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永乐一朝可称盛世,万世后人会记得陛下!
作者:狗头大将军啊      更新:2022-12-08 15:35      字数:2777
  安静。

  这下子整个保和殿都变得落针可闻,谁能听不出皇帝心中的愤怒和委屈。

  “陛下息怒!”

  这时,褚成仁作为宦官之首,连忙过来搀扶住有些气血上头的朱棣道:“您千万别跟一个醉了的人生气,万一气坏了龙体可不好啊!”

  此刻,太子朱高炽也终于绷不住了。

  不是因为他宅心仁厚,毕竟他就算有一副菩萨心肠,也架不住他对自己老爹的恐惧。

  实在是于谦是他选上来的。

  于谦要继续这么怼下去,到时候肯定又是一场你死我陪葬的游戏。

  靖难之役的时候,方孝儒就玩过一次。

  十族都给玩没了。

  于是洪熙大胖朱高炽连忙上前,直接跪在朱棣面前给于谦求情道:“父皇您息怒,于谦只是因为家中老母亡故导致乱了心神!”

  “再加上喝酒误事,这才以至于满嘴胡言乱语,您千万别当真啊!”

  一边说着,朱高炽连连叩首。

  闻言,朱棣叹了口气,有自己的太子给求情他心中的气消了些。

  但咱们这位永乐皇帝平生有三大爱好。

  北征,打猎,吓儿子。

  眼看自己还没找到台阶下,朱棣便转头看向太子道:“太子,你还真是体恤下属啊,都吓成这样了还不忘给这个不争气的求情。”

  闻言,朱高炽吓得都哆嗦了。

  见太子不说话,朱棣继续说道:“那好,这人既然是你选上来的,那你说应该怎么处置他?”

  此言一出,这就给朱高炽难住了。

  替于谦求情,也得有个分寸。

  不惩罚他吧,这等于让皇帝没有台阶下。

  惩罚严重了,又怕把于谦折腾死。

  “儿臣儿臣”

  “陛下,学生认为于谦只是因为母亲亡故而致气急攻心,再加上酒后失了神志才会口出狂言。”

  “实则他对北征与迁都的看法并不至此,学生近些时日来经常同于谦谈论北征之事,他对北征阿鲁台和治理边关之策有许多良策。”

  “如若陛下不信可先送于谦回去休息,待他酒醒后命他再写一篇治理边关的良策。”

  就在此时,忽然朱高炽身后传来了楚萧的声音。

  没辙,楚萧原本也不想顶着雷站出来。

  但他看出来了,皇帝这是已经消了气,但却找不到个台阶下。

  太子这边支支吾吾了半天,也说不出个好办法。

  既是结识了一场,那他就给于谦求个情得了。

  “陛下,臣也愿意担保。”

  同时,一旁的李祺也开口附和,毕竟这些时日以来他也确实觉得于谦被楚萧改变后,提出的许多治边之策很不错。

  “楚萧,李祺。”

  听到楚萧两人的话,朱棣终于算是找到了下去的台阶。

  但他听到楚萧的言辞后,却又觉得这个台阶不是很完美,心血来潮之下转头对朱高炽道:“太子,既然这会试前三都是你选上来的,那你去把他俩人的殿试考卷呈上来。”

  “朕要看看他们三个这些时日里,到底都聊出什么治边良策了。”

  要看我儿的考卷!

  别人还没怎么样,一旁搀扶着的朱棣的褚成仁给吓了一激灵。

  这下可糟了。

  萧儿的考卷或许别的考官看不出什么,但万一要是惹得皇帝不高兴可咋办?

  但任凭他心中冷汗直流,朱高炽却撑着自己肥胖的身躯赶忙取来两份考卷,诚惶诚恐的递给他爹。

  朱棣也不生气了。

  把于谦晾在那任凭他自己倒在地上发酵,转身坐回龙椅上拆开了李祺的考卷。

  看了一眼后,点了点头。

  不错,互市是个好办法,但现在不能急于求成,得等北伐过后。

  接着又拆开楚萧的考卷。

  朱棣看了李祺的考卷后,原本以为这些文人士子讨论的应该都是互市这种软政策。

  可等他看到楚萧考卷里的内容,整个人却都虎躯一震。

  文章虽写的洋洋洒洒,可却直接插进了朱棣内心的最深处。

  文武百官看到的只有大明的疆域。

  可大明疆土,不进便会反退。

  现如今大明王朝明里暗里的敌人太多了,除了北元分裂后的蒙古各部族,阿鲁台、瓦剌、鞑靼、兀良哈!

