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末日的困扰
作者:会说话的小鸡      更新:2022-12-08 18:51      字数:2151
  明知这里是天下第一村却不知认为这里就是一个独立王国?这可是个神奇之地啊!!

  “叔儿,您订制了纯金牌子和纯金牛雕塑。不就是要在村子中央立起来吗?”

  魏良卿强按心中惊骇,伸手指着一个方向说:“这样是不是也很招?你不怕让人偷吗?”

  “偷走?!”

  秦兴宗淡淡一笑,望着魏良卿说:“贤侄,您还太小。我让您有时间。您去偷他们看一下。“

  叫做百十号的,如果可以偷的话,我就叫做你叔叔,人多的时候,他也不能进我秦家村去,还要偷,你们可就敢这么认为。““那是真的吗?我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都说我偷了他们的东西。““是啊,你爷爷,奶奶,阿姨们都这么说!““真的?““不对!不对!““不错!!“!怎么错呢?!!”

  “也对。”

  魏良卿嘲讽地笑着说,这么沉重的纯金牌子和纯金雕塑都是人多挪不开,人多直接就抓住它。

  偷?

  怎么偷?!

  可一想到自己的来意,魏良卿又道:“可是叔儿啊,侄儿这事儿,您看咋解决啊,侄儿是真喜欢那宅子啊!”

  “害人不浅!多大点事啊!”

  秦兴宗含笑招手:“以前,您叔儿也有点发愁,怎么多赚一些银子呢?这些银子真不是经花的,百余万两银子说不也是不存在的吗?”

  “呵呵~”

  魏良卿笑了两声,试着打破这难堪的氛围,这句话如果传出去了,不知道有几个人,指了指自己的鼻子,说自己就是败家子。

  “不过现在好了,见到我良卿贤侄后,本少爷想到法子了。”秦兴宗之前抻了抻身子,径直从躺椅里站了起来。

  “现在缺钱,京城发抖!

  等待本少爷的到来,再一次攻克京城,呵呵。。。。

  望着霸道侧漏的秦兴宗和站起来的魏良卿狐疑地说:“叔儿,你总想出什么办法?

  说完就告诉外甥?你看,我这就有!又有什么比香皂更能挣银子的呀?”

  期间,魏良卿忙着振兴商会,这也算见识了香皂来财的速度吧,他真想不通还能有什么,比香皂还挣钱。

  ““让你们没事就多看几本书,你们是不会看书的!

  秦兴宗指给魏良卿看,径直说:“香皂这小儿科的东西,那个不值得一提。这回叔,让您看看吧,什么是躺下来挣银子!“

  去吧,跟着叔儿回府上去,那个水力织布机怎么会是来者呢?这可是我的宝贝!是的,有那辆百锭纺纱车。这一次,本少爷,得让京城瑟瑟发抖了!”

  “水力织布机?百锭纺纱车?”

  原地踏步的魏良卿一时间目瞪口呆,听到那两个、自己从来没有听过的词,真的不知道怎么说。

  “叔儿啊,您老这是要织布吗?”

  你看,远道而来,秦兴宗,回过神来,魏良卿,忙跟了上去,就开始询问起来,“叔儿啊,这织布是能赚银子,可那产量低啊。”

  秦兴宗挥了挥手说:“这就是被人,就本少爷这个能耐,不打就是以,一打肯定很了不起。

  行得通,不要在这里问东问西,也要宅子不愿意,要的老老实实跟!“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

  “皇爷,这是孙督师派人,递上来的奏疏。”

  本是司礼监的轮值魏忠贤此刻手持奏疏匆匆来到乾清宫东暖阁眉头紧锁道。

  “眼下边军那边,招募了不少边民充军,宁前缺少棉布,想让朝廷帮着解决,可内阁所拟定的票拟,却”

  天启皇帝皱眉打断道:“拿来叫朕看看,莫不是以短时间内,尚无法筹措大批棉布,要叫孙师自行解决吧。”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魏忠贤虔诚地递来奏疏向天启皇帝说:“去岁广宁生变故。为了稳定边关时局。朝廷开支银饷二百余万两。“

  且徐贼谋反,致使山东地区漕运遭到严重破坏,时至今日,山东统治下织造业,均未能得到恢复。

  户部那边”

  “行了,不要再说了。”

  天启皇帝撂下手中奏疏皱着眉说:“朕想要内阁并不告诉朕有什么难处,而是希望他们能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朝廷为辽东一地,前前后后花费如此之多的白银,孙师出镇辽东后,才刚刚安定边陲局势。

  当下如果解决不了,边军需要棉布,那么就难免有乱子发生,如果造成辽东动乱,这一重任又有谁来承担呢!”

  魏忠贤低首旁若无人,难道大明控制着如此广大的领土,却要朝廷动用银子,真是多得很吗。

  国库里虽然还有一些银子,但真的都得搬去买棉布了,那么朝廷一旦想把银子用到别的地方去,到时候会怎么样?

  “把这份内阁递来的奏疏,驳斥了!”

  天启皇帝沉声说道:“朕啊!无论朝廷有什么难处,边军需要的棉布都要尽快化解!“

  否则户部、以及内阁这些大学士们都不可能再担任差使!他们是要被革职处分的。”

  “老奴遵旨!”

  魏忠贤听到这句话,立刻垂首应了一声,然后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接过那份奏疏就离开了东暖阁准备让阁主处理。

  司礼监有权批红,向内阁呈奏,如遇天子不满意,可予以批驳,附天子之言,归阁处理。

  目前大明形势动荡不安,特别在辽东这地界上,各方面要求,倍增。

  “良卿贤侄啊,你可不要小看棉布这一行。”

  秦兴宗望着忙得不可开交的纺纱工们,嘴角轻轻上扬的说道:“现在我们大明在之前徐贼谋反事件的冲击下,山东一地纺织业受到了严重打击。

  我大明织布中心虽在松江府统治之下,其统治之县,每年织布之产,应在1500万匹这一水准。

  但我大明的人民又何其多?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我需要的不是一种“大而全”的产品,而是要做一个能够满足自己所处环境中不同人群实际需求的产品。本身是一种需大于供的情况,而且辽东那种特殊的存在使这一需要变得越来越多。”

  魏良卿目不转睛地看着试工纺织工们,与之前多锭纺纱车相比,这种纺纱效率提高了不止百倍,那种内心充满了震撼。

  “叔儿啊,你的意思是说,咱们要兴建起纺纱作坊,还有织布作坊,用叔儿你造出的百锭纺纱车,还有水力织布机,那就能补上山东先前的织布空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