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东厂的前身
作者:会说话的眼镜      更新:2022-11-12 02:06      字数:2554
  “我爹愿意就行?”徐妙薇披着衣服过来“那件事就这样也好。”

  徐达对这件事,倒是十分愿意的,朱标给他哪个人,他都可以按朱标的意志,给带歪了。

  “对,不查下去,我们都不会为难。”朱标想了想,叹了口气。

  韩宜可和朱棣是亲看到过那些破坏船只的,觉得是有预谋,此事该查清楚。

  朱标觉得,若是他沿着胡惟庸的口供再查,最后的结果会十分不尽人意。

  第一个不满意的会是朱皇帝。

  他骨子里始终是农民,推崇家和万事兴,十几个儿子都是缺一不可。

  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会动杀机的。

  若是朱标不依不饶,只会让朱皇帝觉得朱标是个连亲兄弟都容忍不下的人,更会觉得太子无德。

  会认为,朱标对亲兄弟都不能容忍,又怎么会心怀天下百姓。

  古语云无情最是帝王家。

  老朱和马皇后绝对不想看到骨肉相残这件事,便默许胡惟庸口中提到的“皇子”为胡乱污蔑。

  人有时候,总要自欺欺人的。

  父亲为了儿子。

  大哥为了兄弟。

  只不过,朱标也不会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境地,防范的事情必须要做好。

  正好借此事,准备设立东厂。

  优免田的事情,官员也都没明显出来反抗。只要土地能保持不出大问题,安抚好白姓。

  一些工业政策才能保持,

  朱棡和晋王妃谢氏送了些珍品但马皇后和朱元璋那里。

  朱棡和谢氏被内侍送走,朱皇帝挑了挑眉。这一表情被马皇后立刻捕捉到了。

  马皇后明白,问道“重八你是在怀疑棡儿?”

  咱还用的着怀疑,自己的儿子自己最清楚……朱元璋不想把有些话说出来,鼻子哼了声“咱可没说什么。”

  “行行行,我瞎猜的。”马皇后摇摇头,知道朱皇帝嘴犟,也不跟他争嘴,示意内侍把熏香点上。

  老朱盘腿坐在榻上,开门见山的道“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咱眼里,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咱

  的江山,这话咱也懒得再跟他们重审。”

  马皇后忍不住问“那这件事会不会留下隐患?”

  朱皇帝笃定又自信“只要咱还活着一天,他们就不敢给咱搞那些有的没的东西。”

  “你是皇上你说了算。”马皇后禀退宫女内侍。

  十月中旬,朱标安排朱棣,朱樉和朱棡,让他们跟着武将去各地练兵。

  临行前,朱标请他们几个一起吃饭。

  “邓愈曾经北伐,又远征过西南一带,老四你不是想进步,跟着邓愈好好的训练,往后西南方向,便由你来主攻,要是换成别人,我不放心。”

  朱棣感觉自己受到信任,顿时欣喜道“包在俺身上,往后西南之邻国,俺朱棣都会不眨眼的拿下。”

  “那我呢?”朱樉问道。

  前几日,朱樉的长子半夜突发高烧,朱标是最先去叫方有执来给诊治,天亮退了烧。

  因为这事,秦王妃邓氏反而因此特别感谢朱标和常氏,此事朱樉也记在了心里。

  酒过三巡,朱标才说起安排冯胜在西藏和北疆之地练兵的事。

  洪武三年,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率吐蕃诸部归降,后于青藏地区设乌思藏、朵甘卫指挥使司,采取广行招谕、多封众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

  洪武五年,冯胜完成雪区的统一后,朱皇帝便要求他驻守在雪区和北疆。

  藏民输马作赋、承担徭役,或蒸造乌茶、输纳租米,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

  今年初,朱标说动朱元璋派遣文臣武将等前往雪区。

  单独特殊的设青藏卫,北疆卫,每卫有驻骑兵五千,步兵五千和火铳手三千,炮手,弓弩手在各地。

  朱樉知道当地气候条件,但也没有含糊,饮下酒道“都听大哥的安排,希望大哥帮我照顾好秦王殿的人。”

  “这是自然,太子妃会带着炽儿常过去看看秦王妃。另外青藏和北疆两地的将士,每人一月多给一两银子作为补贴。”

  朱棡因为那次的事情,心里总是有余悸,幸亏胡惟庸因土地和水雷的事,被处死。

  他这些日子也放下心来,但心里总感觉大哥知道那件事是自己。

  朱棡看到大哥把自己放在最后安排,也有些心慌,主动的开口说道“大哥,我跟魏国公去哪里?”

  “你?跟魏国公在沿海。”

  “我……”

  沿海有赵云生,有吴桢,有各路水师将领,又有徐达在浙江那边练兵。

  自己去打酱油吗?朱棡心里很不解。

  朱标解释说“沿海如今是朝廷的门户,海运,水运,以及海上贸易都需要大量兵马,安排你跟着他们去,也是为你好。”

  “那大明博物馆该怎么办?”朱棡想着自己离开,便没有人在管理这事情。

  朱标突然抬起眼皮“把它交给朱橚。”

  朱棣点头“这法子好,老五可以帮忙分担些,俺们这些兄弟也可以出一份力。”

  朱棡还想在说什么,但看到朱樉和朱棣赞同,又心虚,怕自己不同意惹朱标不高兴。

  便笑道“是。”

  送走几位兄弟,朱标感觉自己太心累了,自三宝下西洋后,也没有个靠的住的。

  真就成了孤家寡人。

  魏守征和杜东庭还需要不断的磨炼。

  每当想起那件事,朱标都觉得谎。

  若是自己跟着去了荆州府,在长江上死了,连个尸骨都没有。

  唯一庆幸的是,老朱让自己东宫多备了些人手,内侍也增加了很多,就连詹事府和文华殿,都比平常多了很多。

  锦衣卫办事,总是有些触碰不到的地方,或者说自从扩张了锦衣卫后。

  有些锦衣卫容易被渗透,不忠心了。这件事陆忠和刘谷雨跟他提过多次。

  那些各地各行的暗卫,送上来的消息也可靠,百姓的生活和处境都轻而易举便知道了。

  接下来的几日,除了几位兄弟离京去各地练兵,朱标安排东宫的内侍,让小黄门元宝把这些管制起来。

  内侍多加培养,往后也可以派上用场。

  但也不能忘了这些宦官太过庞大,到了中期便有问题。就当做是东厂的前身吧。

  自己总得

  有一群死心塌地为自己的人,这个老朱也是支持的。那做起来更是容易。

  奏疏那些,大部分都是老朱自己包揽,一些重要的事,刻意留出来给朱标。

  明商局从今年夏天,开通了钱债通道。

  这样一来,很多官员因为银子开销不够的。都可以到明商局去借钱,画押按指印,留凭证。按两成利息还回来。

  今年为止,有不少真的揭不开锅的官员反而好过不少,来年他们又慢慢的还上。

  也有不少官员,明明是不需要钱的,但为了随波逐流,也特意去借个一两十两的银子。

  朱标觉得他们这就是纯粹在恶心人,更多的也是官场上面的同化问题。

  “殿下,陛下让您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