  一直对大明虎视眈眈的倭国,也是潜在的敌人。

  不然,他也不会在山东常年囤积备倭军。

  除此之外还有更远的地方,郑和去年已经从西阳回来了,带回来的除了许多作物之外就是更远之地还有大量的土地和敌人的消息。

  别人不知道,可他朱棣知道就连现在西边的乌斯藏都在不满大明的统治,伺机蠢蠢欲动。

  在这种情况下,阿鲁台还要在东北囤兵能不让人脊背生寒?

  楚萧的回答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字,打!

  阿鲁台既然在边关囤兵,那大明入冬之前就要从各地抽调兵马。

  山东的备倭军也要抽调一部分出来。

  待来年冰雪消融立刻借辽水走水路赶赴边关,对阿鲁台闪电灭杀!

  在这之后大明才可休养生息,贯通南北。

  届时再开办互市蒙汉交融,不需数十年后阿鲁台便能融入大明,草原的肥沃牧场自然也尽归大明版图。

  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朱棣贪婪的阅读着上面的文章。

  这篇文章太符合他的心意,简直是将他内心里想说的和没想到的全都说了出来。

  “好~好啊。”

  半盏茶的时间后,朱棣才恋恋不舍的放下手中的考卷。

  一时间,距离近一些的人都发现皇帝的眼神变了,不再和之前一样装作和蔼,而是变得精神奕奕。

  那感觉,就像是有人终于懂了他。

  褚成仁心中暗道,莫非萧儿的文章竟得了帝宠。

  可他文章里到底写了什么,一时间褚成仁心中忐忑不已,生怕皇帝脸色再变。

  “楚萧。”

  就在所有人全都摸不清皇帝想法的时候,朱棣终于开口了。

  目光灼灼的看向楚萧,朱棣深呼吸一口气问道:“为何他人都希望朕能停止北伐,与民更始,但为何你却如此支持我明军北伐阿鲁台部。”

  闻言,楚萧知道他得开口了。

  于是,就见楚萧抬头面向皇帝,不卑不亢的拱手道:“回禀陛下,江南之地的百姓还只是食无两餐,衣无二彩。”

  “但我大明边境的子民,却已然都快沦为蒙古各部族刀俎下的鱼肉了。”

  “旁人或许不理解,但学生却认为只有一次性打垮阿鲁台部,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解救北方子民。”

  “常言道,真正的盛世从来不是靠休养生息得来的,而是要靠一次性的打垮敌人,才能让国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休养生息,若不思进取就只能自取灭亡!”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所有人都匪夷所思的看向楚萧的方向,没想到他能对皇帝说出这样的话。

  他不知道,或许一句这样的话就能让这位永乐大帝对战争再起杀心?

  不少老儒都在暗暗议论。

  若这番话真的助长了北伐的气焰,那对大明可就真的是灾难了。

  可别人不懂,这番话落在朱棣耳中却让他仿佛听到了洪钟大吕。

  他懂我。

  朱棣不由得正视起眼前这个弱冠之年的考生。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文人士子,竟然能以如此眼光来看待北伐。

  他是大明的皇帝,所以自然不能和普通官员的目光去看待这场仗,而是要以皇帝的视角俯瞰整个国家。

  南方虽苦,但更苦的是北方边塞之地。

  若他不打这场仗,北方的诸多部族就会以为大明怕了。

  届时草原各部族联合起来围攻边关,大明说不定就会死多少百姓,丢多少土地。

  甚至,都有可能影响到南方。

  但这么多年来却没人懂他,都以为他是个杀心不止,只喜欢打仗的皇帝。

  可就在楚萧说出方才的说辞后,他竟然有了一种被人认可的感觉。

  “那对于迁都顺天一事,你作何感想?”

  半晌后,朱棣再次开口了。

  楚萧则继续不卑不亢,开口便是:“学生认为,迁都乃巩固我大明江山万古稳妥之策!”

  “只有迁都顺天,我大明百万雄师才能更好的遏制辽东和草原诸多部族,我大明早就该有这样的远见!”

  “一世命,既万世命!”

  “虽然这一朝的人不会明白陛下的苦心,但后世千万万的子民会记得陛下的功绩!”

  “永乐这一朝,称得上盛世!”

  “陛下,也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我大明本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