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节
作者:香草芋圆      更新:2023-04-28 06:12      字数:3379
  出门时已经一口一个亲热的‘信原’。“他家父母怎么取的名字。”提着灯笼慢步走回来时,梅老员外跟梅望舒嘀咕,“原信原,名字起得就不合常理,果然是对这个儿子不上心。”梅望舒提灯前行,耳听着梅老员外念叨了几遍,这才答道,“信原是他的字。他父亲在世时,给他起了个极冷僻的单名。”“哦,原来如此。”梅老员外走出几步,又喃喃地道,“定亲的大日子定在七月初十。似乎是个好日子,七月初十,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梅望舒赞同,“确实是个大好的吉日。七月初十是北魏国使者进京入贡的日子。”梅老员外大惊,“哎哟。我儿是不是和为父说过,使节进京入贡当日,你需要一大早登楼伴驾,陪同圣上观看使节进城?是个大好的吉日也不行,撞上了!”“父亲不必担忧,”梅望舒淡定道,“信原那边当日也忙。婚者,古为‘昏’也。父亲把两家定亲的时辰定在日暮黄昏时分吧。”第81章 正文完结(上)七月初十这日,京城万家空巷,百姓齐聚街头。巍峨城门左右敞开,静候十年未至的北魏国朝贡使节队伍入京。圣驾午门观礼的时辰,定在旭日初升的辰时。鸿胪寺卿俞光宗在御前提出异议,历来使节入京、圣驾登楼观礼,时辰定的都是正午,为何这次挪到了清晨,不合旧制。政事堂内,元和帝一句话便打了回去。“七月天气太热,午时顶着烈日头观礼,只怕有年老体弱的官员晕倒在众目睽睽之下,朕于心难安。”政事堂里的重臣们,半殿老臣,半殿体弱文臣,各个哑然无言。登楼观礼的时辰便定在了早上辰时。北魏国这次觐见的使节队伍改为半夜起身,清晨入京,在清晨的夏风里穿过御街。前头铜锣仪仗开道,驷马车驾,象队巡街。中间车队满载进贡贺礼。后面跟满了看热闹的京城百姓。一路喧哗热闹,队伍直奔午门而去。梅望舒这天早起穿了全套朝服,头戴沉重大冠,白花罗中单衬里,交领朱衣大带,金章紫绶,脚下黑履,腰佩玉剑,叮叮当当地一路过去,还没登上午门城楼,人已经累得汗湿重衣。御前随侍的苏怀忠看见了,赶紧叮嘱小桂圆跑过来,送上冰镇梅子汤,擦汗手巾,传天子口谕赐座。赐座位置也巧,正好在叶昌阁身侧的下首位。梅望舒过去给老师问安。叶昌阁也刚到不久,在喧天锣鼓声响里一边擦汗一边感慨着,“圣上英明哪。如此酷热天气,观礼时辰确实还是改到早上为佳。”他欣慰道,“望舒,看你气色不错,可是近日在别院调养得好?何时打算回京长居,为朝堂效力?”梅望舒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转开话题,“听说林师兄六月底复职了?有他给老师帮手,学生也可以安心养病。”叶昌阁听出话外明显的敷衍,无奈摇头,“你啊。”午门区域算是皇城禁地,禁止寻常百姓出入,但京官家眷允许出席观礼。今日在午门两侧,临时搭建了两座朵楼,旁边的宽敞庭院又搭建起众多彩棚,供文武官员的家眷分男女场地入席。此时从午门往下望去,黑压压一片人头。梅老员外今天也来了。作为朝廷亲赐的三等宁昌伯,此刻就在西朵楼上观礼,可惜距离太远,看不清人在何处。叶昌阁坐在她身侧,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矍铄地提起另一件喜事。“圣上那边漏了口风,决意要立后了,等下观礼完毕之后便召老夫过去详谈。望舒,你是天子近臣,多半知道内情。不妨给老师透点口风?”梅望舒一怔,随即失笑,“这个么……只怕跟老师想象的有些出入。”正在斟酌用词时,只听午门门楼两边响鞭同时响起,天子圣驾到。在场的众多文武重臣,连同着数千京官家眷齐齐跪倒,山呼万岁。元和帝身穿繁复华美的十二章纹日月星辰衮服,头戴十二旒冕,腰佩天子剑,前后仪仗簇拥,缓步拾阶而上。路过前排拜倒迎驾的叶昌阁和梅望舒时,脚步微微停顿,吩咐下来,“天气热,众卿不必拘礼,平身入座。”辰时整,圣驾出现在午门门楼正中观礼。北魏使节队伍准时出现在午门下方。