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开业红包
作者:拾桑      更新:2023-02-18 07:00      字数:2124
  陈晓身穿劲装,头发束成高马尾,站在店铺门口,望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方育看她英姿飒爽的样子,赏心悦目,满眼喜欢。

  “你是怎么想出这种外衣样式的?”方育问。

  陈晓的劲装,底下是裤子、长袖短衣,外面罩一件半袖长衫,腰间系条宽腰带,仿照影视剧里的古装女侠风。

  她的裤子和中衣有些像之前方育穿的款式,但是外衣不一样,束起腰带像裙子。

  “我这看起来像军服吗?”

  “不像。”

  “这样能穿着上街吗?”

  “嗯……你这样很容易招蜂引蝶。”

  陈晓瞥了他一眼。方育说话经常会有“他们是男女朋友”的代入感。

  这时,一名二十多岁的妇人,提着菜篮子朝店铺走来。

  “文秀嫂子!”陈晓笑着迎上去。

  “恭喜恭喜!开业大吉。”文秀说着,递上一个红纸包。

  这是她特意准备的红包,里面包了二百文钱。

  文秀几乎每天都要来南门街买菜,前日遇到陈晓,听说他们今天开业,回去跟婆婆说起。沈大娘让她包个红包,以示恭贺。

  之前陈晓他们在沈大娘家住了近半个月,相处得挺愉快。只是有次遇到沈大娘的儿子沈丰,他看见方育穿着他的衣服,脸色很不好看。之后方育将衣服还给沈大娘,让她还是给他做新的。

  陈晓初见沈丰,看见他比文秀年轻得多,有些意外。后来才知道,文秀是沈家的童养媳,比沈丰大四岁。

  沈丰今年二十一,十八岁考中秀才,目前正准备考举人。他是反对家里开客栈的,但仅靠布庄的收入,供不起他读书上学。

  陈晓接过沉甸甸的红包,知道里面装的是文钱,笑道:

  “多谢了!进来尝尝我们的味道。”

  文秀也不客气,走进店里,问道:“你们卖的这个是叫什么?”

  “米线。”

  “怎么吃?”

  陈晓叫春红烫碗米线。

  因为制作米线工具的特殊,他们是在后院做好,一碗一碗装起来,拿到前面店铺灶台上一溜摆开。当有客人要,就倒进漏勺里,在滚水中再烫一遍,然后加入秘制汤汁,舀上浇头。

  “浇头有焖肉、卤肉、卤鸡、辣鸡,你要哪种?”陈晓问。

  卤肉、卤鸡是不辣的;焖肉、辣鸡,味道有点辣。

  看着红亮诱人的浇头,文秀想每一种都尝尝,但又觉得这样太贪心,说道:

  “你给我推荐一种吧?”

  之前试菜时,春红喜欢辣鸡,她认为这个会比较受欢迎。

  陈晓道:“那就吃辣!”

  当说完“吃辣鸡”三个字,陈晓突然觉得,这名字得改改,否则听起来像“吃垃圾”。

  “好。”

  陈晓舀了一勺辣鸡,然后端到调料台上,说道:

  “这里有各种佐料,你喜欢什么、就往里面加什么。”

  “这个,要怎么加?”

  调料台上有十几个小瓦缸,琳琅满目的佐料,让人有点无所适从。

  “韭菜、香柳、姜末……姐姐,你也是会做菜的呀!还用我教你么。”陈晓笑道。

  文秀教过陈晓一些南越菜的做法,她的厨艺也很不错。

  “哦,那,可以加多少?”文秀问。

  “随便加。你觉得加什么好吃就加什么。”

  文秀按照自己的喜好,加了其中几样。端到长桌上,拿了双筷子。

  她吃了几口,眼神发亮。

  “味道非常好!”

  陈晓开心的笑了笑。

  辣鸡中的辣椒,是她从现代带来的干辣椒。她先把辣椒做成糍粑辣子,然后再用糍粑辣子炒鸡肉。她这个因为是做浇头,所以加了水煮。要不然,她这个就是“糍粑辣子鸡”。

  带来的辣椒虽然不少,但如果开店用,不够用多久。她已经把辣椒籽留下,在空间里种了一部分,又在这个小院里种了一部分。之后她打算找片土地种辣椒。

  文秀一口接着一口,好吃得停不下来,最后把汤都喝光,这才抬头问道:

  “这个米线,是用米做的?”

  “是。”陈晓点头。

  “怎么做的?”

  “先把米磨成面粉,蒸熟后压成条。”

  基本原理是这样,但也不完全是这样。米线的做法有很多种,有做出来是熟的,直接就可以吃;也有做出来是生的,需要煮一下才能吃。

  陈晓没有告诉她真正的做法,因为这与工具有关。他们都还在琢磨如何改造工具,换一种工具就不是这么做了。

  文秀没有细问,她知道这是人家的秘方。当初陈晓告诉她卤肉的做法,那时人家还没打算开店。如今开店,恐怕也不会告诉她详细做法。

  “对了,米线多少钱一碗?”

  “三十文。”

  文秀掏荷包准备付钱。

  陈晓按住她的手:“你送我个大红包,吃碗米线怎么还能收你钱。”

  “不行,今天是你们开张,这钱必须得收。”

  文秀死活要给钱,陈晓无奈只好收下。

  “好吧,图个吉利,谢谢啦!”

  “客气什么,以后我还会来吃的。”

  文秀还要去买菜,没有多留,告辞走了。

  陈晓把三十文钱交给春红,让她收着。

  春红在身后木板上,画了个“一”。

  这是陈晓教她的“正”字计数法,卖一碗画一笔,也好知道每天卖了多少碗。

  房租加上材料成本,他们每天至少要卖八十碗才能保本。未来生意会如何,陈晓心里没底。

  陈晓对春红道:“以后辣鸡,改叫辣子!”

  “为何要改?”春红不解。

  “因为‘吃辣鸡’听起来像‘吃垃圾’。”

  “吃垃圾怎么了?”春红还是不解。

  “垃圾呀!垃圾。”

  春红一脸不解,因为他们这里没有“垃圾”这个词。相应的词是“废物”“废渣”,没有垃圾一说。

  陈晓看跟她解释不清,摆了摆手,算了。辣鸡就辣。

  早晨南门街很热闹,大多是来买菜的。有人闻着香味来到店铺,只是问了一声就走了。一早上,总共只卖出去四碗,其中一碗还是文秀吃的。

  临近中午,卖菜的基本已经走了,不过又来了别的摊贩。这些人大多是从附近村镇走路来的,就算天刚亮出门,走十几二十里,到县城也快中午了。

  除此之外,还有坐马车从更远地方来的。就像当初陈晓方育从四十多里外的镇上到县城。

  这一天下来,他们卖了四十六碗。虽然离每天八十碗差了一半,不过开业第一天能卖这么多也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