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魏王
作者:风和风筝      更新:2022-09-17 22:32      字数:2171
  薛安被这群工匠弄烦了,脾气暴躁道:“你们现在,只要老老实实按照图纸去做!”

  杜如风呵斥道:“军令如山,少说废话!”

  工匠们不再说话。

  他们反驳过一次,如果再出事,上头也没有理由再牵连他们。

  到时候,要杀头的也是薛安,过错与他们无关。

  讲解完设计图,列出各种木材需要后,薛安将工作要求报给杜如风,让他去安排人手,砍伐树木。

  而码头本来就储备了不少木头,也能就地使用。

  天空,下起了蒙蒙小雨。

  码头的工匠们,开始热火朝天的工作,努力刨木头,制木板、造框架。

  薛安撑着油伞,在细雨中使唤着工匠和禁军。

  “那边的人,别歇着,木料还没运来,你们可以先搭建一个能移动的台子,后面得用到!”

  “对了,再来一些人,去砍伐竹子,我们需要一些架子,在高处作业。”

  薛安玩过三桅帆船的模型,现在要把模型转化为产品,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都要他去调整。

  工程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值得他现场纠正和增减的。

  刚开始,整个码头都被薛安弄得有些乱,好在是人足够多,薛安总能给大家找到事情干,并逐渐摸清管理规律。

  基建的核心力量,就是人口。

  人够多,工程建造速度就不会慢。

  太和殿。

  工部、户部尚书,带着一众官员,将抄录的设计图,全部送到李世民面前。

  “陛下,这是薛安制作的,名为三桅帆船的木船!”

  李世民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第一眼看去,也觉得头晕。

  “这种木船,能够下水?”李世民问道。

  两部官员们相互看了看,最终,工部尚书拱手道:“我们工部查阅典籍,并寻找数十名工匠,一起研究,发现这种船只,确实有下水的可能。但,也有一些难题。”

  “难题?”

  李世民挑眉。

  “这么大的木船,除却人力外,还需要大量的造船胶和桐油。微臣不清楚,造船的胶水,能否承受得住木船。胶水力量不足,三桅帆船吃水之后,外壳极可能会全部崩裂。”

  李世民是个勤勉的皇帝,对造船也有涉猎。

  他听懂工部尚书的意思,如果胶水强力不够,下水之后,木板缝隙会崩裂,导致木船沉入水中。

  这不是防水问题,是强度问题。

  工部尚书在问,是不是该浪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去给薛安造船。

  如果成功了,南方赈灾之事,自然是有了希望,可要是失败了,大唐的处境将会雪上加霜。

  李世民看着图纸,道:“若是不考虑胶水的问题,你们说,这船,能够达到薛安所说的五千石的载重?”

  “可。”

  工部尚书道:“不止如此,只要船身不会裂开,这种船,还能在大海上驰骋飞跃,宛如北方的草原的胡马,来去自如。”

  听到这些描绘,李世民几乎能想到,这种船只称霸大海的可能。

  现在赌的,可不只是赈灾的可能,还有未来东海、南海的霸权!

  哪怕李世民已经四十一岁,依然不缺野心。

  李世民咬了咬牙,道:“那便信薛安一次,你们去提醒薛安,让他别忽视胶水的问题!”

  “喏!”

  户部尚书,领着众官员退了下去。

  李世民看着窗外,仿佛看到了长安码头。

  “薛安,朕陪你豪赌一次,你可不要让朕失望啊!”

  ……

  武德殿里,魏王李泰,乘着马车出来。

  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三人,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魏王李泰,是长孙皇后的嫡次子。

  这些年来,李世民对李泰多有宠爱,不只让他住在宫中的武德殿,还允许他开办文学馆,让十八名学士,与他共修《括地志》。

  考虑到太子李承乾脚上有疾,身有残缺,又如何能够称帝?

  因此,李泰一直认为,李世民有意让他替代兄长,成为储君。

  李泰看到众人,望了望天空的小雨。

  于是李泰下了马车,谦逊拱手道:“见过诸位大人,下雨天,依然进宫面圣,协助父皇处理江山社稷之事,辛苦诸位大人了!”

  “参见魏王!”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这不过是我等应该做的。”

  李泰眼睛一转,问道:“诸位大人,可是遇到了什么难题?”

  工部尚书段纶道:“是薛安造船赈灾之事……”

  段纶把心里的担忧说了一遍。

  如今,陛下宠爱李泰,李泰也有机会替代李承乾,有眼睛都能看得出来,段纶自然不会拂了李泰的面子。

  李泰知晓后,道:“那个图纸,真有那么精妙?”

  “此图,怕是来自天界的能工巧匠,凡人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直接画出如此精巧完善的图纸!”

  李泰眼睛一转,道:“这么说,薛安天人归来的说法,不是谣传?”

  段纶和其他官员面面相觑,最终,还是咬了咬牙,道:“正如袁天罡相术通神,想来,薛安确实也有些神异。”

  “孤知道了,多谢诸位大人解答!”

  “不敢不敢!”

  李泰道谢后,进入了马车中。

  段纶感慨道:“魏王殿下心怀天下,有忠义仁孝之风啊!”

  众人纷纷点头。

  这时,李泰的马车驶出了皇宫,径直来到了渭河码头。

  码头边上,农夫与禁军齐心协力,干得热火朝天。

  “一二三!”

  “喝!”

  “一二三!”

  “喝!”

  “喂喂喂,你们干什么,把圆木吊到高处,就这样硬拽?”

  薛安从屋子里冲出来,对着众人喊道。

  “不用麻绳拉拽,难道要用双手推到天上去?”

  “我的天!先停下,去干别的事情,等我去铸铁局一趟。”

  一名青年,一巴掌拍在脑袋上,一副被众人蠢到的模样。

  薛安匆忙离去,杜如风看到李泰,连忙迎了上来。

  “魏王殿下,您怎么纡尊降贵,来到这种杂乱的地方?”杜如风小心问道。

  李泰轻轻一笑,看向薛安离去的背影。

  “薛安的五千石大船,关乎南方数百万百姓的赈灾困难,孤可没心情在宫中坐着,若不亲眼看看,孤心中总是浮现百姓哀鸿遍野的惨状啊!”

  “魏王仁明!”

  李泰挥了挥手,道:“你们去干活,不用招待我!”

  “多有失礼,请魏王见谅!”杜如风告辞离开。

  李泰在码头闲逛了一会,不多时,薛安赶了回来,背后有一辆驴车,拖着许多圆形的铁器。

  “杜如风,安排三十人过来!”

  伴随着薛安的吆喝,李泰也带着随行的太监,凑近看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