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第 60 章
作者:易楠苏伊      更新:2022-09-09 18:03      字数:5547
  没过多久,苏爱国就回来了。苏以沫蹬蹬蹬跑过去向他炫耀妈妈给她买的小篮子,“爸爸,漂亮吧?”

  苏爱国勾起手指将花篮拎起来,这也太袖珍了吧?不过再看看自家的小萝卜头,确实跟这花篮挺配,笑眯眯夸赞,“确实好看。”

  小亮三人叹了口气,一脸幽怨看着苏爱红。

  苏爱红心里一酸,将视线移向旁处,难道她不想给他们买吗?这不是家里条件不允许吗?

  苏爱红压下心头的酸涩,问张招娣还要买什么?

  张招娣示意到生鲜区,她想买点吃食。

  路上遇到一个馒头摊,刚刚出锅的热馒头,苏爱红有些惊愕,不是刚吃过饭吗?怎么又买馒头了?

  得知这边的馒头也是一毛钱一个,张招娣点点头,转身离开。

  等离开摊子许久,苏爱红有些好奇,她怎么没买馒头?

  张招娣笑道,“我就是问问价,鹏城馒头也是一毛钱一个。”

  苏爱红大吃一惊,她还以为乡下物价会便宜很多呢。没想到馒头价格居然一样。她不太理解,“为什么?你们那儿不是什么东西都贵吗?”

  就是因为乡下便宜,所以才从这边买,大老远带到鹏城。

  张招娣摇头,“鹏城的馒头里面加了酵母粉,软软地,几乎能捏到底。其实里面根本没有多少面。咱们乡下的馒头很实诚,里面的面是鹏城的一倍。”

  苏爱红恍然,原来是这样。

  前面有卖馕的,有点类似于新鲜的馕,上面撒些芝麻,又香又脆。和馒头一个价,更好吃。

  张招娣买了十来个作为明天的早餐。

  之后又买了香油,用她的话说,香油要比城里的麻油更香。不过香油造假也很多,里面添加香油精,比真的还香。她买的这家是苏爱红介绍的,用料实在,就是价格稍微有点贵,不过一分钱一分货,贵有贵的道理。

  到了生鲜区域,苏爱国和张招娣买了过年需要的肉菜,比如牛肉、排骨、羊肉等等。当然也有各种山珍,比如山核桃、干地衣、各种菌类、野生蜂蜜等。

  价格远比鹏城买的要便宜,就比如山核桃,价格能便宜一半。

  菌类也买了好几种,比如牛肝菌、猴头菌、竹荪菇等,这些东西在鹏城价格非常昂贵,张招娣就没见过食堂用过这些材料。

  买蜂蜜的时候,张招娣尝了一点点,见女儿巴巴看着,也弄了一点点给她尝尝。

  苏以沫上辈子很少买蜂蜜,因为她对蜂蜜完全不了解,容易踩坑,但这蜂蜜味道不一样,闻起来清雅芬芳,入口却有微微的苦韵。跟她吃过的蜂蜜不太一样。她吃过的蜂蜜一百多块钱一罐,吃进嘴里甜味单一,黏腻齁甜,就像高浓度白糖水。

  苏以沫有些好奇,“这是什么蜜?为什么味道这么奇怪?”

  老板笑眯眯解释,“鸭脚木蜂蜜,是有一点点苦。冬天才有的卖,产量非常少。是不是有人参和坚果的味道?”

  苏以沫恍然,她没吃过人参,但确实是坚果的味道。

  张招娣问价。

  听到老板的报价,苏爱国有些傻眼了,“怎么这么贵?”

  老板比他还疑惑,“贵吗?一直都是这个价啊。不信你问问其他人,我在山上养峰,经常来镇上卖蜂蜜。大家都认得我。”

  苏爱国说得没错,这蜂蜜价格确实很贵,是鹏城的三倍还多。为什么老家更贵呢?因为鹏城的蜂蜜都是假的,哦不,也不能说都是假的,而是真假掺半。小时候张招娣经常在山上看人采蜜,她对蜂蜜再熟悉不过。所以她从来不买鹏城的蜂蜜。

  她低头跟丈夫解释一通,苏爱国这才知晓缘由。

  苏爱红捧着心口,好家伙,二十块钱一斤的蜂蜜,她都敢喝,这这这……

  张招娣似乎看不到大姑子的惊诧,笑眯眯解释,“我听说每天早上喝一杯蜂蜜水对身体好。”

