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不是闲人闲不得09
作者:赵苏苏大音希声      更新:2022-07-29 11:48      字数:2183
  9

  宣德帝朱瞻基病了,病得很重。他侧卧在乾清宫寝宫的病榻上。太医盛寅在给他把脉。

  盛寅把完脉,跪拜,然后起身,走到隔壁暖阁,张太后和孙皇后在此等结果。

  “怎样?”张太后焦虑地问。

  盛寅摇摇头:“臣该死,皇上之疾非臣之力可以回天。”

  孙皇后在一旁垂泪。

  张太后对盛寅道:“你下去吧。”

  当年张太后尚为太子妃时,盛寅曾力排众议,用破血剂治好了她的怪病,从此她对盛寅的医术百般信任。如今盛寅说皇帝不行了,她相信,那肯定就是真不行了。看来该准备后事了。

  张太后和孙皇后走进寝宫。

  病帝挣扎着要爬起来。

  张太后按住他。“儿啊,别动,你就好好躺着吧。”

  她与孙皇后在床边的凳子上坐下。

  朱瞻基凄凄惨惨地说道:“母后,儿子心里清楚,知道这一次是捱不过去了。”

  张太后强忍住眼泪,违心地安慰他:“不要说丧气话,好好静养,大明朝还等着你治理呢!”

  朱瞻基道:“儿子不是说丧气话,天数有定。既然母后来了,皇后也在此,儿子有一件身后之事要对你们两个说。”

  “说吧,娘听着。”此时此刻,张太后不得不面对现实。

  “儿子在宫外另有一个骨血,祁钰,你们都知道。”

  “你二叔侍女所生,有辱皇家颜面。”张太后道。

  朱瞻基道:“不论这孩子的生母是谁,他却是儿子的亲骨肉。儿子走后,他们母子在外边无依无靠,儿子将死不瞑目。”

  “你要怎样?”张太后问。

  “儿子请求母后,将他们母子接入宫中,给他们一个名分。”

  张太后不语。孙皇后抹眼泪。

  朱瞻基道:“这是儿子的最后一个愿望,母后就答应儿子吧!”说着,剧烈地咳嗽起来。

  宫女上前为他接痰,手巾上满是鲜血。

  张太后长叹一声。“娘答应你,接他们进宫,给他们名分。”

  朱瞻基流泪道:“儿子在这里谢谢母后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

  吴莹在家教七岁的儿子朱祁钰读书。

  “你给娘背背《三字经》。”

  朱祁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陈符大踏步走进屋,他的身后跟着侯泰和两名宫女。

  “吴莹、朱祁钰听旨!”陈符高喊。

  吴莹领着儿子跪到地上。

  陈符展开一卷圣旨,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丹徒女子吴氏,侍朕有劳,生育皇子。特封吴氏为吴贤妃。吴氏之子朱祁钰乃朕之骨血,封为郕王。皇天有德,太后慈恩,特懿准吴氏母子即刻搬入景阳宫居住。钦此!”

  吴莹泪流满面,接过圣旨,叩头不止:“臣妾吴莹,谢太后慈恩,谢皇上隆恩!”

  陈符扶起吴莹。“恭喜贤妃娘娘!恭喜郕王殿下!请贤妃娘娘带上小王爷,随陈符进宫去吧!”

  ※

  蒯祥将五府六部衙署图纸设计了出来。根据皇帝的意思与内阁的指示,它们统一设在大明门北侧。大明门两边各修建东西向廊房一百一十间,称“千步廊”;东、西折再建向北廊房各三十四间,东接号称“龙门”的长安左门,西接号称“虎门”的长安右门,皆连檐通脊。依照文东武西原则,东侧的千步廊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的衙署,外加钦天监与太医院。而西侧的千步廊则是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千步廊的北面即是东西走向的天街。

  方案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蒯祥和陆祥马上带领工匠们投入到了施工中。

  工程拉拉杂杂地持续了小一年,衙署已初见轮廓。这天,蔡信匆匆来到工地,面色阴沉。

  蒯祥迎上前。“师叔来啦?工程进展顺利。师叔您看,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你先把这儿放一放。”蔡信道。

  “怎么?莫不是朝廷又改主意了?”蒯祥问。

  “圣上不行了!”蔡信的话语有如晴天霹雳,蒯祥与陆祥一时都惊住了。

  蒯祥道:“早听说圣躬不豫,没想到竟如此严重!可惜呀,圣上春秋鼎盛,正是干大事的好时候。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

  蔡信道:“宫里已经开始准备后事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我们能做些什么?”蒯祥大致知道师叔的意思。

  “张太后已命吴大人和我主持景陵工程,这里的事情先让锦祥干着,你随我去天寿山,带领工人把今上的景陵给拾掇出来。”

  “是,师叔。”

  “幸亏未雨绸缪,景陵已经提前动工。”蔡信庆幸地说。

  ※

  公元一千四百三十五年,大明宣德十年元月初七,宣德帝朱瞻基晏驾,享年三十六岁,庙号宣宗。

  朱瞻基与他父亲仁宗皇帝朱高炽在位的十一年,史称仁宣之治,内有三杨辅政,外有猛将守边,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岁不能灾,闾阎乐业,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

  八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承了皇位,是为正统帝。大明王朝在张太皇太后的主持下,在三杨等顾命大臣的辅佐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紫禁城里,小皇帝朱祁镇坐在奉天门内的龙椅上。司礼监太监牛玉站在他一侧。

  龙椅后边是一道幕帘,幕帘背后隐隐可以看见张太皇太后的身影。

  以“三杨”及张辅为首的文武大臣齐齐跪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时此刻在仁寿宫里,新丧夫的孙太后正在审阅一份给大行皇帝陪葬的妃嫔名单。宣宗皇帝晏驾后,孙皇后升格为孙太后,她的居所也从坤宁宫搬至仁寿宫。

  王振站在她的面前。

  “九个人……”孙太后念叨着。

  “太后是想凑个整儿?”王振不愧为她肚子里的蛔虫。

  “不是先帝临幸过的尽量都陪着去么?总不好要先帝在下面太过寂寞呀!”

  “明白了,”王振心领神会。“把她加进去!”

  孙太后叹了口气。“这半辈子她也着实不易,给个名号吧。”

  “是,奴婢这就去浣衣局,接她出来,明日请她一并去仁智殿!”

  仁智殿是大行皇帝停厝之处,陪葬的妃嫔也都将在它的偏殿中告别人世。

  “悄不声的,莫惊动了太皇太后。”孙太后嘱咐。对于自己这位能干而强势的婆婆,她还是有几分畏惧的,在这主少国疑的特殊时期,外朝内朝皆听命于张太皇太后。

  “放心吧您哪!”王振转身,一溜烟跑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