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节
作者:青青绿萝裙      更新:2023-04-26 16:37      字数:3411
  他们算是杨党的核心人员了:蔡义,原任户部尚书,如今被调往都察院为右都御史;赵侍郎,杨首辅上任后第一个调任的心腹,顶替了原来顾侍郎(顾兰娘的叔父)的位子,为吏部右侍郎;匡尚书,工部尚书,杨首辅的亲家,六部中最有?油水的部门,西华宫的修建便是从他这儿透出的线索。“奇山。”匡尚书年纪最大,关系最铁,第一个开口,“这时候叫我们来,可是有?什么事??”杨首辅请他们入座,缓缓道:“有?一事?要与你们商量。”--梵净山风光秀丽,程丹若本想多玩几天?,却被姜元文一封信给叫回去?了。她和谢玄英匆忙回家,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姜元文便将邸报拍在他们跟前:“大局已定。”程丹若拿起邸报,仔细读上面的文章。这是一篇奏疏,文辞优美,用词典雅精准,道理明白易懂,大致是说三纲五常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这都是程朱理学的老生常谈了,不?足为奇。但道理讲完,还讲了孝的重要性,表示这是人伦大义,国?家根本。是以,当年武宗无子,论理,老齐王为次子,兄终弟及理所应当。皇帝愿意过继,是考虑到武宗活着的时候无人尽孝,所以才认武宗为父,为他养老送终,抚慰平生大撼。这是大孝。如今,母后皇太?后已去?,享受了几十年儿孙绕膝的天?伦,皇帝已经尽了责任,现在想对生父生母尽孝,应该给予支持和肯定。再说了,天?子为天?之嫡长子,和寻常百姓不?同,有?必要正本清源,让天?下人都知道其来历,使后人不?被蒙蔽,故该准许皇帝尊生父为本生皇帝,生母为本生皇太?后,全?两?宗之人伦。唯一的区别是,本生皇帝未真?正做过皇帝,乃是追谥,故不?入太?庙,只能额外建家庙祭祀。程丹若看得头昏眼花,没搞明白这是认了两?个爹,还是分了大爹和小爹。姜元文提醒:“夫人且看上疏之人。”程丹若连忙看去?,却是个眼生又有?点熟悉的名字:祁襄。“这人是……?”她拧眉细想片刻,“我好?像在哪里见过。”谢玄英认得:“杨首辅的女婿,以前应该是中书舍人,现在是在尚宝司了。”她恍然。中书舍人,皇帝的代笔秘书,尚宝司,从前负责和她对接的公章部门,所有?敕令皆从他们手上过,绝对的机要位置。当然,最要紧的是他和杨首辅的关系。这无疑是代表了杨党的态度。他们让步了。姜元文道:“事?出反常必有?妖,不?妙啊。”他嘀嘀咕咕,“还未伤筋动骨便这般退让,必有?其缘故。”一年时间足够大夏各个地方的人都关注到这件事?。不?夸张地说,现在无论是江南还是齐鲁,提起归宗,读书人都有?自己的一番道理和见解。因?为皇帝的偏向,王尚书的热门,心学门人肯定比理学子弟更兴奋,更饱含期待——假如以后科举能堂堂正正考心学的题目,该有?多好?啊!姜元文考科举但不?想做官,只想把学问发扬光大,奠定“心即理”的道统。皇帝归宗的事?让他看见了希望,可现在,他觉得太?顺利了一点。“抚台,你认为……”姜元文口气?严肃,“此?事?可有?蹊跷?”谢玄英沉思许久,方道:“首辅是重权之人。”程丹若挑起了眉梢。确实,杨首辅重视理学而贬低心学,但这不?代表他是个执着于真?理的人,和左钰完全?不?同。左钰坚持心中的对错,蹲大牢都不?改口,杨首辅却只是把思想当做统治国?家的工具。理学更好?用,更能治理国?家,就用理学。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也是这种?人。她学习心学,但不?认为是真?理,毕竟心学是唯心主义。所以,代入一下自己的话,杨首辅的退步肯定代表了他获得了一些利益。是什么呢?-随着杨首辅的退让,归宗一事?便成定局。皇帝经过了漫长的思索,最终同意让了半步,不?让亲爹进太?庙,而是额外建造一座家庙祭祀。齐王太?妃获封皇太?后,入主清宁宫。这似乎是心学党的胜利,是人情战胜了伦常。然而,果真?如此?吗?不?,整个八月,都是杨首辅的主场。他干了几件事?,每件事?都让人倒吸一口冷气?。第一件事?,杨首辅说,这两?年国?家事?多,北边互市,南面打?架,沿海倭寇,都迫切需要人才,尤其是中西部,西南苗乱死了不?少官员,职位空缺,但因?为地方贫苦,大家都不?愿意去?。所以,申请增加中榜进士名额,多录取科举落后地区的人,给他们一个机会。