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各方小弟归来,皇帝也要学习Q…
作者:一个魡人      更新:2023-04-10 11:29      字数:2414
  而在下午大约五点钟左右,诸葛亮来到了刘禅的皇宫之中。

  于书房里,刘禅接见了过来给自己上课的诸葛亮。

  入座后,刘禅以教师的礼仪对诸葛亮行了礼。

  诸葛亮简单的回礼后,说道:“陛下,今日是军理学习的开始,希望您可以坚持。”

  “好。”

  在说完后,诸葛亮缓缓打开了自己带过来的包裹,从其中拿出了一些竹筒。

  选择了一下后,他拿出了其中一个递给了刘禅。

  “陛下,这是大汉地理志,是您需要学习的第一份内容。”诸葛亮正色道。

  “地理知识……”

  说实话,刘禅一开始还以为自己要学习的是孙子兵法呢。

  不过刘禅并不会对诸葛亮的教学有什么怀疑。

  你怀疑一个能够在后世评价后进入武庙的男人的军事能力,那才是真的愚蠢。

  刘禅想着,打开了那份竹筒。

  这是一个以牛皮进行绘图,旁边的竹子上写字的一个竹筒。

  看了几眼后,刘禅就将很多的现代地理知识对上了。

  不过有不少的河流有差别,但是并不难记。

  以前刘禅学习地理的时候,可没有被老师少要求背诵地理知识。

  主要的山川还有一些河流湖泊,以及很多区域的水系还有山脉,刘禅都有所了解。

  于是在短短的半个时辰里,刘禅就将大半的地理志背完了。

  为了担心自己记忆错误,刘禅甚至还在脑中建立了一个三维的模型将大汉的各个地方的情况都制造了出来。

  说实话,这个能力以前刘禅是没有的。

  或许是因为融合的原本属于刘禅的精神力,他的记忆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吧。

  一开始,刘禅将书卷还给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还有些失落。

  因为不过是半个时辰,刘禅就放弃了,无论是谁都会因为他的三分钟热度而难过一下。

  可是在之后,刘禅说出了一句让诸葛亮有些震惊的话语。

  “丞相,不如您问一下各个山脉的情况,我想试试我背的如何了。”

  诸葛亮原本以为刘禅是装的,毕竟怎么可能有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记忆下来。

  可是在他一个个都问过,甚至将一些河流的细节反复询问,刘禅都能够给予一个完美的答案的时候。

  诸葛亮不由得感慨道:“陛下可真的厉害,不过半个时辰就将臣一年的内容都记了下来。”

  听到诸葛亮的夸奖,刘禅也有些不好意思。

  “这还好吧,我之前看书的时候有了解过一点,所以也知道一点。”

  诸葛亮微微点了点头,就没有夸赞刘禅了。

  他仿佛是一个师长一样,神色严厉,带着一丝戒训的味道在话语之中,说道:“陛下,您的不骄不躁是很好的。”

  ”这种精神一定要一直保持,只有那样陛下您才能够不断的几步。“

  ”骄纵,是一个人失败的源头。“

  刘禅点了点头:”丞相,我知道了。“

  “那我们继续学习,刚刚的那本地理志不过是一个大体的内容,这还有一份,也需要陛下了解。”

  刘禅倒也是不在乎,他接过了竹筒:“好。”

  打开竹筒后,刘禅开始自习的阅读了起来。

  这一次的地图确实细致了很多,但是比起刘禅之前家里挂着的中国地图还是差远了。

  或许是因为穿越后和刘禅的精神力融合的原因,刘禅对于那张地图的记忆格外的清晰。

  所以,刘禅依旧是只用了半个时辰就将那些内容都清晰的记忆了下来。

  毕竟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地理知识,记忆下来是很轻松的。

  不过不得不说,地理志的内容虽然枯燥。

  可是和之前自己所学习的内容一旦结合在一起,刘禅就感觉有趣了很多。

  ”知识只有才成体系后才会容易吸收,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尤其是那些新奇的地理知识,刘禅也是如同干瘪的海绵一样将它们都吸收到了脑子里。

  各种山川河流的关系以及各个地区的地形,刘禅都有了一个浅薄的了解。

  在诸葛亮再次测试的时候,刘禅已经能够对答如流。

  这让诸葛亮这个天才都有些叹为观止,甚至有些羡慕刘禅的天赋。

  “曾经我记忆都要花费几个月,陛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记下,属实不易。“

  而且令诸葛亮很是高兴的是,此时的刘禅并没有任何厌烦的情况。

  实际上刘禅是很喜欢学习的,尤其是对于未来有用的知识,刘禅也会逼迫自己好好学习。

  学习的时间过去的很快,两个时辰过去了,刘禅继续将诸葛亮今天准备的课程都学完了。

  诸葛亮在结束的时候收拾这书卷,面带微笑。

  显然,他觉得今天的授课很是开心。

  因为地理志这种东西很是枯燥不假,但是也是行军打仗的基础。

  统领军卒固然重要,可是能否找到一个好的地方进行行军、战斗也是关键。

  假若连休息的地方都无法找到,那么谈何后面的打仗呢?

  “陛下,今日的课程就只有这些,明日臣会继续过来给您授课。”

  “好。”

  刘禅随后将诸葛亮送到了门口。

  在诸葛亮离开后,刘禅迈着并不轻松的脚步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任务,变重了很多。早知道就不接下军事这个巨大的担子了。”

  之前布的局要开始收拢了,那些家伙要回来了。

  刘禅长长了吐了口气,随后侧头看向了一旁的黄皓。

  “耗子,拟定旨意,传赵云、马岱、马谡、关兴、张苞众人回到成都。”

  这些人调回来,刘禅自然也准备了一些能够顶上去的人。

  “董允、陈震、李恢三人调出成都,升官一级,协调调回来的人的工作。”

  “是!小的立刻去帮。”

  黄皓离开后,刘禅便继续陷入了沉思。

  事情太多,他需要一一慢慢规划。

  说道那三个被刘禅选出去的人。

  刘禅对着这一批人的规划大约是将这些人培养成为二代文臣。

  陈震忠诚恭谨,越老越厚道。

  董允辅佐幼帝,正义之色现于颜面。

  李恢则是有很强的治理能力,历史上在南中他做的也很是不错。

  这三个人可以说是忠臣,是日后蜀国各个方面的顶梁柱。

  刘禅将他们调出去,一方面是觉得他们可靠,而另外一面就是刘禅打算将他们培养起来。

  最起码,要能够和那些魏国和吴国的二流人才进行对抗。

  魏国的二流文臣就不说了,程昱、刘晔、满宠、吕虔、杨修、贾诩、司马懿、陈群、桓范、钟会。

  (一流整个天下只有有寥寥几个,这些人文庙武庙都没进,因此二流。司马懿是军事家,偏向武将。)

  吴国都有着张昭、陆抗、诸葛瑾、张纮、虞翻、朱治、吕范、顾雍、阚泽。

  蜀国还就是那个人才凋敝(对比之下的人才凋敝)。

  所以,刘禅只能够靠自己的预知判断能力,选出有潜质的臣子,让他们被磨砺。

  匆匆时间流逝,来到了一月份的中旬。

  一条条信息通过玉林阁传达了出去。

  赵云、马谡、关兴和张苞等人在交接好自己的工作后,就离开了。

  接手他们工作的分别是董允、陈震、李恢,这些人都是刘禅精心选择的人。

  距离刘禅最近的马谡,在收到消息后很快就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