  苏以沫点点头,“喝蜂蜜水可以润肠通便、促进血液循环。”想到什么,她扯了下爸爸的袖子,“爸爸也喝。蜂蜜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你学习太辛苦了。”

  苏爱国被女儿这么关心自己,心里美得不行,“好,咱们全家都喝。”

  苏以沫扯了下妈妈的袖子,小声说,“这个蜂蜜是真的,给季奶奶也买两瓶吧?还有张阿姨。”

  她上辈子都不敢买蜂蜜,好不容易碰到真的,就想多买两瓶送人。

  季爷爷和季奶奶是他们家的大恩人。因为有他们帮忙,爸妈才有机会买到集资房。十几年后,那房子少说也能翻十倍。这么大的恩情怎么也得报答人家。他们年纪大了,送蜂蜜补补身体,再合适不过。

  张阿姨借了他们家五千块钱,后来也不要利息,这也是恩情。

  人情往来平时就该多走动,不管做人还是做事,切记不要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没人喜欢跟功利心太重的人来往。

  张招娣愣了下,“买是没问题。但这东西没有标签,当礼物送人是不是不太好?”

  主要这蜂蜜是用普通瓶子装的,连生产日期都没有,送人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她担心季先生和季夫人会嫌弃,直接将蜂蜜丢掉。

  苏以沫笑了,“蜂蜜就是初级农产品,不是三无产品,不需要贴标签。”她顿了顿,“到时候我会跟季奶奶好好说说,这个是真蜂蜜。他们肯定会喝的。”

  张招娣见女儿信誓旦旦保证,想想又买了三瓶,季先生家两瓶,张语一瓶,主要之前她送过邓厂长录音机,再送一瓶蜂蜜就够了。

  除此之外,她特地买了咸菜,不是一斤两斤,而是买了上百斤。

  苏爱红“……”

  她拉了下弟弟的袖子,小声问,“你们买这么多咸菜干什么?鹏城天气那么热,可别放坏了。”

  为什么她会知道呢?因为苏以沫之前说过,她在鹏城根本不穿棉袄,只套件外套就成。身上的羽绒服还是临出发前特地买的。

  苏爱国知道姐姐怕他们糟蹋钱,笑着解释,“她要带回鹏城。卖给别人吃的。”

  苏爱红恍然,同时又深深自责,早知道她就在家腌咸菜了,应该也能挣不少钱。

  张招娣觉得鹏城的人更喜欢吃雪里蕻,苏以沫觉得疙瘩丝也不错,让妈妈也买些。

  张招娣于是每样各买了一百斤。苏爱国拎牛肉之类的东西,已经拿不下。张招娣一个人抗不动两个袋子,苏爱红主动帮忙扛一袋。

  苏以沫跟在三人后头,不得不说,姑姑干惯体力活,力气就是大。

  明明爸爸和姑姑年纪一样,而且还是男人,居然没有姑姑有劲儿。

  苏爱国无意间扫到女儿瞥过来的眼神,额头的汗珠滚落得越发勤快,脸讪讪的,心里委屈得不成他也想有劲啊,可他多少年没干过重活了。

  买完东西,一行人回了家。

  大概是因为花的不是她的钱,苏奶奶这次没有发牢骚,主动帮忙将一些贵重的肉菜提进屋。

  看到买了不少咸菜,而且要带回鹏城,苏奶奶嘴里骂骂咧咧,将咸菜扔在原地。

  看到苏以沫手中提了个小篮子,猜到这是张招娣给女儿买的。再看到张招娣买的锅、蜂蜜和各种山货,猜到这些东西不是给他们老两口买的。实在没忍住又骂了一声,“败家娘们!不会过日子。”

  怕张招娣大近年跟她吵架,她扭头跑了。

  苏爱红有点尴尬,张招娣没跟婆婆计较,两人去灶房做饭。苏爱国也跟进去帮忙。

  一帮孩子在门口跳绳。虽然口音有些不同,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两地跳皮筋的口令居然一模一样。

  四个孩子跳来跳去,没一会儿就热了一身汗。

  冬天冷,每人身上都套好几件,苏以沫还好些,她穿的是羽绒服,不算重,但另外三个孩子却是累得不行。

  岔路口的位置,苏奶奶正在和街坊四邻聊天。

  苏以沫示意大家先停下,偷偷跑到他们身边,想听听有什么八卦。

  但是她忘了这些人说的是g省的方言,这些人语速快得不行,她听的一知半解,根本听不明白。

  倒是她妈妈买鸡的那户人家看到她,主动询问,她妈工资多少钱?

