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 北平事,传京师
作者:死透咸鱼      更新:2022-12-08 23:21      字数:2212
  “拿下宣府,孤就可以得陇望蜀的窥视大宁。”

  “占据大宁后,孤就可以和宁王共同起兵。”

  “宁王手中数万人马,可都是常年在塞外和蒙古人作战,他们战力非是南军可以比拟的。”

  “还有就是,宁王麾下的朵颜三卫,那都是内附我朝的蒙古部落,他们的骑射之道,只怕不落于我大明各军下风。”

  身在中军发帐篷之中的,都是朱棣的嫡系亲信。

  对于这些人,朱棣没有隐瞒什么。

  朱棣深知,仅仅依靠自己手里的数万人马,是不可能和朝廷百万大军相抗衡的。

  更重要的是,朝廷还占据着名分大义。

  “北上,是一定要北上的。”

  “不过南面我们也必须重视!”

  “孤的意思,我军分做两部。”

  “大军主力北上,争取早日拿下宣府、开平等城池,然后把宁王拉到我们阵营之中。”

  “至于南方,就是尽可能的多占据北平附近州县。”

  “这样不但可以把附近州县的粮草、军士给集中到北平,还可以趁机加强我军声势。”

  “更重要的,有了南面城池依托,我军可以步步为营的抵抗朝廷大军北上。”

  “如此一来,则朝廷大军,不至于一下子就打到北平城下,也为我大军主力北伐后回师争取时间!”

  朱棣在历史上靖难起兵之后,就是要北上,然后再南下的。

  虽然有了朱高煦这个穿越者的到来,但是并没有改变这一段时间的大致走向。

  对于朱棣来说,现在北上,是比南下更符合战略大局的一种正确选择。

  “儿臣愿为大军前锋,为父王拿下居庸关!”

  这是一次难得的表现机会,朱高煦自然是不会让这次的机会从手指缝里给溜走。

  “我儿有此志气,孤当免礼之!”

  朱棣正愁手下将领不多,他乐于看到自己儿子能够成为自己的助力,能够承担起该有的责任。

  对于朱高煦,朱棣也是满意的。

  人高马大、仪表堂堂、能文能武。

  ……

  京师,应天府。

  皇城,乾清宫。

  龙椅之上的建文帝朱允炆,虽然容貌俊秀,可是他年轻的脸庞上满是疲倦的神色。

  “齐泰、郁新,你们一个掌管着兵部,一个掌管着户部。”

  “如今朕的四皇叔在北平作乱,朝廷大军军队调拨的这些个难题,还是需要你们来帮着解决的。”

  自从朱棣起兵的消息快马传到京师之后,朱允炆一连几天都在不断收到各种坏消息。

  今天,是朱棣尽占北平城。

  明天,是燕军占领了通州。

  后天,又是燕军占领了蓟州。

  而且让朱允炆感到大为头疼的是,北平附近不少官吏在听到朱棣起兵的消息后,他们一点抵抗都没有就投降了朱棣。

  朱允炆并没有因为朱棣起兵,而冠以“燕贼”之名。

  首先,是因为朱棣起兵后就立马上书朝廷,他没有说朱允炆的坏话,他只是痛斥齐泰和黄子澄祸国殃民。

  其次,朱允炆这个时候还没有剥夺朱棣燕王封号,在法理上来说朱棣还是大明封的燕王。

  最后,朱允炆被儒家那一套仁义之说荼毒太深,他十分在意他仁厚的名声。

  作为兵部尚书、托孤重臣的齐泰,首先站了出来。

  “启禀陛下!”

  “因为事发突然,所以距离较远的军队估计一时半会无法驰援北平。”

  “唯有河南、山东两地之军距离燕地较近,可在下月中旬汇集后前往。”

  “其它诸如辽东、南直隶、湖广、巴蜀、荆襄的军队,恐怕一时半会是指望不上他们的。”

  齐泰应天乡试解元,次年成进士,洪武二十八年被提拔为兵部左侍郎。

  明太祖朱元璋临终前,召授顾命辅佐皇太孙。

  建文帝登基后,命他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升为兵部尚书。

  因为力主削藩,齐泰也是在兵部事务上颇为用心。

  “什么!”

  朱允炆听了齐泰这么一说,顿时心中一惊。

  “你就直接告诉朕,朝廷在一个月之内,可以调集多少兵马,作为前往北平平乱之用?”

  削藩不成,引发兵变。

  这让刚刚登基不到一年的朱允炆感到颜面无光。

  “十万左右!”

  齐泰说得很苦涩。

  “这么少?”

  一旁的帝师方孝孺满脸的诧异。

  “太祖时期,我大明有卫所士兵两百多万人,怎么河南山东就只有这么一点人马?”

  “怎么,如今这两百万名额之下,竟然只能筹齐不到十万?”

  方孝孺这个人,长篇大论、之乎者也,他可以说是举国无双。

  但是真要涉及朝廷政务,他并没有太多的能力。

  要不然朱元璋也不会放着方孝孺不用,而是只给了方孝孺不算太高的讲学官职。

  “我大明卫所制度,实则是均田制的延续,士兵战时出征,平日务农。”

  “不过太祖以军籍羁绊兵将于地方,军户世代传承,不得经商、读书等其他谋生。”

  “然而自太祖高皇帝养生息以来,人口倍增而土地不变。均田制,已经有开始崩溃的嫌疑。”

  “军士为将领奴役,且一年所得大多不能自留。”

  “近年来,卫所士兵战力下降,逃亡者众……”

  齐泰的话,被朱允炆给打断了。

  “齐尚书之言,确实直指当下弊政。不过如今暂且不提,我们还是先谈平乱北平为重。”

  朱允炆本就十分聪慧,他其实知道齐泰说得没错。

  只是朱允炆也知道,事有轻重缓急,现在还不到改革军制的时机。

  更何况,卫所制度是朱元璋设计的,朱允炆作为朱元璋的好太孙,他实在没有勇气做出改变。

  朱允炆继位的法统来自朱元璋,他不可能打他皇爷爷的脸。

  “兵器甲胄方面,微臣已经派人把南京武库的存货,加紧沿大运河北上。”

  “与此同时,兵部也已经汇合工部一起,加紧赶制。”

  被朱允炆说过了过后,齐泰只能把话题转移到军械上面来。

  “兵器甲胄的事情还需要再努力,毕竟大战已经近在咫尺。”

  朱允炆对齐泰这次的回答很是满意,不过他还是特意又叮嘱了一番。

  “微臣,谨遵圣旨!”

  齐泰还能怎么说?

  他只能躬身领命。

  不过在心里面,齐泰还是觉得朱允炆太过寡断了。

  当初在削藩一事上,齐泰是主张直接先拿下朱棣这个诸王之收的。

  只不过在黄子澄的建议下,朝廷这才先动了周、齐、湘、代、岷诸王。

  要是听了我的话,哪里又有今天的北平起兵?

  要是直接搞掉朱棣这个诸王之首,其他藩王在敲山震虎之下,他们也只能乖乖的任由朝廷摆布!

  齐泰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