象队献舞。北魏使节上前献礼。北魏国武士在午门下剑舞献技。本国武士接着射箭献技。天子在门楼上观礼,将使节献上的珍稀礼物颔首收下。最后传谕下去,赐下重赏,宫中赐宴。整个观礼过程持续了两个时辰,结束时,日头还没有到正午,但身穿庄重朝服的重臣们早已各个汗湿浃背,就连武将们也支撑不住,大口猛灌冰镇梅子汤。梅望舒坐在赐下的交椅上,头顶上有赐下的伞盖遮挡日头,背后热汗涔涔地淌,观礼结束,群臣起身后,她这边半天没起身,感觉自己在日头下被晒化了。还是小桂圆在旁边察言观色,感觉梅学士脸色不对,赶紧把人扶到旁边阴凉处,拿把蒲扇拼命地扇。“要不要去宫里歇歇?”小桂圆担忧地问,“圣上刚才起驾时问起梅学士了,特赐梅学士不必参加宫宴。天色还没到晌午,要不然,先回西阁沐浴更衣,歇个午觉?”梅望舒在凉风里喘了一会儿,总算缓过气来,“歇个午觉就起不来了。不必回西阁,直接出宫。劳烦桂公公找一下西边朵楼处的我父亲,傍晚还有要事,我需和家父一同出宫返家。”小桂圆急匆匆奔下城楼去寻人。片刻之后,苏怀忠得了‘梅学士快被日头晒化了’的消息,赶紧传来宫中步辇,把人送出了宫。停在宫门外的梅家车马,直奔城南而去。城南甜水巷深处的某间两进民居小宅子,此刻两扇木门紧闭,普普通通地贴着一副春联,除了新刷了一遍粉墙,墙头加高两尺,新换了院墙青瓦,外观毫不起眼。但推开木门进入庭院,里面赫然别有洞天。热热闹闹的红绡纱幔,不计工本地四处悬挂。各式各样精巧的红灯笼,每个屋檐滴水瓦当处都挂了一个。从院门口入门处开始,五尺宽的红色毡毯铺在地上,铺满了通往每处青瓦房的过道。青瓦正屋的明堂里,新换了一对儿臂粗的龙凤红烛。门窗处处贴了大红喜字。正在忙碌四处布置的嫣然听到门外动静,带笑迎出来。“怎么来得这么早。还差些最后的布置,父亲不妨在院子里小坐,新人去厢房歇着去。”笑着把梅望舒推入东边厢房,“看你这身穿戴累赘的,赶紧去沐浴更衣,换身松快的衣裳。”梅望舒把腰间佩的沉重玉剑解下,扔去桌上,回身看了眼紧闭的院门。“这里的人手布置可妥当?”“大人放心。这处宅子小,宅子里只有妾身和常伯两个人。”嫣然过来帮她脱身上厚重朝服,“向护院在外头守着宅子,不让闲杂人等靠近。他说他反正要留下来看使节入京朝贡的热闹,不如再留几日,吃顿主家的喜宴,当做是散伙饭。”梅望舒失笑,放心下来,除了朝服冠履,解开长发,舒舒服服地泡进沐浴的木桶里。嫣然拿起木勺,往木桶里加温水,嘴里问着,“宫里那位会带多少人来?人数太多得话,院子里都转不开身。”“预先没说好。”梅望舒趴在木桶边缘,阖眼答,“但应该不会带很多人过来。”嫣然又加进一勺温水,递过香胰子,“刚才听父亲还是一口一个上门女婿。父亲那边,至今还没明说?”梅望舒有些头疼,“他不让说。怕说了,父亲不让他进门。”嫣然捂着嘴闷笑起来。沐浴起身,嫣然取来了一身刚做好的喜服。今日是定亲宴,并非成婚的正日子。这身喜服不算正式嫁衣,但总归是喜庆之日穿戴的金绣朱衣,由嫣然的嫂嫂阿止娘子一针一线赶工而成。嫣然在旁边帮忙,将正朱色喜服穿戴起来,对镜梳妆,头上绾一个女子待嫁的朝云近香髻,薄施粉黛,最后取了鲜红口脂往唇上轻轻一点。“离黄昏还有一个时辰,大人就这样坐着无妨,别躺下,乱了妆容。”嫣然出去之前反复叮嘱了几遍。梅望舒望着铜镜里熟悉又陌生的自己,声音里带了细微无奈,“等下主要是两边长辈交换庚帖,我只是出去露个面罢了。”“妾身不管。今晚是定亲的大日子,大人必定要打扮得妥妥当当的。”嫣然轻笑着出去了。梅望舒今日在烈日下差点被晒化了,沐浴后又用了碗清粥,便有些昏昏欲睡。惦记着嫣然的叮嘱,强撑着没有去软榻躺下。只是靠在妆奁台边,以手支颐,闭目假寐片刻——她陷入了一片深灰浓郁的梦境之中。梦境里,妆奁蒙尘,箱柜翻倒。梅宅烫金黑底的大门匾额,四分五裂,散碎台阶周围,无人捡拾。两三个垂髫童子从远处唱着童谣跑来,在乱草杂生的青石台阶四周跳上跳下,绕着长满青苔的石狮子玩抓捕游戏。很快赶来几位仆妇管事,把玩耍的小娃娃抱走了。章台街的住户,家家显贵门第,不是京城里根深叶茂的世家大族,便是朝中新贵,彼此知根知底。几家管事路过废弃梅宅时,停下脚步,小声谈论着。