  农村人问话特别实在,压根不知道这是个人。不熟的人最好问这种私密问题。

  苏奶奶也竖着耳朵听,显然她也想知道张招娣工资有多少。奈何那个泼妇拿钱当命,别说问她要钱,问一声都能急眼。

  苏以沫摇头说不知道,不等对方问,她反过来问对方女儿有多少钱工资。

  她刚刚听了一耳朵,这大娘的女儿是村里小学老师。

  大妈骄傲地挺了挺胸,颇有些自豪,“一个月有四五十呢。”

  在大妈看来,老师这份工作不仅体面,而且不用下地干活,每个月还能拿四五十。比种地要强。

  但听在苏以沫耳里,却是少得可怜。

  这可是1990年啊,小学老师工资居然这么低。鹏城最低工资是350,老师工资怎么也比350持平吧?没想到相隔两地,工资居然差了六七倍。怪不得成千上万的人挤进鹏城呢。

  她愣神时,小亮在后头扯她袖子,男孩子不喜欢跳绳,要不是为了讨好这个从城里来的小表妹,他压根不会玩这个。

  现在她不想玩,正和他心意,但是也不能一直闲着,于是他跟弟妹一商量,“咱们去后山挖冬笋吧?”

  苏以沫大吃一惊,“现在有冬笋吗?”

  不能吧?现在都二月份了。

  小亮也不确定,因为他考完试还去山上挖过,那会儿挖了不少冬笋呢。

  他抓了抓头发,觉得现在这个月份有些鸡肋,哪怕早回来两个月,山上也有不少好东西,野果,野菜,山珍、蘑菇之类的数不胜数。现在冰天雪地,好东西太少了。

  他含糊说,“试试看吧。兴许能挖到呢。”

  苏以沫想了想,觉得可以一试,于是她在自己脚上套了个塑料袋,一脚一稀泥往山上走。当然也没忘了她的小篮子。

  从山脚往上都是竹子,爬山时只要握着竹子往上走就行,倒也没人滑倒。就是竹子这么多,她根本没看到哪儿有竹笋。

  她对竹笋记忆还停留在竹子稍微不注意长高。当它从泥里冒出来时,弯腰一拔,就是一大颗。

  当走了半个小时,她累得精疲力尽,小亮终于停下来,说要挖竹子,她还愣了愣。

  “真要挖吗?这个竹笋刚刚冒出头啊?”苏以沫左看右看,都看不出来这竹笋哪里值得挖。因为它真的只有一个芽儿。再怎么也得等它长出一小截再挖吧?

  小亮一愣,啼笑皆非,“你真是城里长大的。这个看着小,往下挖是一大颗。”

  苏以沫不服气,把自己从电视上看到的竹笋说了。

  小亮笑道,“你说的是春笋,那个是发芽出土的笋。现在是冬天,吃的是冬笋,就得从地里挖。你别看这个只露一点头,其实下面可大了。而且冬笋比春笋要好吃。”

  苏以沫是吃过冬笋的,确实比春笋好吃,但是她不知道冬笋只发了个小芽就开始挖。她决定听小亮的话。

  小亮手里拿着挖竹笋的工具,但是冬天土地冻得邦邦硬,小亮刨了半天,也只刨了一丁点。

  他累得气喘吁吁,在边上喘气。

  小琴嘲笑他一通,“你怎么这么没用?连地都刨不起来?”

  小亮被妹妹嫌弃有些不服,没好气道,“说我没用。你来挖。我倒要看看你有多大力气。”

  小琴比小亮小两岁,手劲儿自然没有小亮大,挖了好半天,只挖出拳头大的土,小脸涨得通红。

  小亮嫌弃得不成,嘴里不忘挖苦,“你倒是拿出吃奶的力气啊。怎么这么没用!”

  小琴自动忽略哥哥最后一句话,嘴上不饶人纠正他的错误,“你这话说的,好像我喝过奶似的。”

  小亮噎得不轻,三岁前的记忆,他根本不记得,所以也不知道妹妹有没有喝过奶。

  他于是将视线落到小华身上,这个弟弟比他小了四岁,他看过这小子喝了妈妈很多奶,肯定能使出吃奶的力气,“你来!”

