层关系,因为是清廷刻意经营而显得有些隐秘,所以将之在皇帝面前讲透的海宁,并非全然没有犯下忌讳。但现在,乾隆因为自身处境的不容乐观,所以没有对海宁加以惩戒。

  相反的,有了他的建议,同时,也得知他在蒙古诸部当中的紧急救援措施之后,皇帝也只能违心的发出嘉奖令,要不然他在蒙古地区的威望将会更明显的大不如前。

  而且出了这些事情之后的乾隆皇帝,也变得越发希望西域的战士能够尽快结束。而海宁在这个时候却偏偏为他送上了一份大礼。

  在他与乾隆皇帝进行的视频对话当中,他以庄重的姿态承诺准备亲自率领一支1000余人的军,在哈萨克向导的指引之下,完成环球集团成立以来,其本人在大清境内的第一次作战。

  乾隆皇帝并非不欢迎海宁的到来,相反他早就想要和这位初中生的人物当面叙谈。不过对方在掌握着千里传音这等手段的背景之下,自然不太重视当面会谈这种方式,所以乾隆皇帝也知道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不过这一次借助这次平准战争的机会,或许他可以完成一直以来的夙愿。

  相反的,知道海宁准备离开奥地利,并且要远赴东方进行作战之后,奥地利宫廷和聚集在瑞士的那些等待着结盟的商人和贵族们,都未知而大为震惊。

  那几位国色天香的奥地利公主,更是不舍海宁的离开。但是海宁既然注意,一定自然不会为这个黄毛丫头而终止,何况哈萨克那边的阿布赉,也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心甘情愿的臣服于他们。所以他必须要亲自过去展现一下环球集团的肌肉才可以。

  这样,双方的合作才能更加对得起彼此的信赖。共同从西侧进攻准噶尔部也算是这种合作在军事领域当中的某种体现。

  自从卫拉特蒙古在天山南北崛起之后,哈萨克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就没少和他们打仗,200多年来他们早已经结成世仇。

  所以他们对当地地形是十分熟悉的。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准噶尔人如果听说哈萨克人的进攻是肯定会聚集起来进行反抗。

  但他们内部却这两年里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篡位称汗的达瓦齐在内部并不得人心,他先是打跑了和他一同起兵造反的阿睦尔撒纳,只因为后者想要多分一些地盘,然后在内部的统治也不够稳健,导致当年将岳钟琪等清军名将困得不能动弹的准噶尔老臣,库克新玛木特,也选择了投靠清朝。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和达瓦齐一同抵抗外来入侵者,虽然他借着抵抗哈萨克人的名头聚集军队等大家都能看得出来,他真的想对付的是要彻底消灭他的清朝人。

  结果喜欢耍小聪明的达瓦齐,最终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不但没有凑出抵抗清朝人的军队,甚至也没有人响应他抵抗哈萨克人的号召。

  这样一来,海宁就在哈萨克人的帮助之下,如入无人之境的杀进了伊犁腹地,一路上从斋桑湖到博尔塔拉都没有人出来抵抗,再到后来甚至还有零星的准噶尔人欢迎他们的到来。

  海宁知道在乾隆皇帝和清朝官方史籍的记载当中,当清朝军队来到这里之后,他们也受到了箪食壶浆的待遇。

  但是他更清楚,已经决定因粮于敌的清朝军队是没有资格讨论如何回报这些人的期待的。他们只能在当地大规模的进行抢掠。

  海宁并不想像乾隆皇帝一样做些虚伪的勾当,因此在当时有人欢迎他们之后,他立刻派人去打听清楚究竟,并同时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对于海宁停止进兵的举动,乾隆皇帝早就已经不以为然,不过他确实起到了预想当中牵制敌人的效果,所以乾隆皇帝也并没有对他进行任何的处罚。

  倒是海宁那边,主动给乾隆皇帝送来了一封密信,那里面是他调查到的一些结果。

  他说,之所以有人会主动欢迎他,是因为听说海宁的环球集团在附近进行皮毛贸易,他们也很想参与其中,并且认为海宁的到来不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

  对于他的这番说辞,一开始的时候,乾隆皇帝对自己的盟军能够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和欢迎也是很欣喜的。

  但是朝廷当中却有一些大臣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他们认为,海宁这是在努力形成某种潜在的认知,让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觉得,他在当地是拥有一定统治基础的,甚至有人直截了当的说,一旦皇帝考虑到在当地治理的问题,那么就很容易想到拥有一定基础的海宁,那么它就完全可以顺理成章的提出建设总督区这样的意见来,这就相当于将大清帝国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土地,交给一个外人进行管理。