这可是进士名额,比大学扩招值钱多了。每一个名额,就多出一个官,多鸡犬升天?一个家族,天?大的好?事?儿。再者,春闱录取分为南北中榜,南人、北人的名额不?变,只是给中部地区的举人多一点机会,并不?会侵害其他人的利益。一时间,中榜出身的官员们无不?赞同,他们都迫切希望多一点乡党,也好?互相提携。仅此?一事?,就足以让杨首辅争取回士人的好?感?。第二件事?却更是重磅。杨首辅又说,春闱毕竟是明年的事?,人才缺口的问题却迫切需要解决,所以,可适当放宽举人为官的限制,允许各地举人在地方政府为官。举国?沸腾。要知道,从前举人想当官,属于原则上可行,实际千难万难。首先你得在吏部有?门路,得多送钱,人家才肯把你的名字登记上去?,其次,空缺的不?是穷乡僻壤,就是战乱地带,反正没有?好?地方、好?差事?,爱干不?干。但能在地方政府当官,虽然进不?了京城,入不?得六部,那也是官儿啊!大家殷切地等?待皇帝的批复。皇帝……同意了增加中榜进士的名额,但拒绝举人在地方为官一事?,只说若无进士补缺,准举人候补。大家都很失望,不?过也在意料之中,为官者不?能在籍贯地为官是常识,进京候补就候补吧,万一呢。就当众人以为杨首辅就此?打?住时,他才打?出了最劲爆的一张牌。杨首辅说,多年来,官员以留京任职为荣,出京外任为下,许多人中了进士就入翰林,一辈子也没有?离过京,满口大义,只会空谈,而不?知地方庶务。都说非翰林不?能入阁,可不?通实务的人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为长远计,请求让京官外放,地方官入京,如此?,京官能得到锻炼,地方官也能带来最新消息,让朝廷了解各地的情况。这意见提得中肯,也完全?戳中了皇帝的内心。很多京官对外面的世?界一问三不?知,只知道书本说,可他纵观各地奏折,知道各地都有?变化,就拿长江水患来说,工部很多人提起黄河水患头头是道,说到长江淮河便还以为都是小灾情,完全?没意识到世?界在变化。再者,作为帝王就没有?不?想增强掌控力的,不?然也不?会有?回京述职一说。地方官入京,既能避免如定西伯之类的土皇帝拥兵自重,也能掌握地方上的最新动态,一举两?得。皇帝足足思考了三四天?,同意了这份奏请。于是,京官们一时人人自危,地方官却无比殷勤起来。杨首辅再度掌控住了局面。第401章 君心薄程丹若以前对“朝野震荡”没什么概念, 现在却体会到了一点。比起?这大?规模下基层的事,归宗的争执反倒不算什么了。毕竟皇帝认谁当爹, 说?白了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背后牵扯的理念之争,也不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下狱的都是小?官,被贬的也没有高官, 核心的六部?要员只是调任, 屁事没有。但这次不同。京官外任,地方官入中央, 全是大?事, 可以说?操作得好, 就是洗一遍牌。所?有人都在观望。杨首辅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盼, 反手就给之前跳出来的王尚书一耳光。之前他?有个门生因归宗的争议被调去太仆寺, 这回,杨首辅第一个挑了王尚书的儿子。王二爷原先在地方上当按察副使,任满准备回京, 照道理, 好点能进都察院或刑部?,差点也能进大?理寺。可杨首辅让他?也去了太仆寺, 也丢去养马。王尚书忍了这口气,当没这回事,上疏提起?从祀。皇帝留中不发。过两天, 杨首辅又说?,既然蔡义去了都察院,那么户部?尚书的位置谁来做呢?陛下您看许延怎么样?皇帝沉默数日, 同意了杨首辅的举荐。许尚书重出江湖,又麻溜地当回了他?的户部?尚书。王尚书终于病了。-“嫖客逛窑子还给钱呢, 没想到真提起?裤子不认人。”姜元文冷笑不止,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可说?的是谁大?家都清楚。皇帝不是个东西。利用完王尚书,拍拍屁股走人,啥好处都没给人家,又和?杨首辅君臣和?睦了。“光灿慎言!”谢玄英脸色铁青,“不可胡言。”姜元文嗤之以鼻:“敢做就不该怕人说?。”谢玄英也不是不知道皇帝做得不厚道,可他?没法指责,只好道:“也是为了遏制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