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作者:秦秦秦秦      更新:2022-04-30 20:41      字数:2084
  朱元璋恢复中原,登上皇位后并没有松懈。

  他率领大军对残存的北元势力进行征伐,平复边境。

  他下令农民归耕,大力屯田,提倡棉桑,抑制豪强,减免赋税……施行了大量利国利民的政策。

  也许是农民出身,朱元璋对平头百姓,对老实耕种的农民怀有一种家人的心态,对他们极好。

  每一个政策,务必能让百姓吃饱饭,过的好。

  也许这是史上对农民最友好的朝代!

  当然,对百姓友好,意味着对豪强贵族的压迫。

  尤其是在太子朱标死后。

  蓝玉、曹震、张翼、朱寿、王弼、何荣詹徽、傅友文等都被以谋反罪处死!

  因此案被诛杀者足足有一万五千人!

  整个京都被染成了血红色。

  这是整个大明朝最糟糕的案子。

  在朱元璋生命的最后几年,足足杀了半个朝堂,牵连数万人!

  屏幕前的观众。

  原本那些因为朱元璋是农民上位,对百姓宽容和善而感到开心不已的大秦黔首们懵了。

  “这不是一个好皇帝吗?”

  “好皇帝也会杀那么多人?”

  “……太狠了!”

  被诛杀的人们苦苦哀求,朱元璋都不为所动。

  哀泣声流进了大秦百姓的心中。

  足足三万多人啊!

  先不说株连的那些三族,就说因为蓝玉谋反案牵连进来的那些个国公们,因为跟蓝玉交好就有谋反的可能,就要被处死?

  谁规定的?

  百姓看不到背后的政治意义。

  他们不知道朱标的死亡对朱元璋的打击有多大,也不知道朱元璋对欺凌弱小的贵族多么痛恨,更不知道朱元璋为保朱家皇朝的统治才狠心杀戮……

  他们只知道,那些跟朱元璋一起奋斗,一起开国的功臣们全死了。

  朱元璋不分青红皂白,直接乱棍全部处死。

  这让他们感到深深的畏惧。

  哪怕朱元璋是农民出身。

  哪怕朱元璋对百姓们极好。

  但是,连一起征战的兄弟们都不放过的人,带给他们的只有恐慌。

  也因此,一些认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百姓完全熄灭了心中的心思。

  相必从此以后,有人拉他们起义,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会是那些死去的功臣。

  起义?=功臣=处死倒计时?

  那……算了算了!

  要不起,实在要不起!

  他们更喜欢现在的生活。

  累是累了点,但也是为后世子孙造福。

  更别说仙粮已经种下,他们不缺吃喝,日子和美多了。

  造反?

  谁爱干谁干。

  反正他们不干!

  时光匆匆,皇太孙朱允炆即位。

  刚登上皇位,太过着急的朱允炆为了加强皇权,开始削藩。

  削藩是历朝历代都要做的事情,因为他们都分封诸侯王以示恩宠。

  可能唯有大秦不需要了。

  功劳盖世如王翦父子,都不敢提分封。

  那些提恢复周礼,分封诸侯的朝臣们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再敢提。

  毕竟,那大头淳于越已经‘西去’了,他们可不敢再在嬴政面前撸虎须。

  可明朝不是啊!

  朱元璋没分封异性王,封了一大群儿子。

  他的24个儿子还有一个从孙全部被他分往各地,驻守边境和战略要地,地位相当高。

  但正是因为地位高,年轻的朱允炆他把握不住,担心有人效仿李世民、效仿赵匡胤篡位。

  那就只能削藩了。

  可惜,削藩就是朱允炆走向末路的时候。

  朱元璋祖训中有言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面临削藩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哪儿能不知道这一条啊。

  立马开干!

  他以‘清君侧,靖国难’为由,起兵造反。

  朱允炆柔弱寡断,虽深得朱元璋喜爱,但并不适合继任皇位。

  朱元璋自己也知道,但却没有进行更换,满以为自己分封的藩王儿子们会听话。

  但……事实是不可能的。

  柔弱的朱允炆根本无法跟燕王朱棣对抗,很快落败。

  自此,朱棣即位,年号永乐。

  这位新的皇帝可以说是意气风发。

  本以为没他什么事了,哪知道朱允炆实在太拉胯,竟然让他得到了这个机会!

  干得漂亮!

  大侄子!

  最好笑的是,朱棣上位后也施行了削藩政策。

  但跟他的侄子相比,显然手段高明了很多,朝政得以安稳。

  兴许因为篡了侄子的位,朱棣上位后励精图治,不敢懈怠。

  他同朱元璋一样重视民生,重视政治清明。

  他完善文官制度,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

  他营建北京,五征漠北、南征安南,保证了国家稳定。

  他安排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同30多个国家地区进行贸易沟通。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这是他最值得称道的一点

  大明终其一朝,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他迁都北平,若国家受到入侵,大明天子则会在第一线守护国门!

  自朱棣之后,大明的皇帝显然践行了这一点。

  明朝末年,朝廷内忧外患,受到了极大压力,而崇祯帝不论如何都没有屈膝投降,没有割地赔款,也没有迁都逃走。

  眼看叛军灭国,崇祯帝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真正忠于江山社稷。

  在他死前还写下一首绝命诗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

  ……

  “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高高站在祭坛之上,嬴政面色沉重,似是有哀悼之意,又有敬佩之情。

  如果是之前的他,显然不能明白,为什么这种事要写在祖训之中。

  这不是应该的吗?

  但联系其余各个朝代发生的事,他懂了。

  不是所有朝代都想大秦一样兵强马壮,他们会进入衰弱期,会被侵略,会灭亡。

  就像大秦,不也是在胡亥手下亡了?

  他嬴政能做到的事,他的子子孙孙未必能够做到。

  因此,此刻,嬴政同样下令,将‘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写进祖训之中。

  身为君王,理应为社稷而死,身为华夏子民,不能对异族称臣纳贡和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