  苏以沫抽了抽嘴角,不明白小亮为什么会认为五岁的小华会比七岁的小琴有劲儿。

  小华倒是没想那么多,他觉得大哥在跟他玩,于是他学着大哥的样子往手心吐了口唾沫,双手拔锄头,但是使出吃奶的力气,锄头愣是纹丝不动。他歪了歪身体,锄头终于动了,他又往右边歪了歪,锄头晃了晃,他这才将锄头举起来。

  不等他将锄头举到最高处,他的双手就因为支撑不住,锄头落了下来,差点把冬笋露出来的尖尖给砸扁。好在他眼急手快,脚一滑,偏了准头,冬笋尖才幸免于难,只是也因为这样,他一屁股坐在地上。

  小琴捂着肚子哈哈大笑,小亮脸都裂了,苏以沫背过身,扑哧一声也笑了,哈哈哈,太搞笑了。

  小华被三人嘲笑,小脸憋得通红,从地上爬起来,奶凶奶凶瞪着三个哥哥姐姐,意思是“你行你上啊”。

  苏以沫忍住笑,接过锄头也想试试。

  小琴和小亮不敢再笑,看着苏以沫忙活。她拿起锄头的把手,好家伙,真够重的。

  她学着小亮的动作,高高举起,然后落下,准头倒是挺好,没有挖偏。但是当锄头嵌入泥土时,她想将锄头□□,顺便带动泥土,谁知她使出浑身的力气,锄头却是纹丝不动。

  小亮抚了抚额,表情一言难尽。小琴背过身偷笑,肩膀一耸一耸的。小华年纪小,睁着那双黑亮的大眼睛好奇打量苏以沫,好似在说你怎么不拔啊。

  苏以沫涨得小脸通红,却不认输,一脚踩在锄头一脚,借着力,将锄头的柄扛到肩头,借着肩头往上一顶,泥土终于挖开。

  挖是挖开了,但是好疼啊。

  苏以沫揉了揉锄柄压到的部位,又酸又痛,这要是换夏天,保准破皮。

  小亮见三个弟妹没什么力气,压根不能指望,他也认命了,只好吭哧吭哧一个人挖。

  苏以沫不会挖,嘴上却不闲着,在边上给他加油鼓劲儿。

  小琴见哥哥被夸后,身上就有了力气,也开始改变策略,不再损他,为他加油打气。

  一个竹笋挖了大半个小时才收尾。苏以沫以为要回家了。谁知小亮说竹笋都是好几个长一块儿,顺着竹笋的径往前找,肯定能找到。

  于是他又花了半个小时,挖了好几个小的,个头不大,不过几个加起来也够一盘菜了。

  挖完后,小琴四下看了看,“咱们再往上找找吧?”

  小亮差点跌坐在地,瞪了眼唯恐天下不乱的妹妹,“找什么找!你要把我累死。”

  小琴委屈,“我也不想的,但是谁叫这土这么硬呢。”

  明明两个月前,泥土还软软的。她也能帮着挖。

  苏以沫玩够了,她鞋子外面套的塑料袋破了,泥水把鞋子里面都弄湿了,脚趾冻得僵硬,“就这些吧。我好累。咱们回家吃饭吧。”

  于是四个小孩子深一脚浅一脚下了山。脚踝处不免被野草打湿。

  回了家,三人在灶房烤火。

  g省处于南方,不像北方有炕。又买不起暖气,所以农村冬天取暖靠的是火塘。屋内挖块区域,点上篝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煮饭炒菜熬茶烤红薯,上面烟熏腊肉,好不快活。

  张招娣搬到鹏城生活,早就不习惯烟熏火燎,所以一家人都不在这边吃饭。不过炖肉却是没问题的。

  苏爱红正在炖肉,看到四个孩子棉裤和鞋子都湿了,赶紧将架上的汤锅端下来,让他们过来烤火。

  苏以沫将脚上的靴子脱下来,其他三个孩子穿的是乡下做的棉鞋,样式不好看,但是很暖和,鞋里面也都湿透了。苏爱红将四双鞋子一一烤干。

  张招娣回屋给闺女找了条新棉裤,将身上的棉裤脱下来,放在火上烤干。

  至于另外三个孩子,没有衣服,就只能把裤子脱了,藏在被窝里,把棉裤烤干再穿。

  两家人聚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

  牛肉、猪肉、排骨、牛肉都有,总共凑了八菜一汤,有荤有素,还有大骨汤,所有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小亮更是捧着肚子畅想,“真香啊。比去年过年吃得还要好,要是天天都能吃肉,该有多好。”

  去年过年,他们家只有一样肉菜红烧鱼。这鱼还是队里的鱼塘养的,卖不出去,每家都发了十几条。却也舍不得一顿吃完,而是晒成鱼干,过节才舍得拿一条小条出来炖锅子。

  人多鱼少,小亮根本没吃几块。难怪这孩子会馋肉。

  。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