  这是一种贪得无厌的表现,更是一种无法接受的事后安排。

  且不论出现后者的情况有多么恶劣,光是建议这种情况就早已经引起了朝廷内部的诸多不满。

  因为就在今年的时候,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也像扎萨克诸部那样被划分成了九个半径150公里的总督区,日喀则也成为了其中之一。

  乾隆之所以如此执意的想让日喀则出现海宁的军队,主要是为了防止拉萨和西部边陲一些部落的边防隐患。

  海宁虽然收下了这份其实应该算是负资产的贺礼,并从缅北抽调了大量经验丰富的仆人前去进行管理,但显然未能准确的把握乾隆的心思。

  乾隆皇帝已经完成了匹配伊丽莎白女皇对海宁的所有待遇,甚至还多送出了一个总督区,虽然那不是全功能的,但也已经表示了他对海宁更加浓厚的期待和更加热忱的深情厚谊。

  从他的角度来说,海宁不应该再提出更加过分的要求。所以当乾隆皇帝从他的臣子那里听说了海宁仍想继续扩张总督区的可能是,他对环球集团的观感,就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但海宁对这一点是缺少认识的,他素来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他所指明的道路恰恰是解决准噶尔部反复无常的绝佳机会。

  因此它在停止前进之后,不经意之间又做了一件足以引起乾隆皇帝猜忌的事情,那就是在途经的准噶尔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

  对于环球集团来说,虽然至今为止没能和英国、荷兰这样的海上强国打上一场真正的战争,但他们在孟加拉湾表现出来的统治力却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即便是在烈士的大西洋地区,也没有人敢敢轻易挑战他们的地位,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环球集团在忙于贸易并不怎么参与抢夺,所以并没有和那些国家产生太过激烈的冲突。

  不过,对方原本也是可以主动挑衅的,但他们竟然没有这样做,自然是肯定了,环球集团的海上实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加强,海上建设已经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海宁便开始琢磨在陆地军队当中继续囤积各种力量。

  相对于在波斯招募的士兵来说,蒙古人与马匹的感情交互显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更加璀璨的功绩。所以,无论是先前的内外蒙古还是现在的准噶尔部,海宁都助张用移民的方式将他们迁徙到远离清朝的地方去,然后在那里开始新式骑兵的组建。

  在一个热武器已经逐步发展起来的时代里,虽然骑兵的作用正在被迅速降低,蒙古人的优势也已经不复存在,但海宁并非不需要一些拥有战斗传统的民族来作为军队的基础。

  何况,在纬度偏高的地区,他们也需要一些足以适应环境的士兵。

  这样的情况之下,蒙古人当然是上家之选。可惜乾隆皇帝对此并没有太过明确的认识,他和他的大臣们对海宁野心的估算完全就是有问题的。

  甚至,乾隆皇帝对整个战场态势的了解也是有问题的,虽然他已经拥有了可以和环球集团媲美的通讯技术,但他手下的人似乎并没有告诉他某些真实的情况。

  那些服从海宁的安排,并且从这里离开的移民,并不仅仅是为了躲避某些残暴的统治者,他们更多的是想要躲避清军。

  原本,清军的到来确实有利于结束当地混乱的局面。这或许从客观的角度上给予了某些人充分的幻想理由。

  但清朝军队并不是天使,一个崛起于东北的渔猎民族,哪里有那么多仁至义尽的事情可做。

  于是大规模的抢略很快就开始了。

  所以,那些牧民们原本的想法很快就不得不被抛诸于脑后。而且更有意思的是,相对于乾隆皇帝的想法来说,他们更加倾向于去相信海宁的预测。

  卫拉特蒙古并不是一个没有底蕴的部落,这样的部落即便行将就木,也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个地方的拉锯战肯定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些没准备上战场的人自然应该选择尽早离开。

  唯一让当地民众感到多多少少有些犹豫的事,清朝军队在最近一段时间里的进展还是挺迅速的,他们继续于在战争结束之后,清军可以接受他们抢掠的行为,甚至为此不惜诅咒他们名义上的统治者达瓦奇去死。

  更有意思的是,那位达瓦奇似乎是个无法抵抗诅咒的家伙。清朝军队在他这边很快取得了一个重大进展。

  这个原本在历史上还算有名的进展,一度让乾隆皇帝倍感振奋。但海宁这位历史的投机者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传统艺能,所以他果断的搅和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